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唯識學佛性思想探析(王宏濤)▪P2

  ..續本文上一頁證知,即對識的認識作用的自行證明,這並不是說自證分是對認識的對錯可以進行判斷,而是說它能夠覺察和證明見分的存在,並且它還是相分和見分依托的“體”。證自證分是對自證分的證知,同時自證分也是對證自證分進行可相互證知,所以確切的看法應是此二分都是內在主體的不同表現,稱爲內二分(體),相分和見分則稱爲外二分(用)。那麼,證自證分能不能證知見分和相分呢

  不能。打個比喻來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好比是一家飯店,“見分”是店小二,“相分”是顧客,自證分就是老板,老板是主體,管理小二和顧客,而證自證分是老板娘,她不直接抛頭露面去管理小二和顧客,但卻可以和老板相互管理。相分都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呢

  主要包括叁類:種子、根身和器界。

  以上是對唯識學關于“心””的看法,下面介紹一下其對“佛性”、也就是“性”的理解:

  禅宗把“真如””作爲世界的本體,是一個與外在現象不一不異的真實存在,它的性質就是佛性的屬性。那麼唯識學是如何理解““真如”的呢

  《成唯識論》:“不同余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又說:“理非妄倒,故名真如。”所以真如不是在物質、精神的存在現象之外的某種特殊實體,真如不過是諸法無我的絕對真理,真如一詞只是真理的別名,指的是人我、法我二空所顯的真理,也即是真實不虛、常如不變的唯識實性…。

  關于這個問題,唯識學大師呂潋先生曾經專門做過考證,並寫了《談真如》一篇文章,呂先生認爲“真如”大概有兩層含義:

  總歸諸說有二:一、依他法,遍計執無相即法真如相;二、圓成法,依他起斷爲真如,此斷爲轉依。如是二義,極有出入,最後乃可求諸《楞伽》,以依他法如相爲真實,以圓成法心解脫爲真如,于是真如非僅法之相而另指法而言矣。然《楞伽》有處仍以真如作相解(如《如來藏》章),故知真如實有;義:有處以相說,有處以法說(廣義法有時言相,有時言相依),以法說者,即圓成法,即心解脫,事即真如法也。

  就是說,其一,是法真如相,即諸法實相,就是我空法空的宇宙真實;其二,指心的解脫。

  歐陽漸說得更清楚:

  雲何爲真如

  即是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

  真如超絕言思本不可名,強名之爲真如,而亦但是簡別。真簡有漏虛妄,又簡遍計所執。如簡無漏變異,又簡依他生滅。此之所簡,意既有遮。蓋恐行者于二空所顯聖智能所行境界不如理思,尤作種種有漏虛妄遍計所執或無漏變異依他生滅之想,故以真義如義遮之。是故真如之言並非表白有其別用。古今人多昧此解,直視真如二字爲表,益以真如受熏緣起萬法之說,遂至顛倒支離莫辯所以,籲可哀也!

  就是說,所謂“真如””的“真”,是指其不同于“有漏虛妄”的存在狀態及“遍計所執”的精神狀態;所謂“如””是真如不同于“無漏變異”的生命狀態及“依他生滅”,就是有爲法的生命狀態。在他看來,真如就是一個遮诠。其目的在于防止修行者對證得我空、法空後的無漏正智所相應的境界産生種種錯誤的想法,而《起信論》的錯誤正在于其視真如爲一表诠,以真如爲生成現象界的原因。

  (二)佛性本寂 ,

  既然“心””與“性””不同,而“真如””的含義指的並不是實在的本體,而是諸法無我的宇宙實相,而“佛性””是指人在體會到生老病死等流轉之苦後而産生的皈依我佛,心向涅架的內在屬性,兩者在本質亡是一致的,那麼佛性的性質應該是什麼呢

  呂澂先生則在近代最早明確地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他似乎是受到了唐代名僧宗密的啓發):

  印度佛學對于心性明淨的理解是側重于心性不與煩惱同類。它以爲煩惱的性質囂動不安,乃是偶然發生的,與心性不相順的,因此形容心性爲寂滅、寂靜的。這一種說法可稱爲“性寂”之說。中國佛學用本覺的意義來理解心性明淨,則可稱爲“性覺”之說。從性寂上說人心明淨,只是就其“可能的”、“當然的”方面而言;至于性覺上說來,則等同“現實”、“已然的”一般。這一切都是中印佛學有關心性的思想所有的重要區別。

  這個觀點是很有說服力的,目前已經爲大多數學者所認可。唯識學認爲,佛性不僅本性爲“寂”,而且屬于“善淨”。呂澂先生曾專門著文說明這個問題:

  佛性以染淨善惡判,此性實爲善淨,而非分位善淨也,所謂衆生有此心即有此性者,亦就自性善淨言,若以分位言則有先染後淨之判,不可與自性混同也。如日月之迷宮內,而有雲霧之障,然雲霧終不礙其自性之明。去障明顯,非位有殊。但不可以分位染淨而混言自性染淨也。再以趨勢言,衆生趨向善淨乃當然必然之勢,蓋因自性善淨故,分位雖有善淨,而趣向必一歸自性。

  這段話明確認爲佛性本來就是“善淨”的,不是後來修得的,人所謂的“惡行”都是“善淨”的佛性被“無明”所遮蓋的結果,這一點也是佛教設教的前提,只有承認了這個前提,後面的種種方便在理論上才能夠成立:

  “此有佛性推論而知,乃講佛學者所必須肯定之標准也。依此標准,而後乃有舍染趣淨,去惡遷善,以及厭苦欣滅等教可立……佛學以佛性之善淨爲准則,謂有此心,即有佛性,衆生于流轉一旦自覺,即趨于善淨而不可已。”

  以上就唯識學關于“佛性”的理解作了些簡單的梳理,下面將介紹與“佛性論”密切相關的解脫論。

  叁 如何修證涅槃本性

  全部佛教學說,就是論證人們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問題,也就是解脫論。它大致可以分爲兩大部分:一是達到解脫目的的方法、功夫、條件;二是解脫境界。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佛法中的教、理、行和信、解、行屬于因,果和證屬于果。

  既然唯識學認爲的“佛性”,其實就是有情衆生在體會到生老病死等流轉之苦後而産生的皈依我佛,心向涅架的內在屬性,並且這個佛性只有“心”的有情才具有,那麼,所謂的修佛就要首先要修心,通過學習佛經,修習禅定,遵守佛教戒律,即依正理而進行“戒、定、慧”叁行,是獲得般若聖智的不二法門。佛法雖稱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其大綱是教、理、行、果四法,所謂“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與教、理、行、果四法相應而言的,是佛教常說的信、解、行、證四法,信,就是信順教法;解,就是解悟義理;行,指依教理而起的修行;證,指修行所得的聖果。

  通過學習正法,熏習成無漏的清淨種子,藏于本識中,對治虛妄,經過無數劫(量的積累),到一定的時間阿賴耶識就可以由染轉淨,由迷轉悟,成就菩提佛果。 ,

  唯識學的修行是典型的漸修,清淨種子只能一點一點地熏習,距離佛果也會越來越近。在菩薩位,修行的位次大概可以分爲五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先說資糧位。

  《成唯識論》雲:“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爲趣無上正等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爲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①就是說,從菩薩發願時起,直到還生起加行位的順抉擇識以前,都屬于資糧位的範圍。“資糧”是比喻,比喻爲成佛做前期的准備工作。

  “于二取隨眠”,“二取”指人將“能取”和“所取”執著爲真實的實體,二取種子就是所知障和煩惱障的種子,所知障就是惡見、疑、無明、愛、慢等障蔽了宇宙實相的諸法。煩惱障如前所述。“猶未能伏滅”是說菩薩在此資糧位中,對于二障的粗晶能夠對治,但對于其種子,卻不能除滅,因爲它的止觀力太弱。

  次說加行位。

  《成唯識論》雲:“菩薩……爲人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複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資糧無加行義。”就是說,加功而行,故名加行,此位就可以伏除二取種子,該位的修行方法又可分爲暖、頂、忍、世四種,總稱爲順抉擇分,因爲順之可以趨向真見道出世間無漏智,因爲與見道位更接近,所以也稱爲加行道,並不是說前面的資糧位中就沒有加行的意義。

  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遍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②

  暖、頂二位,依尋思觀立;忍、世二位,依實智觀立。什麼是四種尋思呢

  就是對能表達的名稱、被表達的意義、名稱和意義的本性、名稱和意義的差別進行的思維活動,通過尋思,認識到它們都是假有,實際上都不存在。在此基礎上,再如實地了解了“名、義、自性、差別”四境(就是“所取”)脫離了識就不存在以及識自身(“能取”)也不是真實的存在的道理,能所皆空,得到的就是四種如實智。

  具體說來,由“明得定”,引發下晶的尋思,認識到所認取的對象實際上並不存在,在這一境界上就建立“暖位”,爲什麼叫做“明得定”呢

  因爲在加行位,臨近見道,無漏即將現起,而有明相,如日之將出,有光亮出現,初得此明相,名爲明得。

  由“明增定”,發上品尋思,觀察到所取的對象實際上並不存在,依此設立頂位。爲什麼叫“明增定”呢

  指無漏將現的感覺更加明顯。“頂”指尋思的位階已經達到頂峰。

  由“印順定”,引發下品的如實智,對于“所認取的對象實際上並不存在”這一結論,能夠作出確認和把握,對于“能認取的識也不存在”這一結論,雖然尚未印持,但也能順應而樂于認可。由于處于這一階段的菩薩能夠做到先確認“被認取的對象是空”,後順應“能認取的識也是空”,所以稱爲“印順”。依此,立忍位。

  由“無間定”,引發上品的如實智,體認到所取、能取都是空,從此無間,必人見道,于世法中,此最勝故,所以稱之爲“世間第一法”。

  如上所述,暖等四位,雖然能取所取皆空,可是仍然沒有實證真如,,只是在變似如相而觀,故此四位,猶未見道,此位的菩薩,稱爲地前菩薩(如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再說通達位。

  通達位也叫見道位,在此位中,才開始得到根本智,也叫無分別智,此智起時,即證真如,智與真如,都離開了能取相與所取相,因爲它們都是分別,所得都是戲論。

  根本智起後,即依根本智,而起後得智,真正體認到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真理,再沒有迷謬。

  再說修習位。

  修習位也叫修道位,從初地住心乃至十地結束,都屬于修道位攝,在此位中,無分別智對治本識中的二障種子,最終會達到“轉依”。

  最後,究竟位。

  無分別智最終斷掉本識中的二障種子,故能轉舍依他起的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的圓成實性,由轉舍煩惱障的大涅架,轉舍所知障、證無上菩提。

  通過次第的修習,轉八識成四智:成事智、妙觀智、平等智、圓境智,最終功德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成就佛果。

《玄奘唯識學佛性思想探析(王宏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