..續本文上一頁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然後方能“等與一切群生樂”,等與是平等的施與,平等的給與大家快樂。
話說回來,如何是普賢如來的境界呢?“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自利利他的這種功德成就,不管經曆多少劫數,十方叁世一切衆生都要給它離苦得樂才行。沒有聽說那一位佛的願滿了的,或事情做完了的,佛菩薩永遠有做不完的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苦難的時候,正是他再來的時候。“十方利益恒無盡”,想盡辦法要給十方叁世一切衆生都離苦得樂,這是佛菩薩們的真實行履處,你們真有心要亦步亦趨,追隨不悔嗎?
再來輪到“恒順衆生”這一項。大家不是光用耳朵聽,要用腦筋,用心聽。學佛修菩薩道的要常常追隨順著衆生的願望而修。恒是常的意思,隨是追隨。現在要講的八句,表面文意比較容易,大家至誠恭敬地以贊歎心來唱誦,也是一種寶貴的供養,合于贊佛功德的道理: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天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同學們如法唱誦)
恒順衆生,這一點最難。學佛的願力並不是每一種都難,恒順衆生這一項我們反省看看自己學佛以來,做到了沒?父母也是衆生之一,你有沒有恒順父母的意思呀?父母許多合情合理的要求和教導,你們都遵行了嗎?(部分同學答:沒有)這豈非不孝;兄弟姊妹等等親人也是衆生,你也時常滿其所願嗎?--沒有。所以盡管大家天天念“往昔所造諸惡業,一切我今皆忏悔”,真忏悔了嗎?如此學佛又有何用?!所以我常說:“本欲度衆生”,結果“反被衆生度”,都是衆生來度我們,是不是?(同學們答:是)那麼我們還有資格學佛修菩薩行嗎?菩薩行是“常爲衆生不請之友”,如“維摩诘經”上所說,是順他利他,非依我從我。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恒順衆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爲什麼我們不能恒順衆生呢?(同學答:我見。我執),對的!我見、我執,所以達不到無我的境界,豈能作到恒順衆生呢?天天說大乘,卻只會爲自己的利益而大自己的乘,一點也不肯奉獻,有一點犧牲便自覺了不得,說什麼大乘來著?這裏許多人只要一聽到了冬天有打七,就拼命鑽回來,因這個地方恒順他呀!而平常一有事情就趕快溜掉,哈哈!這是學佛的嗎?連作一個凡夫都不夠格,其他又何足道哉?像現在大家共處一堂修准提法,便要生起這恒順衆生的情境,日後切實作到行到,並且“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既然有緣一起在這准提海會中精進,便應同心同德,共此普賢願力與准提菩薩之大悲心,合于“六和敬”的精神,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地修去。
再來,“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識,比如這裏的老師們各有專長,指導你們不同範疇的學科,讓你們有所受用,這便是善知識,他們的行爲也就是一種普賢行,別人能夠利益我們,這種表現就等于一種普賢行的榜樣,我們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別人呢?多少年來我一直強調普賢願行的重要,不學佛則罷,一學佛如果沒有發起這個願心,那一切免談,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連早課都要你們念誦薰習普賢行,平常做人處事也這麼提醒。想想我們每天生活之所需,從小至老那一樣不得靠別人,這都是別人在爲我們示現普賢行啊!仔細反省反省吧!
再說,如果有人反對修學普賢行,那便是惡知識,不懂佛法。你們今天“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國難生今已生,人身難得今已得,善知識難遇今已遇”,就該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識“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常能與善知識共學,並使善知識常生歡喜心,這便是依法修行,這一偈講祈願,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識,並且對我常生歡喜心,我也對他生歡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賢行。這一偈唱一下,並接唱下一偈: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同學們如法唱誦)
“願常面見諸如來”,我們作得到嗎?(同學們默然)我們現在真見到佛嗎?一切衆生皆是佛,十方叁世皆有佛,但見到了沒?沒有。見到是要見道之人方才稱得上。故禅宗祖師告訴我們一句話:“日面佛,月面佛”,你們有沒有日面佛、月面佛呀?又日面佛、月面佛應該怎麼解釋呢?(同學們答:隨時隨地都面對佛)每天每時,隨時隨地都面對著佛,與佛同在。至于說一切衆生皆是佛,這還是理上的事,要證到才行。因此要你們先在意境上觀想,早晚薰修,也算是時刻在面對佛。譬如現在修准提法,專誠念咒觀想准提佛母就在前面,一心無其他旁骛面對著他,這意境上,先要把它觀起來,千萬不要認爲意境是幻想,要知即假即真,即真即假,別因觀不起來而說它是假的,不須要觀。等你真觀起來再說我不觀,才是本事。就如吃素一事,沒有葷菜吃,所以吹牛說我不吃,這是自欺欺人,滿桌山珍海味擺在面前,香氣四溢,而你饑腸辘辘,卻能不吃不動心,這才談得上真吃素。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我們心境每天都要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修准提法念誦時,俨然如實身處准提海會,准提佛母莊嚴德相就在面前,我與一切衆生、一切行者一心頂禮皈依,身心與佛母合一,無二無別。不要口念心卻沒有這個觀想的境界,口到意識境界亦到,就這麼一合掌,一禮佛,諸佛菩薩及諸佛子衆圍繞之景曆曆在日,縱然觀不起來,意境上也要帶到,假如你真能這樣觀想起來,修行就有點入門啦!再來,“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試試看,作得到嗎?假如點一柱香供佛,這柱香其實也不只供前面這尊佛面已,而是供養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尊者,他們前面都有我虔誠以香供養,這觀想要有才行,一念之間全就出現啦!甚至更要在這觀想境上定住不動。還有這供養是要“盡未來劫無疲厭”,近事一切善知識、一切佛,而永遠沒有疲累厭倦之退心。你們修准提法供養佛,有時有沒有疲厭感?(同學們答:有)。答得倒是很誠實,疲得很吧!我不上來的時候,大家念得有氣無力,我一進門,大家有神通似的,便念得很賣力。你們學佛到底爲誰呢?倦怠感升起時,意境上佛母在嗎?修行要“盡未來劫無疲厭”,假如你觀想起來後能隨時止住,那就有希望啦!所以禅宗祖師給你畫一個圓圈中間加一點,成一☉相,圓空中有這麼一點,你一念定在此佛境界就對了啊!這就是止觀。
像有些同學,前幾天一面念咒,身體一面搖晃,自己還以爲有功夫,搖得很好,我也讓他們去搖,那是初步氣機發動,暫時可以的,然而永遠這樣下去就不對了,應知時知量停住。搖的時候,你思想觀念跟著受蘊走,被氣脈的感覺牽引,這裏難受,那裏不對勁,此時就要有氣魄,當下一念解脫了嘛!應該想到我覺得這裏難受,就是心意識困在這裏,爲什麼要別別扭扭地受困呢?大丈夫要求解脫,充其量就此死掉,一念放下,看它還動不動、痛不痛?所以看你在那兒搖,便知你心月輪這一念的觀想並沒有得止,真得止不會搖的。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觀好止住,那還有什麼受蘊之感呢?受蘊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再講下一偈: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競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同學們如法唱誦)
這是學佛行者必然要遵行之願,不管在家出家都應該“願修”並“保持”諸佛的一切微妙法門。這個“持”字,一方面包括自己修持,一方面包括爲佛法作住持,使不會斷絕,常住世間。所以你們要好好修持,修這個法門,則一切法門都包含在內,如法奉行,成就不可限量,而有了成就方能真正爲這個世界住持這個法門,利益芸芸衆生。基本數九十萬遍真念到的話,修行必然得利。現在我們七七四十九天,統計下來也只不過十一、二萬,要念滿一百萬遍,則需像我們現在每天晝夜勤誦的方式專修一年。
現在世界修學佛法的,以密宗爲例,許多人說他灌過頂,但問他咒語念滿十萬遍了嗎?四加行的每一項切實做到了嗎?答案恐怕不太樂觀。所以目前你們能這樣修,我倒是還感到高興,如此修去,並發願將來住持佛陀微妙之法,利益衆生,那麼便能“光顯一切善提行”,使菩提種遍灑一切國土,佛陀正法永遠發揚光大。現在佛教是衰敗了,我希望你們真能爲佛教、爲佛法發心。如何發心?必須自利利他,自己修成功了,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普賢者,一切處一切地,無時無刻不呈現,無處不在眼前,一切佛法沒有那一點不做到的。行到了“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此願絕不疲厭,絕不中斷,十方叁世永恒遵行不渝,這是菩薩道的真精神。
這次開始准提法專修以來,在你們日記上,發起普賢願心的人還蠻多,這是可喜的現象,真替你們高興。(師特別贊許一月十二日晚間第一堂修法,大衆不論在念誦或意境的專誠觀想上配合得很好,並再次解析念誦與氣脈等訣竅之理事,暫略)現在續講下一偈: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同學們如法唱誦)
現在仍屬恒順衆生的範圍,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什麼叫修行呢?你以爲離開父母、家庭,跑到山裏去剃了頭,說我出了家要成佛,這就是了嗎?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絕對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爲,做的是恒順衆生另一面的事,絕非遁世棄俗,一般衆生是難解其中深義的。佛法不離世間,你結了婚,你的家眷就是衆生,爲什麼還要惹他們煩惱呢?恒順衆生至少有兩道意義,第一:包括善巧方便的教育方法,如“維摩…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