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略
传真法师
一、誓愿出家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袆,生于隋代(一说生于公元602年)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省偃师县境内),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大师初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母亲说:“你是我的儿子,要到哪里去呀?”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大师8岁时,聪颖早慧,他的父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父亲对他口授孝经,大师听到“曾子避席”的句子,整顿衣裳,肃然起立,对父亲说:“曾子这样尊敬老师,我也要向他学习。”可惜两年之后,在大师10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大师的二哥早已出家,法名长捷,大师就随长捷法师住在庙里,作少年行者。在他13岁时,隋炀帝下诏在洛阳剃度27人,当时成绩优秀的候选人员多至数百,法师年幼,根本没在计划之中。当时负责选拔僧才的官员郑善果发现了大师气度不凡,慈心广大,问答之中,大师说出了“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远大理想,受到郑善果的嘉许,称赞他是“释门伟器”,破格剃度,赐法名玄奘。
大师出家后,精进用功,废寝忘食,诵读经典,过目不忘。不久,他就可以升座诵经,抑扬流畅,竟非常像他的师父。这一时期隋末农民起义燃起战火,大师便随兄长长捷法师一同到了四川,参访了很多著名的法师,21岁,受具足戒,之后坐夏学习戒律,这样在四川居住研读了四、五年,熟悉了各家各派的学说。27岁时,已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声名远播。大师虽然取得了这样大的成绩,但他仍感到翻译成汉文的经典数量不足,很多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唐高祖武德九年,当时已经回到长安的大师见到了一位印度高僧,了解到印度那烂陀寺讲学的盛况,对于精通瑜伽学说的大德戒贤长老非常敬佩与向往,于是向刚刚建国不久的唐王朝上表,申请出国深造。但是朝廷没有批准。这年正逢关西霜害严重,玄奘大师就随着逃荒的饥民离开了长安,走上了他既无通关文书(护照)又无同行法侣的漫长、艰苦的取经之路。
二、西行求法
玄奘大师的西行路线是沿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过火焰山、穿大沙漠、翻越大雪山,从现在新疆的吐鲁番、阿克苏、拜城一线,经(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再向东南经现今的巴基斯坦进入北印度。由于大师没有拿到唐王朝的通关文书,所以他的西行,除了要经受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折磨外,还要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险阻与考验。有的官员欢迎他,都好心劝他放弃西行,另有些官员,比如凉州都督李大亮发觉玄奘大师逃走,便叫李昌拿着公文追来,李昌被大师矢志求法的意志所感动,不顾个人前程与安危,撕毁文书,催大师快走。大师没有向导,只得祷告弥勒菩萨。第二天,果然有一位胡人前来请求受戒,作玄奘的弟子,充当向导,送法师通过五个烽火台。法师大喜,遂以衣服等物什换得马一匹,随后又与胡翁调换熟悉西域路径的老马,师徒二人登程上路。为了躲避官兵,只得绕道而行,夜间露宿在沙滩上。那胡人先是提刀在大师的身后走动,后又劝大师“沙漠漫漫,关卡森严,最好返回。”又张弓搭箭相威胁,始终没有动摇大师西行的决心,他只好跪在师父面前告辞回家。玄奘大师好言安抚他,还把唯一的一匹马送给了胡人。
黄沙漫漫,渺无人烟,只有玉门关外五座烽火台每隔百里,虎视眈眈,除了烽火台,便找不到可饮的淡水。奇形怪状的烽隧间响着鬼哭似的风声,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唯依马粪和尸骨辨认方向,艰难行进。时行百余里,迷失了方向,解水袋饮水时,由于水袋太重,一时失手,水全流空了,欲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转念又想,先发誓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仍坚持向西而进,四顾茫然,鸟兽俱绝,虽如是,心无所惧,只是苦于无水,饥渴难忍,四日五夜,滴水未沾。几将殒绝,倒卧沙中,向观音祈祷:“玄奘此行,不求钱财,无冀名利,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众生,以救苦为务。这点苦对我算得了什么?”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吹来,顿觉清醒,勉强前行数十里,遇一丰盛水草处,停息一日,又走了两天路程方走出了大沙漠。
玄奘于流沙中备受危难,由于意志坚决,终安然走出,到达伊吾。一寺有汉僧三人,其中一老者也来参谒,伊吾国王得到消息,派人接至寓所,热情款待。玄奘在瓜州逗留时,曾对僧俗讲经数十日,西域各国商人对玄奘无不钦佩,并将他欲去天竺求经的消息带了回去,因此,西域各国早就知道了玄奘其人,无不翘首以待。
贞观元年,法师27岁。当时,高昌国出使伊吾的使者即将回国,得到法师到来的消息后,立即回报国王。
高昌国国王鞠文泰得到消息后,立即发文,请伊吾王护送玄奘到高昌国。日夜兼程,数换良马,经六日始到高昌国的白力城。夜半赶到高昌王城。高昌城就在火焰山附近,原来火焰山并没有火焰,而是赤地炎炎,气温极高(现在的吐鲁番县),哪里有什么孙悟空借芭蕉扇?高昌国王的热情高过了火焰山,他令文武百官和王妃侍女列队出迎,并供养大师于后宫的重阁宝帐,请求大师常住国中,并拜为国师。这样停留了十几天,大师告辞,仍不允许,大师说:“我所以西行,是为了大法,现在遭到你的阻难,我只好把骨头留给大王,我的神识你未必留得住。”说后绝食,三日之内,滴水未进。第四天,高昌王见大师气息渐弱,才深感愧惧,向大师谢罪,允许大师西行,唯愿兄弟相称,与佛结缘。大师见他信仰虔诚,便停留了一个多月,为王室成员讲《仁王般若经》。讲经之日,高昌王每天亲自捧着香炉,跪着迎送大师,法会圆满后,高昌王为法师度四沙弥随大师西行,又备24封书信和礼品作为通关之用,丰厚供养后送大师启程。
三、磨难丛生
玄奘大师又经历了千难万险,过阿耆尼国,翻越了银山,在山的西面碰到一伙强盗,大师和同行的人把财物尽数送给强盗。又走了十几里路,到断崖边住宿时,发现走在他们前面几十个商人,尽数被杀,旷野上仅留遗骸,而财产尽数被劫。之后不久,又适突厥寇贼两千多人,抢掠大师之后,因为分赃不均引发内讧,自斗而散。
再西行约千里,一座直插云霄的大雪山挡在面前,大家吃在冰上,睡在冰上,经历了七天七夜才走出雪山,冻死者十有三、四。不久,见到一弯高山湖泊,虽然四周都是渺无人迹的冰山,这湖水却是清冽见底,对冰山而言,大家就称它为热海。
再向北行五百多里,玄奘大师一行受到素叶城突厥叶护可汗的热情接待,虽然信仰不同,却仍供养了西域所产的素食瓜果。可汗对大师说:“印度烈日骄阳,潮湿闷热,俗民的皮肤黝黑。您这样庄严标致的人才,到了那里可能吃不消。”大师说:“我是追寻圣迹,慕求佛法。”可汗对大师无比钦佩,供养了法服和丝绸,亲自率领群臣送出十余里。
大师继续前行,一路上每逢佛塔,必要参拜洒扫,或请资深的老和尚讲解教授。进入印度境内,虽然高耸的雪山被抛在北面,眼前苍郁的莽林却并不是一帆风顺。大师时常遭遇恶兽和野象。一次,又逢群贼,见大师面貌端好,欲杀他去祭天神,大师临危,面无惧色,一心念弥勒菩萨,求速往生,群贼见状惊惧,正当举刀之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连河上的舟船都被掀翻,大家得知是东土取经的和尚,一起跪倒,皈依了大师。如此这样经磨历劫,又走了一年,终于来到了释迦牟尼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师百感交集,如同游子回家,和随行的沙弥一一参拜,五体投地,悲泪盈目。当时远近僧俗听说大唐东土来了取经的和尚,数千人都来一睹圣僧风采,看到玄奘师徒悲涕跪拜,没有不呜噎落泪的,这一盛大的活动共维持了八、九天。
四、终成夙愿
第十天,那烂陀寺派了四位大德高僧率领二百多僧人和一千多位居士高擎幡、幢华盖来迎接玄奘大师,赞叹围绕,引导到当时印度最大的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又差二十人非老非少、深通经律、威仪齐整的高僧去参见已经一百多岁的戒贤长老。长老问玄奘大师从何处来,大师回答说:“从支那来,希望依止师父学习瑜伽论。”戒贤长老听后双目垂泪,唤他的弟子,讲述长老三年来的病痛和奇遇。原来二十多年前戒贤长老患了风疾,每一发作周身像火烧刀割一样疼痛。三年前痛苦加剧,长老无奈,想用绝食来了此一生,就在这天,长老梦见三位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对他说:“你想抛弃你的肉身吗?经里面讲“说身是苦,不说厌离于身”,你过去世曾经作过国王,恼害众生,所以招此报应,你必须至诚忏悔。”之后,金色人指琉璃人说:“你不认识吗?这是观世音菩萨。”又指白银人说:“这是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戒贤长老说:“老僧正是发愿要往生尊宫(兜率内院),不知是否能去?”金色人说:“你在人间广传正法,后当得生兜率内院,我是曼殊室利,我等见你要舍身故来劝你,要显扬正法和瑜伽论,支那国有位高僧要来向你求法,你要好好地教他。”梦醒,风疾痊愈。戒贤长老问玄奘大师走了几年,大师答:“三年。”此数正与戒贤长老的梦境相符。众僧听了都称叹希有。
大师在那烂陀寺安顿好之后,便至王舍城观礼圣迹。贞观六年,法师31岁,返回那烂陀寺,请戒贤法师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贞观七至十年,法师一直在那烂陀寺,听瑜伽论三遍,并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论等各二遍及中百二论。
贞观十一年,法师36岁,南游巡礼,遍访圣迹。回那烂陀寺后,大师先从寺西大德般若跋陀罗学习声明、因明两个月,后又往杖林山居士胜军论师处学习唯识决择论。胜军论师也是戒贤法师弟子,通四吠陀典、天文、地理,医方、术数,无不究览根源,究尽枝叶,曾几次被请为国师,胜军皆不…
《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