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把譯經的場所定在長安弘福寺。
當年叁月,玄奘就回到長安,住進弘福寺著手組織譯經工作。那時的譯經,照例要有規模巨大的譯場。除主譯者外,要有證義、綴文、筆受、書手等多種人員協助。玄奘本人是佛學泰鬥,其譯經事業又受到皇家的重視和支持,因而國內的佛學英彥幾乎都參加到他的譯場中來了。例如參加證義的神昉、神泰,綴文的道宣,字學的玄應,筆受的窺基,都是佛學界的鳳毛麟角,千古有數的人物。神昉後來成爲玄奘的四大弟子之一;神泰著有論疏多種,流傳至今;道宣是律宗的開山祖師,又是著名的佛教史和佛教文獻專家;玄應是音韻學大師,著有《衆經音義》;窺基協助玄奘創建法相宗(又稱唯識宗),論著極豐,號稱百論疏主。在玄奘的領導下,這些大師們齊心協力,孜孜不倦,每年譯經多達數十百部,而且經義准確,文字雅訓,堪稱千古獨步。
譯經是玄奘歸國後畢生致力的事業。他最早在弘福寺譯經,後來又先後在慈恩寺和積翠宮、玉華宮譯經,直至麟德元年(664年)臨終,仍扶病開譯《大寶積經》。一生共譯出重要經典74部,1335卷。他對待譯經的態度極其嚴肅認真。在慈恩寺譯經的時候,又擔任著慈恩寺的上座(爲一寺最高宗教負責人),事務極其繁忙,但對譯經工作毫不放松,每天自立翻譯進度,若白天事忙不能完成任務,定要在晚間繼續譯完,而又不誤領導寺院做法事和教授弟子。每天晚飯後,總要抽出兩個時辰(相當于現在四個小時)講論新譯經論,解答學衆提出的種種問題。入夜以後,本寺弟子100多人紛紛前來請教,玄奘都一一耐心細致地予以解答和指點。此外還時時抽空與寺中大德僧人研究西方聖賢創立的各種理論,評述諸部異同,並過問來寺中遊學的外寺年青僧人的情況。實際上他把譯場辦成了以譯經爲中心的佛學院。他邊譯經邊講學,讓弟子們參加譯經來鍛煉他們,又通過及時對弟子們講論所譯經論來引導他們掌握佛學基本理論和各種新學說。玄奘的弟子們以後在佛學上各有建樹,與他們在譯場受到的教育和鍛煉是分不開的。
玄奘歸國後致力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創立新宗派。中國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只有學派,尚無宗派。陳末隋初,一些學派開始向宗派轉化。到了隋代,已經有天臺宗、叁論宗、叁階教等宗派成立。這些宗派的主張,與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處學到的那一套有所不同,在玄奘看來,都是非正統的,他決心自創一宗來弘揚自己從印度直接承傳來的“正宗”思想。
玄奘所要弘揚的“正宗”思想就是唯識思想。他在印度遊學時對此下的功夫最深,歸國後譯經工作也主要以介紹唯識思想爲中心。早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他就譯出了唯識思想根本依據之一的《瑜伽師地論》100卷,並在宮廷奏對時扼要地向唐太宗解釋了此論的大義,使唐太宗深爲折服,令秘書省書手抄寫新譯經論成九本,分頒雍、洛、並、兖、相、荊、揚、涼、益等九州,俾其輾轉流通,讓天下信衆都了解和遵奉此一經論的教義。其後,玄奘又把印度唯識系十大論師的著作,糅譯成一部總括各家精義的《成唯識論》,作爲他在中國創立法相宗的根本大典。他和他的得意門生窺基分工合作,他自己進行組織領導、譯經授徒;窺基秉承師說,從事著述,寫出大量論、疏闡述唯識思想的基本理論。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創立了唐朝第一個佛教宗派唯識宗(或稱法相宗)。後人稱玄奘爲唯識宗的開創之祖,窺基是守文述作之宗。
玄奘還出色地完成了唐太宗交待的任務,撰成了《大唐西域記》12卷。這部書詳細記述了唐帝國西北邊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産、風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至今仍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民族關系等問題的珍貴文獻。這部忠實記錄玄奘艱苦曆程親身見聞的傑作,是由玄奘另一弟子辯機根據玄奘的口述(一說玄奘寫出了初稿,或玄奘提供了原始的記錄)整理編撰而成的。辯機有文才,玄奘就把這一重任交給了他。這也是玄奘對弟子量才受任的典型事例。
受到玄奘偉大人格和淵博學識教益的,不但有廣大的僧侶,也有不少世俗官僚士大夫。永徽二年(605年),瀛州刺史賈敦頤、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倫,恒州刺史肖銳等朝廷大吏,就趁進京朝見的機會,相率參見玄奘,接受指導。玄奘爲他們授菩薩戒,勉勵他們事君盡忠,臨下慈愛,並爲他們詳盡講解菩薩行法。這些人本來就欽敬玄奘的爲人,見面聆教之後,對玄奘更加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後來稱贊玄奘收至文于百代之後,探玄旨于千載之前,把玄奘比作光照萬物的日月,自比爲仰照懷恩的向日葵。由此可見玄奘精神感人至深,也說明玄奘不僅是佛門良師,也是一代天下師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因積勞成疾,在其最後譯經之所玉華宮翻經院溘然辭世,享年63歲。噩耗傳出,皇帝震悼,僧俗悲惜。下葬之日,弟子數百人哀號動地,京城道俗每天有數百上千人奔赴哭泣,500裏內京邑及諸州官民前來送葬吊唁者達100多萬人。在中國古代曆史上,一人的生死如此牽動千百萬人的心,實在是屈指可數的。
玄奘逝世已經1300多年了,但是他的巨大影響卻經久不衰。他不但作爲一位佛教宗師,也作爲偉大的旅行家、學者,中印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永垂史冊。他爲信仰和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將永遠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長河裏大放光彩。
《聲震五天、澤流千古的玄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