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震五天、澤流千古的玄奘
1350多年前,印度南部恒河下遊的摩揭陀國,繁華富庶的古都曲女城城郊廣袤的原野上,幢幡如林,象輿充塞。數以萬計的僧俗群衆,或跨象,或乘輿,或張幢,或擁幡,各率隨從,峨峨岋岋,興高采烈,圍繞著兩座新建的巨大草殿,形成一個方圓數十裏的大會場。他們一個個熱切地引頸張望,正在等待著什麼呢?
哦,來了!你看西面正緩緩走來一隊盛大的行列。爲首是一頭裝飾輝煌的大象,上施寶帳,帳中安置著一軀嶄新的金鑄佛像,本國國王戒日王扮作帝釋之狀侍右,鄰國強盛的鸠摩羅王扮作梵王之狀侍左。緊接著兩只大象滿載奇異香花,在行進中向前後左右抛散;後面又一大象,寶鞍上高高坐著一名僧人,耀目的百衲袈裟襯出一張白皙、明睿的臉龐。只見他雙手合十,微啓慧眼,神情是那樣的安詳、肅穆、沈著、自信。其後數百大象,分乘著諸國王、大臣、大德,口中念著頌贊,魚貫而行。
原來,佛像之後高坐在大象上的僧人,就是來自數萬裏之遙的大唐帝國,現充摩揭陀國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叁藏法師的玄奘和尚。玄奘學貫群經,兼通吠陀、因明、聲明等俗典,曾經多次參加印度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論爭以及佛教對于“外道邪門”的思想鬥爭,一勝大乘空宗名僧師子光,再破懸義40條于寺門外勢不可當的順世外道,叁破作《破大乘論》700頌的小乘論師,威名遠播,聲震五天竺。玄奘的學識和功績使摩揭陀國戒日王大大增光。他爲了進一步弘揚大乘有宗,征服各國小乘外道,特爲玄奘叁藏作此盛會,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等前來,示大乘之微妙,絕其毀謗之心。剛才所述盛況,正是曲女城大會開始的隆重一幕。參加這次盛會的,有五印度的十八國王,有精通大小乘教義的學問僧3000余人,婆羅門及尼乾外道2000余人,那爛陀寺僧1000余人,還有其他官、民、僧、俗共幾十萬人。
玄奘法師爲這次大會作了兩篇闡揚大乘教義的論文。大會開始後,他一面讓那爛陀寺的一位名僧當衆宣讀,一面將事先寫好的論文文本懸于會場門外曉示衆人,並按照當時印度辯論的慣例,莊嚴宣布:“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被駁倒者,請斬首謝過!”如是經過18天,竟無一人敢提出駁難。結果大乘有宗的教理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玄奘也獲得了空前崇高的威信和榮譽,大乘教徒尊稱他爲“大乘天”,小乘信衆則敬稱他爲“解脫天”。
玄奘的巨大成功同時也爲祖國贏得了榮譽。五印度上下誰都知道有一位唐國來的僧人才學蓋世,無與倫比。玄奘的卓越活動,增進了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爲中印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那麼,他爲什麼能在曆史上寫下如此光輝的一頁呢?對于這個問題,還得從他自小以來的遠大志向和艱苦努力說起。
玄奘俗姓陳,名祎,隋仁壽二年(602年)生于河南缑氏之陳堡谷。他的家族本是個仕宦名家,遠祖陳仲弓就是漢代著名的太丘縣長,高、曾、祖父也都擔任過顯要官位。但到他父親一代便已衰落。父親雖曾做過小官,不久就退隱田園,並在玄奘還年幼時就逝世了。陳祎在兄弟四人中排行最小。二兄陳素先出家,法名長捷。陳祎在長捷的影響下,也很小就出家爲僧,取法號爲玄奘,刻苦誦讀佛經。稍長,在東都洛陽聽講涅槃經和攝大乘論,後隨兄至長安,又獨自遊曆吳、蜀、趙、魏、周、秦各地,就學名僧,切磋學問,獲益很多。他在學習中善于獨立思考,既遍谒名師,備聞衆說,又細細比較研究各家文義的優劣。
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鑽研思考,他的佛學修養已有相當高的水平,但水平越是提高,他的苦惱也越是增長,因爲他發現各派學說往往互相矛盾,取流傳的有關漢譯經典來對照,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爲這些譯籍隱顯有異,莫知適從。這一切,促使他發誓西遊天竺佛國去問學決疑。他決心以曾經西遊天竺的法顯、智俨等先輩爲榜樣,追縱他們的高迹,繼承他們的事業。
唐朝初年,玄奘邀集了一批同伴,向朝廷提出出境西遊的申請。但當時國內統一戰爭仍在進行中,時局不靖,國家嚴禁僧俗百姓越關出境,玄奘等人的申請未獲批准。同伴們碰到阻礙,都打了退堂鼓,放棄了西遊的打算,唯有玄奘矢志不渝,決心排除萬難實現自己的志願。貞觀叁年(629年),時遇大災荒,朝廷允許僧俗出外逐食。玄奘抓住這一良機,輾轉來到涼州(治今甘肅武威)。涼州都督李大亮執行朝廷禁令甚力,關防、烽候皆嚴密把守盤查,一有動靜,便鋒镝交加。所以玄奘在這一帶只得晝伏夜行,九死一生才度過瓜州和玉門關。此後在茫茫大漠中孑然孤遊,有時遇到熱風,有時斷絕水草,艱難困苦,殆非常人所能想象。曾經有一次四日五夜無滴水沾喉,幾死者再叁,忽然遇水得救,終于奇迹般地脫險來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剛好高昌國有使者在伊吾,遂將玄奘抵伊吾的情況彙報給高昌王。高昌王遣使隆重迎接玄奘,優禮供養,並再叁挽留玄奘留居高昌傳法。玄奘誓死不改西遊取經的初衷,深深感動了高昌王。高昌王與玄奘結爲兄弟,贈給大量金帛,並派人護送他西行。得此援助,玄奘此後的旅途情況有所改善,不過仍然經曆了過雪山的酷寒,以及路遇劫賊的危險,幸而都被他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所戰勝。
在艱危中,玄奘從未中斷隨處學問。進入印度境內後,更是到處禮拜佛迹,尋師問道。不管大乘、小乘、空宗、有宗,但見有高行僧夫,造詣深厚者,皆停留請教。如此邊學邊行,及至來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時,玄奘對大小乘的經、律、論叁藏都已有相當深的修養了。他自貞觀叁年發自長安,到達那爛陀寺時已是唐朝的貞觀六年(632年),途中足足走了3年有余。
印度寺院千千萬萬,那爛陀寺規模最大,也最壯麗輝煌。寺中常住僧人和前來問學進修的客僧常在萬人以上。在這裏,僧徒們學習的內容很廣泛,舉凡大小乘的各種經典,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專門學問,都有人研習。其中通解經、論20部的有1000余人,通30部的500余人,通50部的在玄奘到來之前已有9人,後來加上玄奘,共爲10人。它實際上是戒日王治下一所巨大的佛學研究院。主持寺院的是一代宗師戒賢法師。戒賢博覽佛藏,德高年長,是印度佛教的著名領袖。大家尊崇他,都避其名不呼,只尊之爲“正法藏”。戒賢的主張屬大乘有宗,依據的經典主要是《瑜伽論》。玄奘投在戒賢門下,一見如故,師生感情極深,專誠學習《瑜伽論》。
玄奘在那爛陀寺一共學習了5年。其間系統地聽習《瑜伽論》3遍,《順正理論》1遍,《顯揚聖教論》、《對法論》1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2遍,《中論》、《百論》各3遍。其他一些重要經論已在他處學過,在此只是進一步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此外他又兼學婆羅門書。優越的環境,加上玄奘天資聰穎,勤奮努力,使他大大加深了佛學造詣,還掌握了邏輯學、文字學、音韻學等廣博的文化知識,爲他以後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屢摧強敵作好了充分的准備。
那爛陀寺的學習方法主要采取講座的形式。這種講座由一人主講,衆人發問,辨疑析難,往往成爲氣氛熱烈的辯論會。玄奘在學習過程中深得戒賢法師的信任,曾多次奉命爲學衆講解《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重要經論。這一方面鍛煉了玄奘的口才,同時也促使他對佛學理論作了更系統深入的思考。他曾著《會宗論》會通大乘學派內各家精義,可以說就是他多年學習和主講結出的碩果。卓越的口才和理論探索的巨大進展,當然也是在思想鬥爭中連連獲勝的重要保證。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信非虛言。
系列的成就使玄奘的聲譽直線上升。曲女城大會成功之後,他更受到諸國王和廣大僧俗的欽敬,供施極厚,生活優裕。但玄奘在功成名就之後,不是沈浸在成功的歡樂之中,也不留戀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卻格外惦記著祖國佛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想到中國佛典尚不完備,譯經質量參差不齊,諸家各擅宗途。成爲佛教發展的重大障礙,他就恨不得飛越關山,回國貢獻自己的所學。他向戒賢法師和戒日王提出了回國的要求,堅決謝絕了諸國王和法侶們的苦苦挽留,滿載著經卷、花種和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誼,重上征途,跋涉歸國。
貞觀十九年(645年)春正月,玄奘經西域回到唐都長安,受到祖國的熱烈歡迎。當時唐太宗爲東征高麗,已進駐洛陽。行前他已接到玄奘即將返抵長安的報告,特命京城留守、宰相房玄齡隆重迎接玄奘。這一天,有關官員遠迎玄奘到都亭驿安頓住下。次日,舉行了盛大的儀式,送玄奘至城中弘福寺。全城的寺院和僧侶都動了起來。諸寺出動了所有的幡帳、幢蓋、寶案、寶□,排列于自朱雀大街至弘福寺的路側,僧尼們穿著一新,列隊送玄奘及其帶回的經、像、舍利前行。一路上吹吹打打,梵樂不斷。都城士庶和文武官僚分立兩旁,數十裏間香華缤紛,煙雲缭繞,贊響徹天。長安城裏萬人空巷,爭相歡迎和瞻仰載譽自佛國歸來的大和尚。
不幾天,玄奘至洛陽面谒唐太宗,向太宗彙報了往返天竺的經過,詳細介紹了在西域和五印度的見聞,包括自雪嶺以西直達印度境內的幾十個國家的物産、風俗、曆史、佛迹等多方面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是往昔張骞、班超所未聞見,《史記》、《漢書》沒有記載的珍貴資料,引起了唐太宗極大的興趣。他十分高興地誇贊玄奘的學問和風節,認爲超過了西晉名僧釋道安;要求玄奘將在西域至印度各國的親身見聞情況著成一書,供有關人員學習、參考。
唐太宗還感到玄奘器局宏大,識見高遠,有宰相之才,力勸他還欲爲官,共理天下。但是玄奘獻身佛教,矢志不渝,所以堅決謝絕了唐太宗的勸請,反而請求太宗讓他到嵩山少林寺去譯經。唐太宗見他志堅意決,也就批准了玄奘所請,只…
《聲震五天、澤流千古的玄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