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受。玄奘法师又继学成唯识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一日,法师从戒日王院西门入,见第四重阁上有一金人,相貌庄严,光明照耀,示法师曰:“我曼殊室利菩萨也。汝可早归,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汝可知之。”

  五、学冠五印

  时戒贤法师指定玄奘为那烂陀寺大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当时中观学派清辩一系的师子光法师讲《中论》、《百论》,破《瑜伽论》。玄奘本来就精通此二论,何况又深入地研究了瑜伽论。他认为先哲立论,各有发挥,此二论其间并无矛盾,只因学者不能融会贯通,才产生分别心而起争论,遂几次找师子光当面辩论。后来玄奘又用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呈戒贤法师,并遍示四众,从此中观、瑜伽两派之争平息。

  贞观十六年,大师41岁,向戒贤长老告辞,请求回国。他对长老说:“这里是佛祖的故乡,我并不是不喜欢住在这儿,只是玄奘的来意是为求大法,广利众生。蒙恩师教诲,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和取到的真经带回中国,进行翻译,让那里的众生也能听闻大法。”戒贤长老高兴地说:“好啊!你这是菩萨心肠,我也希望你这么做。”于是命那烂陀寺僧众为玄奘大师准备行装,不得苦留。

  正在这时候,东印度的鸠摩罗王派使臣拜见戒贤长老,请求接中国大师到国中传法。长老对玄奘大师说:“这位国王素来善心比较薄,境内佛法不兴,也可能你是他宿世的善友,为了度化众生,你还是去吧!”

  没想到鸠摩罗王非常高兴,率领群臣迎拜,请入宫中,音乐饮食花香供养,请示受戒。

  羯朱嗢祗罗国的戒日王听说此事,非常吃惊说:“我的国家比他强盛,为什么大师反被他请去?”于是两国为争大师而生矛盾,几乎动武,后来还是鸠摩罗王派遣象军二万送玄奘大师到戒日王处。两王相见,欢喜无限,知道双方都是因为敬爱大师,才有争执,便握手言和,共同成为玄奘大师弟子。并在曲女城为大师策划了一场辩经大法会。

  法会召开之日,五印度十八国的国王到,精通佛理的三千僧人到,婆罗门和尼乾外道两千余人到,那烂陀寺三千余人到,加上大象、车舆,大臣百官、居士、百姓各执幡幛,或散香花,真个是举袂成荫,挥汗如雨,万人空巷。辩经会场彩幡飞舞,门外挂一辩旗,上书玄奘大师立论辩题——《真唯识论》。诸国王僧众礼佛之后,由戒日王恭请玄奘法师为论主,请一切人等自由辩论,并表示“其有能破一偈,当截舌而谢之”,同时也宣布,辩论自由,但有无理触伤大师者斩其首,毁辱漫骂者割其舌。如此这般,辩旗高悬18天,竟然无人发论,大师取得无可争议的胜利。大会结束,戒日王和十八国国王纷纷赠送宝物,玄奘一概辞谢,仅允许依据印度传统的论胜规矩,乘坐庄严大象,由大臣陪卫巡行宣唱“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于是万众欢腾,争为玄奘赠荣誉称号,大乘众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众称为“解脱天”。从此,玄奘大师闻名遐迩于五印。至今印度小学课本上,仍有玄奘大师传作为教材。

  六、功成回国

  玄奘在印17年,遍历五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谢绝诸国的挽留,于贞观十五年,曲女城大会之后,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坚请玄奘参与其第六次的75天“无遮大施舍会”。大会毕玄奘坚决辞行,王乃与玄奘相饯数十里,呜咽而别。

  玄奘法师经两年时间,抵达于阗,上表陈情,请命进京。

  贞观十九年法师年44岁,奉诏入西京。唐太宗派遣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公房玄龄(时六十六岁)等高官驻在南城外都亭驿,是日各寺竞相奉送具、帐、舆、花、幡等,迎奉佛像、经典于弘福寺。人皆欣跃,各竞庄严。第二天,欢迎大会设于朱雀街之南,陈列安置法师由西域奉回法物数百件,计:如来肉舍利150粒,各种佛像八尊,又安法师于西域所取大乘经典224部,大乘论192部,上座部经、律、论15部等,共520箧,657部,以20匹马驮负而至。

  贞观二十年,大师45岁,已译完几部经,不久,奉诏到洛阳仪鸾殿谒见唐太宗。李世民起身迎接,并对大师的“出国不报”表示理解。玄奘大师盛赞唐太宗“德笼九域,仁被八区”的威德。太宗劝大师返俗,辅佐朝政,大师说:“我从小出家,已经熟谙佛道,如果让我返俗,就如同把舟船搬到陆地上,不但没有用处,还会腐烂掉。”他的敬业精神,得到唐太宗的赞许,特命房玄龄负责一切译经事宜,一切经费全部由国库提供。

  七、潜心翻译

  贞观二十二年,法师年47岁,完成《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工作,应太宗之诏赴玉华宫。玄奘法师赞帝“不荒不淫,不丽不侈,兢兢业业,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谈话间,双方都很谦恭,非常投缘,以兄弟相称。大师又请太宗墨宝,太宗一挥而就,写成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共781字。

  大师在译经的同时,还经常为弟子们讲解经义,培养出一批青年学者,并影响及于日本、朝鲜,至窥基法师,确立了法相唯识宗。

  贞观二十二年秋,皇太子施大师袈裟一领,价值百金。次年四月,唐太宗到翠微宫,直到五月驾崩,大师一直陪伴左右。

  太子李治即位后,法师还在专务翻译。每天自己排定日程,若白天有事未能完成,必在夜间继续完成,然后还要礼佛行道,直至三更暂眠,五更又起,起来之后,先读诵梵本,朱笔点出,以备白天翻译所用。

  玄奘大师在翻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立的译经场,庄严肃整,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规范了译经程序。

  玄奘法师在“旧译”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翻译的程式,改善翻译的方法,关于音译和义译的问题,提出“五不翻论”,此模式至今仍为中国翻译界所用。玄奘本人精娴梵汉语文,深究原典,竭力忠于原著,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

  大师自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起,直至逝世前一个月止,凡19年,始终不渝地翻译佛经。共译佛经75部,1335卷,撰《大唐西域记》12卷等。并将《老子》译为梵文,介绍于印度。

  显庆二年,法师56岁,因少年离家,亲友中只存老姐姐一人,大师遂上表,请求回乡,改葬父母。姐弟相见,悲喜同生。大师没有动用公家资金,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一万余人参加了改葬仪式。

  显庆三年,大师年57岁,回西京,迁于西明寺译经。

  显庆四年,大师58岁,迁玉华宫,译经大德和门徒同去,诸事供给,亦如长安。

  显庆五年春,正月初一起,正式开始翻译《大般若经》,其经梵本共有20万颂。学徒每请删略,法师有意随顺众意,除繁去重,但刚动此念,便在夜中有极怖畏事以警诫。觉起之,向众说明“还依广翻”,夜间乃见诸佛菩萨遐间放光,照触法师身心。于是不敢删略,一如梵本。至龙朔三年,法师62岁,冬十月二十三日,《大般若》的译制工作方乃收笔。合成600卷。

  大师译成六百卷《大般若经》后,合掌欢喜,告徒众曰:“此经与汉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者,此经之力也。……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护祐。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众徒宜相踊跃欣庆。”

  八、示现圆寂

  这个时期,大师自觉体力衰竭,所以当麟德元年,大众启请翻译《大宝积经》时,大师只勉强译了数行便停了下来,对大家说;“我到玉华宫就是为了翻译《大般若经》,这部经的规模和《大般若经》相同,我的生涯将尽,死期已到了,没有气力再译这部经了。”弟子和大众听了,都流下了眼泪,说:“我们看您的法相和以往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啊?”大师说:“我自己知道,你们还很难理解。”没过几天,大师的脚走路跌伤,卧床不起,气息也渐渐微弱。正月十六日,大师好像从梦中醒来,说:“我好像看到很大的白莲花,鲜净可爱。”十七日又说梦见数千人,穿着锦衣,捧着各种奇珍异宝,美果香食来供养。二月四日前来探病的法师中果有二人捧着白莲花。大师当天,已不饮食,右侧卧,右手捧着右颊之下,左手放在身侧,佛教称这种姿式为“吉祥卧”。二月五日夜半,弟子问大师:“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院不?”大师说:“得生。”说罢圆寂。后半夜,有僧人到佛堂修道,见北方有四道白虹,直贯慈恩寺塔院,皎洁分明。大师圆寂后,面色如生,七日不改。一颗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巨星,就这样殒落了,但他的光辉依然照耀着世界文化的长河,他的崇高思想和那坚忍不拔的精神至今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玄奘大师传略(传真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