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把译经的场所定在长安弘福寺。
当年三月,玄奘就回到长安,住进弘福寺着手组织译经工作。那时的译经,照例要有规模巨大的译场。除主译者外,要有证义、缀文、笔受、书手等多种人员协助。玄奘本人是佛学泰斗,其译经事业又受到皇家的重视和支持,因而国内的佛学英彦几乎都参加到他的译场中来了。例如参加证义的神昉、神泰,缀文的道宣,字学的玄应,笔受的窥基,都是佛学界的凤毛麟角,千古有数的人物。神昉后来成为玄奘的四大弟子之一;神泰著有论疏多种,流传至今;道宣是律宗的开山祖师,又是著名的佛教史和佛教文献专家;玄应是音韵学大师,著有《众经音义》;窥基协助玄奘创建法相宗(又称唯识宗),论著极丰,号称百论疏主。在玄奘的领导下,这些大师们齐心协力,孜孜不倦,每年译经多达数十百部,而且经义准确,文字雅训,堪称千古独步。
译经是玄奘归国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最早在弘福寺译经,后来又先后在慈恩寺和积翠宫、玉华宫译经,直至麟德元年(664年)临终,仍扶病开译《大宝积经》。一生共译出重要经典74部,1335卷。他对待译经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在慈恩寺译经的时候,又担任着慈恩寺的上座(为一寺最高宗教负责人),事务极其繁忙,但对译经工作毫不放松,每天自立翻译进度,若白天事忙不能完成任务,定要在晚间继续译完,而又不误领导寺院做法事和教授弟子。每天晚饭后,总要抽出两个时辰(相当于现在四个小时)讲论新译经论,解答学众提出的种种问题。入夜以后,本寺弟子100多人纷纷前来请教,玄奘都一一耐心细致地予以解答和指点。此外还时时抽空与寺中大德僧人研究西方圣贤创立的各种理论,评述诸部异同,并过问来寺中游学的外寺年青僧人的情况。实际上他把译场办成了以译经为中心的佛学院。他边译经边讲学,让弟子们参加译经来锻炼他们,又通过及时对弟子们讲论所译经论来引导他们掌握佛学基本理论和各种新学说。玄奘的弟子们以后在佛学上各有建树,与他们在译场受到的教育和锻炼是分不开的。
玄奘归国后致力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创立新宗派。中国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只有学派,尚无宗派。陈末隋初,一些学派开始向宗派转化。到了隋代,已经有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等宗派成立。这些宗派的主张,与玄奘在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学到的那一套有所不同,在玄奘看来,都是非正统的,他决心自创一宗来弘扬自己从印度直接承传来的“正宗”思想。
玄奘所要弘扬的“正宗”思想就是唯识思想。他在印度游学时对此下的功夫最深,归国后译经工作也主要以介绍唯识思想为中心。早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他就译出了唯识思想根本依据之一的《瑜伽师地论》100卷,并在宫廷奏对时扼要地向唐太宗解释了此论的大义,使唐太宗深为折服,令秘书省书手抄写新译经论成九本,分颁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俾其辗转流通,让天下信众都了解和遵奉此一经论的教义。其后,玄奘又把印度唯识系十大论师的著作,糅译成一部总括各家精义的《成唯识论》,作为他在中国创立法相宗的根本大典。他和他的得意门生窥基分工合作,他自己进行组织领导、译经授徒;窥基秉承师说,从事著述,写出大量论、疏阐述唯识思想的基本理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创立了唐朝第一个佛教宗派唯识宗(或称法相宗)。后人称玄奘为唯识宗的开创之祖,窥基是守文述作之宗。
玄奘还出色地完成了唐太宗交待的任务,撰成了《大唐西域记》12卷。这部书详细记述了唐帝国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至今仍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这部忠实记录玄奘艰苦历程亲身见闻的杰作,是由玄奘另一弟子辩机根据玄奘的口述(一说玄奘写出了初稿,或玄奘提供了原始的记录)整理编撰而成的。辩机有文才,玄奘就把这一重任交给了他。这也是玄奘对弟子量才受任的典型事例。
受到玄奘伟大人格和渊博学识教益的,不但有广大的僧侣,也有不少世俗官僚士大夫。永徽二年(605年),瀛州刺史贾敦颐、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肖锐等朝廷大吏,就趁进京朝见的机会,相率参见玄奘,接受指导。玄奘为他们授菩萨戒,勉励他们事君尽忠,临下慈爱,并为他们详尽讲解菩萨行法。这些人本来就钦敬玄奘的为人,见面聆教之后,对玄奘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后来称赞玄奘收至文于百代之后,探玄旨于千载之前,把玄奘比作光照万物的日月,自比为仰照怀恩的向日葵。由此可见玄奘精神感人至深,也说明玄奘不仅是佛门良师,也是一代天下师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因积劳成疾,在其最后译经之所玉华宫翻经院溘然辞世,享年63岁。噩耗传出,皇帝震悼,僧俗悲惜。下葬之日,弟子数百人哀号动地,京城道俗每天有数百上千人奔赴哭泣,500里内京邑及诸州官民前来送葬吊唁者达100多万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人的生死如此牵动千百万人的心,实在是屈指可数的。
玄奘逝世已经1300多年了,但是他的巨大影响却经久不衰。他不但作为一位佛教宗师,也作为伟大的旅行家、学者,中印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永垂史册。他为信仰和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将永远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长河里大放光彩。
《声震五天、泽流千古的玄奘》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