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傳略
傳真法師
一、誓願出家
玄奘大師,俗姓陳,名袆,生于隋代(一說生于公元602年)洛州缑氏縣遊仙鄉鳳凰谷陳村(今河南省偃師縣境內),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大師初生時,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母親說:“你是我的兒子,要到哪裏去呀?”法師說:“爲了求法,所以要西行。”大師8歲時,聰穎早慧,他的父親就是他的啓蒙老師。父親對他口授孝經,大師聽到“曾子避席”的句子,整頓衣裳,肅然起立,對父親說:“曾子這樣尊敬老師,我也要向他學習。”可惜兩年之後,在大師10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當時大師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名長捷,大師就隨長捷法師住在廟裏,作少年行者。在他13歲時,隋炀帝下诏在洛陽剃度27人,當時成績優秀的候選人員多至數百,法師年幼,根本沒在計劃之中。當時負責選拔僧才的官員鄭善果發現了大師氣度不凡,慈心廣大,問答之中,大師說出了“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遠大理想,受到鄭善果的嘉許,稱贊他是“釋門偉器”,破格剃度,賜法名玄奘。
大師出家後,精進用功,廢寢忘食,誦讀經典,過目不忘。不久,他就可以升座誦經,抑揚流暢,竟非常像他的師父。這一時期隋末農民起義燃起戰火,大師便隨兄長長捷法師一同到了四川,參訪了很多著名的法師,21歲,受具足戒,之後坐夏學習戒律,這樣在四川居住研讀了四、五年,熟悉了各家各派的學說。27歲時,已精通經、律、論叁藏,被稱爲叁藏法師,聲名遠播。大師雖然取得了這樣大的成績,但他仍感到翻譯成漢文的經典數量不足,很多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唐高祖武德九年,當時已經回到長安的大師見到了一位印度高僧,了解到印度那爛陀寺講學的盛況,對于精通瑜伽學說的大德戒賢長老非常敬佩與向往,于是向剛剛建國不久的唐王朝上表,申請出國深造。但是朝廷沒有批准。這年正逢關西霜害嚴重,玄奘大師就隨著逃荒的饑民離開了長安,走上了他既無通關文書(護照)又無同行法侶的漫長、艱苦的取經之路。
二、西行求法
玄奘大師的西行路線是沿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過火焰山、穿大沙漠、翻越大雪山,從現在新疆的吐魯番、阿克蘇、拜城一線,經(現在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再向東南經現今的巴基斯坦進入北印度。由于大師沒有拿到唐王朝的通關文書,所以他的西行,除了要經受大自然惡劣環境的折磨外,還要經曆許多想象不到的險阻與考驗。有的官員歡迎他,都好心勸他放棄西行,另有些官員,比如涼州都督李大亮發覺玄奘大師逃走,便叫李昌拿著公文追來,李昌被大師矢志求法的意志所感動,不顧個人前程與安危,撕毀文書,催大師快走。大師沒有向導,只得禱告彌勒菩薩。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胡人前來請求受戒,作玄奘的弟子,充當向導,送法師通過五個烽火臺。法師大喜,遂以衣服等物什換得馬一匹,隨後又與胡翁調換熟悉西域路徑的老馬,師徒二人登程上路。爲了躲避官兵,只得繞道而行,夜間露宿在沙灘上。那胡人先是提刀在大師的身後走動,後又勸大師“沙漠漫漫,關卡森嚴,最好返回。”又張弓搭箭相威脅,始終沒有動搖大師西行的決心,他只好跪在師父面前告辭回家。玄奘大師好言安撫他,還把唯一的一匹馬送給了胡人。
黃沙漫漫,渺無人煙,只有玉門關外五座烽火臺每隔百裏,虎視眈眈,除了烽火臺,便找不到可飲的淡水。奇形怪狀的烽隧間響著鬼哭似的風聲,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唯依馬糞和屍骨辨認方向,艱難行進。時行百余裏,迷失了方向,解水袋飲水時,由于水袋太重,一時失手,水全流空了,欲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轉念又想,先發誓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甯可就西而死,豈東歸而生”。仍堅持向西而進,四顧茫然,鳥獸俱絕,雖如是,心無所懼,只是苦于無水,饑渴難忍,四日五夜,滴水未沾。幾將殒絕,倒臥沙中,向觀音祈禱:“玄奘此行,不求錢財,無冀名利,但爲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衆生,以救苦爲務。這點苦對我算得了什麼?”至第五夜半,忽有涼風吹來,頓覺清醒,勉強前行數十裏,遇一豐盛水草處,停息一日,又走了兩天路程方走出了大沙漠。
玄奘于流沙中備受危難,由于意志堅決,終安然走出,到達伊吾。一寺有漢僧叁人,其中一老者也來參谒,伊吾國王得到消息,派人接至寓所,熱情款待。玄奘在瓜州逗留時,曾對僧俗講經數十日,西域各國商人對玄奘無不欽佩,並將他欲去天竺求經的消息帶了回去,因此,西域各國早就知道了玄奘其人,無不翹首以待。
貞觀元年,法師27歲。當時,高昌國出使伊吾的使者即將回國,得到法師到來的消息後,立即回報國王。
高昌國國王鞠文泰得到消息後,立即發文,請伊吾王護送玄奘到高昌國。日夜兼程,數換良馬,經六日始到高昌國的白力城。夜半趕到高昌王城。高昌城就在火焰山附近,原來火焰山並沒有火焰,而是赤地炎炎,氣溫極高(現在的吐魯番縣),哪裏有什麼孫悟空借芭蕉扇?高昌國王的熱情高過了火焰山,他令文武百官和王妃侍女列隊出迎,並供養大師于後宮的重閣寶帳,請求大師常住國中,並拜爲國師。這樣停留了十幾天,大師告辭,仍不允許,大師說:“我所以西行,是爲了大法,現在遭到你的阻難,我只好把骨頭留給大王,我的神識你未必留得住。”說後絕食,叁日之內,滴水未進。第四天,高昌王見大師氣息漸弱,才深感愧懼,向大師謝罪,允許大師西行,唯願兄弟相稱,與佛結緣。大師見他信仰虔誠,便停留了一個多月,爲王室成員講《仁王般若經》。講經之日,高昌王每天親自捧著香爐,跪著迎送大師,法會圓滿後,高昌王爲法師度四沙彌隨大師西行,又備24封書信和禮品作爲通關之用,豐厚供養後送大師啓程。
叁、磨難叢生
玄奘大師又經曆了千難萬險,過阿耆尼國,翻越了銀山,在山的西面碰到一夥強盜,大師和同行的人把財物盡數送給強盜。又走了十幾裏路,到斷崖邊住宿時,發現走在他們前面幾十個商人,盡數被殺,曠野上僅留遺骸,而財産盡數被劫。之後不久,又適突厥寇賊兩千多人,搶掠大師之後,因爲分贓不均引發內讧,自鬥而散。
再西行約千裏,一座直插雲霄的大雪山擋在面前,大家吃在冰上,睡在冰上,經曆了七天七夜才走出雪山,凍死者十有叁、四。不久,見到一彎高山湖泊,雖然四周都是渺無人迹的冰山,這湖水卻是清冽見底,對冰山而言,大家就稱它爲熱海。
再向北行五百多裏,玄奘大師一行受到素葉城突厥葉護可汗的熱情接待,雖然信仰不同,卻仍供養了西域所産的素食瓜果。可汗對大師說:“印度烈日驕陽,潮濕悶熱,俗民的皮膚黝黑。您這樣莊嚴標致的人才,到了那裏可能吃不消。”大師說:“我是追尋聖迹,慕求佛法。”可汗對大師無比欽佩,供養了法服和絲綢,親自率領群臣送出十余裏。
大師繼續前行,一路上每逢佛塔,必要參拜灑掃,或請資深的老和尚講解教授。進入印度境內,雖然高聳的雪山被抛在北面,眼前蒼郁的莽林卻並不是一帆風順。大師時常遭遇惡獸和野象。一次,又逢群賊,見大師面貌端好,欲殺他去祭天神,大師臨危,面無懼色,一心念彌勒菩薩,求速往生,群賊見狀驚懼,正當舉刀之時,黑風四起,折樹飛沙,連河上的舟船都被掀翻,大家得知是東土取經的和尚,一起跪倒,皈依了大師。如此這樣經磨曆劫,又走了一年,終于來到了釋迦牟尼成道的菩提樹下,大師百感交集,如同遊子回家,和隨行的沙彌一一參拜,五體投地,悲淚盈目。當時遠近僧俗聽說大唐東土來了取經的和尚,數千人都來一睹聖僧風采,看到玄奘師徒悲涕跪拜,沒有不嗚噎落淚的,這一盛大的活動共維持了八、九天。
四、終成夙願
第十天,那爛陀寺派了四位大德高僧率領二百多僧人和一千多位居士高擎幡、幢華蓋來迎接玄奘大師,贊歎圍繞,引導到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學府那爛陀寺,並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又差二十人非老非少、深通經律、威儀齊整的高僧去參見已經一百多歲的戒賢長老。長老問玄奘大師從何處來,大師回答說:“從支那來,希望依止師父學習瑜伽論。”戒賢長老聽後雙目垂淚,喚他的弟子,講述長老叁年來的病痛和奇遇。原來二十多年前戒賢長老患了風疾,每一發作周身像火燒刀割一樣疼痛。叁年前痛苦加劇,長老無奈,想用絕食來了此一生,就在這天,長老夢見叁位天人,一黃金色,二琉璃色,叁白銀色,對他說:“你想抛棄你的肉身嗎?經裏面講“說身是苦,不說厭離于身”,你過去世曾經作過國王,惱害衆生,所以招此報應,你必須至誠忏悔。”之後,金色人指琉璃人說:“你不認識嗎?這是觀世音菩薩。”又指白銀人說:“這是慈氏菩薩。”即彌勒菩薩,戒賢長老說:“老僧正是發願要往生尊宮(兜率內院),不知是否能去?”金色人說:“你在人間廣傳正法,後當得生兜率內院,我是曼殊室利,我等見你要舍身故來勸你,要顯揚正法和瑜伽論,支那國有位高僧要來向你求法,你要好好地教他。”夢醒,風疾痊愈。戒賢長老問玄奘大師走了幾年,大師答:“叁年。”此數正與戒賢長老的夢境相符。衆僧聽了都稱歎希有。
大師在那爛陀寺安頓好之後,便至王舍城觀禮聖迹。貞觀六年,法師31歲,返回那爛陀寺,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者數千人。貞觀七至十年,法師一直在那爛陀寺,聽瑜伽論叁遍,並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論等各二遍及中百二論。
貞觀十一年,法師36歲,南遊巡禮,遍訪聖迹。回那爛陀寺後,大師先從寺西大德般若跋陀羅學習聲明、因明兩個月,後又往杖林山居士勝軍論師處學習唯識決擇論。勝軍論師也是戒賢法師弟子,通四吠陀典、天文、地理,醫方、術數,無不究覽根源,究盡枝葉,曾幾次被請爲國師,勝軍皆不…
《玄奘大師傳略(傳真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