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析玄奘的貢獻與精神的價值(李繼武)▪P2

  ..續本文上一頁“玄奘這樣的高僧和佛學者在越南愛好佛教的人們中獲得超過任何外國和尚的威望”,“20世紀初“越南佛教振興運動”所獲的理論成果是越南佛教思想史中的一個大進步。這些表現在兩個方面,屬于理論方面就是內容豐富,論證嚴密,屬于信心方面就是又相信教理中的信條,又相信人的主觀能力的狀況。這些情況的來源不能不考慮到“唯識學派”注解者的勞動,在這裏是玄奘的功勞”[3]。據韓國佛教學者柳炳德介紹,在20世紀末,圓測的唯識學及其追求真理的學風也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分別有韓國、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的學者大量研究的成果出版面世。

  綜上所述,我認爲玄奘不只對中國的文化,也對亞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不只存在于過去的曆史當中,也存在于我們的當下現實之中。隨著世界的全球化,他的貢獻也將隨之影響到未來的全世界。正如印裔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所說:“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曆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它不只是貿易的,同時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極其開放的胸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玄奘西行的曆史意義,早已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宗教的限製,成爲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二 關于玄奘精神價值的探討

  玄奘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爲人類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同時,他一生的經曆和表現也爲人類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前人已經對玄奘精神做了各種研究和總結,下面再做一些補充性的分析與探討。

  (一)玄奘在傳播佛教文化過程中的普世情懷,

  人們在談到玄奘時,常常會談到他的愛國主義。我不否認玄奘對祖國的熱愛,但是我覺得在玄奘學習和傳播佛教的過程中,他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以普度衆生爲己任的普世情懷。佛教以普度衆生爲己任,其視野不僅超越了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甚至國度與國度之間,而且將六道衆生都納入了其度化的範圍。玄奘作爲一代高僧勢必具備這種普世的情懷,而且他畢生的所作所爲也向人們昭示了他的這種情懷。

  在玄奘西行路過的國家中,有當時唐王朝的敵對國,比如西突厥。當玄奘到達那些國家時,並沒有將其作爲敵對國來對待,仍然爲這些國家宣講佛法。玄奘經過千辛萬苦求來佛法,又嘔心瀝血地翻譯成漢文字,但是他並未將此作爲中國人所有的財富而獨占。他翻譯的這些佛教典籍,幾乎同時傳播到了東亞其他各國。不僅如此,他在翻譯佛經的同時,還爲其他各國培養了傳播佛法的人才,他想把最先進的佛教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從以上可以看出,玄奘是懷著普度衆生的情懷來傳播佛教文化的,他並沒有被國家、民族等觀念所局限。學成後執意回國可以說明玄奘對祖國的熱愛,同時也可以說明他想把佛法傳播給更多的人。

  (二)追求真理和堅持真理是玄奘的人生准則

  玄奘不顧個人安危,誓死西行求法,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國當時已有的佛教典籍,在有些關鍵問題上說法不統一,不能滿足他追求真理的願望。這一點很多資料有記載,如《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說:“法師既遍谒衆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衆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4]雖然有人從各種角度揣測出了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但我認爲追求真理就是玄奘的動機,取回《瑜伽師地論》就是他的目的。

  正因爲玄奘首先是爲了追求真理,所以他到達印度之後,並沒有直奔《瑜伽師地論》而去。玄奘一進入印度境內,就尋找機會學習各方面的知識,遇師則學,學成方行。這樣,兩叁年後才進入那爛陀寺,開始他向戒賢師爲時五年的學習曆程。在那爛陀的學習結束後,他又在印度其他各地進行了曆時四年多的參學。玄奘在印度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在那爛陀接受了五年的系統學習之外,還不停地向印度各地學有專長的人參學。在這期間,他求學的老師中既有大乘佛教的,也有小乘佛教的,甚至還有居士和婆羅門教的僧人。他的學習過程直到他自己感到滿意才告一段落。有人會問,他是否得到了自己追求的真理呢

  我覺得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給予他的“大乘天”和“解脫天”的稱號就是答案。

  我們通過了解玄奘在印度的學習過程,可以看到他對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爲了真理,他並不囿于部派之分、門戶之見而放棄學習的機會,甚至向佛教的夙敵婆羅門學習。而且,爲了真理,玄奘也不會遷就于任何人情世故。在那爛陀寺,玄奘曾作《會宗論》駁斥了那爛陀空學高僧師子光論師,使其抱慚離開了那爛陀。後又作《破惡見論》,駁斥了小乘佛教的論點,感化了衆多小乘僧人改歸大乘。此外,玄奘在回國後翻譯經典時,遇到了是否保留五種姓說的問題。因爲當時中國佛教已經接受了衆生皆有佛性的觀點,如果確立種姓說,勢必會形成與衆爲敵的局面,同時會影響佛教的傳播與發展。但玄奘自己是確認種姓說的,這就需要他在求全和就真之間做一次兩難選擇。最後玄奘選擇了自己認定的真理,並沒有向當時的巨大壓力讓步。爲此,後人在談到唯識宗迅速衰落的原因時,認爲玄奘“固守一些並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教義”[5],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我認爲,玄奘的這種“固守”就是他堅持真理的體現。而且,對玄奘這一“固守”行爲的價值和意義,只有曆史才能給予回答,這一曆史過程到目前尚未完結。

  (叁)玄奘向人們昭示了一種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爲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古聖先賢們就像天空的日月星辰,給予了人們心靈所需的光和熱,同時也給予了人們生活所需的方向感和想象力。玄奘法師就是從中國土地上升起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星。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富的文化典籍,還有他那神話般的人生曆程和幾近完美的人格,他向世人昭示了一種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玄奘爲了實現他13歲就立下的“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6]的宏誓大願而只身西行時,就意味著他開始了一個人對大自然的挑戰與抗爭。玄奘西行經過的很多地方都是世界上有名的險惡之地,一般能夠穿行這些地方的主要是商隊或軍旅等大規模的團體,單個人要穿越這些沙漠、戈壁灘、大雪山,生還的可能性極小。就是到了今天,即使有大量的現代化設備爲後盾,科考人員和探險人員也常常遭遇危險。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只身前往,就是他向大自然和人類自身極限的一次挑戰。在玄奘行走途中,最艱險的要算穿行莫賀延碛沙漠。玄奘在這八百裏沙漠中,曾因缺水,人與馬昏迷僵臥在沙漠中五天五夜,但是最後他還是走出了沙漠。這些對一般人而言是無法想象的,但玄奘在“甯可就西而死,豈東歸而生”[7]的信念指引下,完成了這一不可思議的曆程。這是他個人的一次成功,也是人類與大自然抗爭過程中的一次成功。

  在玄奘一生中,他不僅經曆了與大自然的抗爭,而且與來自強權的侵擾和脅迫,進行了智能的周旋與堅韌的抗爭,同時他還要對自身的人性弱點進行不斷超越。玄奘在西行出發時,是違抗國家的禁令偷越邊境的,這在當時是殺頭之罪。但是,玄奘選擇了出逃,這是他爲了自己的理想第一次向強權政治進行的冒死抗爭。事實上他已經被抓獲,但是,他僥幸獲釋,這種僥幸的另一種可能就是付出生命的代價。高昌國國王麴文泰欲留玄奘爲其服務,先用禮遇軟禁,玄奘不從,又用強權相威逼,揚言“或定相留,或送師還國,請自思之”。在這種情況下,玄奘又一次選擇了以死亡來抗爭強權。絕食叁天後,麴文泰終于放棄了自己的打算,不僅同意讓玄奘繼續西行,而且對玄奘西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玄奘在後來遇到的印度戒日王、唐太宗李世民都提出過相似的要求,但玄奘都是一一回絕。畢竟,他們都是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對他們要求的違逆,都有很大的生命危險。同時,如果順從他們的意願,就將意味著高官厚祿與榮華富貴,這是多少人的畢生追求。所以玄奘遇到的這些難題對常人而言就是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做一個選擇。但在玄奘眼中卻是另外一種選擇方式,或者弘揚佛法或者死亡。最終,他的人格力量折服了這些不可一世的帝王們,從而也使他傳播佛教文化的事業得以順利進行。

  對財色名利的追求和對死亡的恐懼是人天然的欲望和本能,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但是玄奘一生的經曆,向人們昭示了人性被超越與升華之後的另外一種境界。即如他翻譯的《心經》中所說的:“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架。”在欲潮洶湧,道德淪喪,信仰缺位的當前社會,玄奘的曆史性的存在,就像高懸空中的日月,爲我們,指引著前行的方向。

  [1] 巫白慧.玄奘譯經的准確性和創造性.//黃心川主編.玄奘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205.

  [2] 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牛津大學,1988:169.

  [3] (越南)阮才書.在越南20世紀初幾十年代裏“佛教振興運動”中的唯識宗地位./黃心川主編.玄奘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511,513.

  [4] 唐·慧立,彥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10.

  [5] 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曆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236.

  [6] 唐·慧立,彥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5.

  [7] 唐·慧立,彥驚.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17.

《淺析玄奘的貢獻與精神的價值(李繼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