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玄奘这样的高僧和佛学者在越南爱好佛教的人们中获得超过任何外国和尚的威望”,“20世纪初“越南佛教振兴运动”所获的理论成果是越南佛教思想史中的一个大进步。这些表现在两个方面,属于理论方面就是内容丰富,论证严密,属于信心方面就是又相信教理中的信条,又相信人的主观能力的状况。这些情况的来源不能不考虑到“唯识学派”注解者的劳动,在这里是玄奘的功劳”[3]。据韩国佛教学者柳炳德介绍,在20世纪末,圆测的唯识学及其追求真理的学风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分别有韩国、中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学者大量研究的成果出版面世。
综上所述,我认为玄奘不只对中国的文化,也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不只存在于过去的历史当中,也存在于我们的当下现实之中。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他的贡献也将随之影响到未来的全世界。正如印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它不只是贸易的,同时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 关于玄奘精神价值的探讨
玄奘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同时,他一生的经历和表现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前人已经对玄奘精神做了各种研究和总结,下面再做一些补充性的分析与探讨。
(一)玄奘在传播佛教文化过程中的普世情怀,
人们在谈到玄奘时,常常会谈到他的爱国主义。我不否认玄奘对祖国的热爱,但是我觉得在玄奘学习和传播佛教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普世情怀。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其视野不仅超越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国度与国度之间,而且将六道众生都纳入了其度化的范围。玄奘作为一代高僧势必具备这种普世的情怀,而且他毕生的所作所为也向人们昭示了他的这种情怀。
在玄奘西行路过的国家中,有当时唐王朝的敌对国,比如西突厥。当玄奘到达那些国家时,并没有将其作为敌对国来对待,仍然为这些国家宣讲佛法。玄奘经过千辛万苦求来佛法,又呕心沥血地翻译成汉文字,但是他并未将此作为中国人所有的财富而独占。他翻译的这些佛教典籍,几乎同时传播到了东亚其他各国。不仅如此,他在翻译佛经的同时,还为其他各国培养了传播佛法的人才,他想把最先进的佛教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以上可以看出,玄奘是怀着普度众生的情怀来传播佛教文化的,他并没有被国家、民族等观念所局限。学成后执意回国可以说明玄奘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说明他想把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
(二)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是玄奘的人生准则
玄奘不顾个人安危,誓死西行求法,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当时已有的佛教典籍,在有些关键问题上说法不统一,不能满足他追求真理的愿望。这一点很多资料有记载,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4]虽然有人从各种角度揣测出了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但我认为追求真理就是玄奘的动机,取回《瑜伽师地论》就是他的目的。
正因为玄奘首先是为了追求真理,所以他到达印度之后,并没有直奔《瑜伽师地论》而去。玄奘一进入印度境内,就寻找机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遇师则学,学成方行。这样,两三年后才进入那烂陀寺,开始他向戒贤师为时五年的学习历程。在那烂陀的学习结束后,他又在印度其他各地进行了历时四年多的参学。玄奘在印度十多年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在那烂陀接受了五年的系统学习之外,还不停地向印度各地学有专长的人参学。在这期间,他求学的老师中既有大乘佛教的,也有小乘佛教的,甚至还有居士和婆罗门教的僧人。他的学习过程直到他自己感到满意才告一段落。有人会问,他是否得到了自己追求的真理呢
我觉得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给予他的“大乘天”和“解脱天”的称号就是答案。
我们通过了解玄奘在印度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到他对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为了真理,他并不囿于部派之分、门户之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甚至向佛教的夙敌婆罗门学习。而且,为了真理,玄奘也不会迁就于任何人情世故。在那烂陀寺,玄奘曾作《会宗论》驳斥了那烂陀空学高僧师子光论师,使其抱惭离开了那烂陀。后又作《破恶见论》,驳斥了小乘佛教的论点,感化了众多小乘僧人改归大乘。此外,玄奘在回国后翻译经典时,遇到了是否保留五种姓说的问题。因为当时中国佛教已经接受了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如果确立种姓说,势必会形成与众为敌的局面,同时会影响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但玄奘自己是确认种姓说的,这就需要他在求全和就真之间做一次两难选择。最后玄奘选择了自己认定的真理,并没有向当时的巨大压力让步。为此,后人在谈到唯识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认为玄奘“固守一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教义”[5],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玄奘的这种“固守”就是他坚持真理的体现。而且,对玄奘这一“固守”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历史才能给予回答,这一历史过程到目前尚未完结。
(三)玄奘向人们昭示了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古圣先贤们就像天空的日月星辰,给予了人们心灵所需的光和热,同时也给予了人们生活所需的方向感和想象力。玄奘法师就是从中国土地上升起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富的文化典籍,还有他那神话般的人生历程和几近完美的人格,他向世人昭示了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
玄奘为了实现他13岁就立下的“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6]的宏誓大愿而只身西行时,就意味着他开始了一个人对大自然的挑战与抗争。玄奘西行经过的很多地方都是世界上有名的险恶之地,一般能够穿行这些地方的主要是商队或军旅等大规模的团体,单个人要穿越这些沙漠、戈壁滩、大雪山,生还的可能性极小。就是到了今天,即使有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为后盾,科考人员和探险人员也常常遭遇危险。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只身前往,就是他向大自然和人类自身极限的一次挑战。在玄奘行走途中,最艰险的要算穿行莫贺延碛沙漠。玄奘在这八百里沙漠中,曾因缺水,人与马昏迷僵卧在沙漠中五天五夜,但是最后他还是走出了沙漠。这些对一般人而言是无法想象的,但玄奘在“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7]的信念指引下,完成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历程。这是他个人的一次成功,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的一次成功。
在玄奘一生中,他不仅经历了与大自然的抗争,而且与来自强权的侵扰和胁迫,进行了智能的周旋与坚韧的抗争,同时他还要对自身的人性弱点进行不断超越。玄奘在西行出发时,是违抗国家的禁令偷越边境的,这在当时是杀头之罪。但是,玄奘选择了出逃,这是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第一次向强权政治进行的冒死抗争。事实上他已经被抓获,但是,他侥幸获释,这种侥幸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付出生命的代价。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欲留玄奘为其服务,先用礼遇软禁,玄奘不从,又用强权相威逼,扬言“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在这种情况下,玄奘又一次选择了以死亡来抗争强权。绝食三天后,麴文泰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打算,不仅同意让玄奘继续西行,而且对玄奘西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玄奘在后来遇到的印度戒日王、唐太宗李世民都提出过相似的要求,但玄奘都是一一回绝。毕竟,他们都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对他们要求的违逆,都有很大的生命危险。同时,如果顺从他们的意愿,就将意味着高官厚禄与荣华富贵,这是多少人的毕生追求。所以玄奘遇到的这些难题对常人而言就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做一个选择。但在玄奘眼中却是另外一种选择方式,或者弘扬佛法或者死亡。最终,他的人格力量折服了这些不可一世的帝王们,从而也使他传播佛教文化的事业得以顺利进行。
对财色名利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天然的欲望和本能,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但是玄奘一生的经历,向人们昭示了人性被超越与升华之后的另外一种境界。即如他翻译的《心经》中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架。”在欲潮汹涌,道德沦丧,信仰缺位的当前社会,玄奘的历史性的存在,就像高悬空中的日月,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1] 巫白慧.玄奘译经的准确性和创造性.//黄心川主编.玄奘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5.
[2] 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牛津大学,1988:169.
[3] (越南)阮才书.在越南20世纪初几十年代里“佛教振兴运动”中的唯识宗地位./黄心川主编.玄奘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1,513.
[4] 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10.
[5] 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36.
[6] 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5.
[7] 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17.
《浅析玄奘的贡献与精神的价值(李继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