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剛最爲堅硬,能破壞一切物體卻不被他物所壞。般若也是如此,能夠破壞一切煩惱,但卻不被煩惱所壞。所以從金剛所比喻的對象看二者確實有很大的差別:玄奘譯本是將其比喻爲所斷的煩惱,而羅什的舊譯本則將其比喻爲能斷的智慧。但是從二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都是要說明般若能夠斷除一切邪見妄執等煩惱,所以其含義並無根本性的差異。太虛大師在講《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曾談到這兩種說法:““能斷金剛”有兩種解釋:一、以金剛喻菩薩的智慧。菩薩有如金剛的般若慧,所以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于是金剛是能斷,無明煩惱是所斷。二、以金剛喻所斷的分別疑惑。就是由顛倒分別所起的最堅、最利、最細的妄執疑惑,而以此經的般若慧能斷盡無余,于是金剛又是所斷了。”
在上述六種譯本中,以鸠摩羅什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譯本(通常被簡稱爲《金剛般若經》,或《金剛經》)是以達意爲原則的直譯爲主,適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所以流傳最廣,成爲最受中國人歡迎的佛經之一,廣爲誦讀、抄寫和宣講,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了甚多靈異效驗的傳說。相比較而言,其他五種譯本則幾乎湮沒無聞。然而玄奘譯本的內容亦有其殊勝處,應該引起重視。
叁 玄奘譯本與羅什譯本內容略析
如前所述,唐太宗曾詢問前代所譯的《金剛般若經》文義是否完整,玄奘除了回答說經題缺“能斷”二字外,還談到內容方面“微有遺漏”:“又如下文,叁問阙一,二頌阙一,九喻阙叁,如是等。什法師所翻舍衛國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②“舍衛國”,玄奘譯作““室羅筏”,印度的城名,是佛陀宣講此經的地方。“婆伽婆”,玄奘譯作“薄伽梵”,意譯有德、能破、世尊、尊貴,爲佛陀十種尊號之一。“舍衛國”、“婆伽婆”等只是譯音的不同,無傷大雅。在涉及經文內容方面的差別,玄奘概括了叁點,即“叁問阙一,二頌阙一,九喻阙叁”,下面就這叁處內容的差別略作分析。
第一,關于“叁問阙一”,出自經文開首,具壽善現(羅什譯“須菩提”)向佛所提出的發菩提心菩薩應如何修行的問題,坊間流通本中的標題爲“善現啓請分第二”。
┌─────────────────────┬─────────────────────┐
│ 羅什譯本 │ 玄奘譯本 │
├─────────────────────┼─────────────────────┤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爾時,衆中具壽善現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
│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 │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 │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攝受,攝受諸菩薩摩诃 │
│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
雲 │薩,乃至如來應正等覺,能以最勝付囑,付囑諸│
│ │菩薩摩诃薩。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雲何 │
│何降伏其心
” │ │
│ │住
雲何修行
雲何攝伏其心
” │
└─────────────────────┴─────────────────────┘
在羅什譯本中只有“兩問”:“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玄奘譯本則于中間增加一問“雲何修行”。在經文的開始,明確提出修學般若的正機對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菩薩。須菩提的提問,是整部《金剛經》的總綱,至關重要,由于兩問與叁問的差別,下面所對應的內容也隨之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羅什的譯本中,佛陀首先回答的是第二問“雲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珍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人無余涅架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然後回答第一問“應雲何住”:“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爲什麼須菩提問的是“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但回答卻是先從“應如是降伏其心”開始,然後才是“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僧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曾注意到這個問題,並解釋說: “問降在後而答在前,何耶
住深降淺,故問者標深;于降淺易習,故答之于前。問答有指,非其謬也。”僧肇的解釋完全依據的是羅什的譯本,這一疑問在玄奘譯本中則不存在。
玄奘的譯本則是完全按照“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攝伏其心”叁個問題的順序來回答的。從“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起如是之心”,至“無有少法名爲發趣菩薩乘者”,是講“應雲何住”。“複次善現,菩薩摩诃薩,不住于事應行布施,都無所住應行布施,不住于色應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應行布施”,是講“雲何修行”。“善現,如是菩薩摩诃薩,如不住相想,應行布施”以下,是講“雲何攝伏其心”。前後問答相應,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按太虛大師的說法: “應雲何住,是說明菩薩所觀的境,菩薩心所安住的法界。雲何修行,是說明菩薩所修的行,菩薩的一切自利利他的事。雲何攝伏其心,是說明修行中能攝伏其心,善巧安心而不令搖動流散,這就是所成的果。所以這叁個問題,也可說是問的菩薩的境、行、果。”所以從整部經文的內容看,玄奘譯本中的叁問相比較羅什譯本的兩問更爲合理。
第二,關于“二頌阙一”,出自經文接近最後的部分,佛陀問須菩提是否可以叁十二相(玄奘譯“諸相具足”)觀如來,流通本中的標題爲“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 羅什譯本 │ 玄奘譯本 │
├─────────────────────┼─────────────────────┤
│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見我。 │
│如來。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
│ │能了。 │
└─────────────────────┴─────────────────────┘
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和化身(應身)。在玄奘譯本中有兩個頌,第一個頌是從破除偏執的角度說的,因爲以色塵、音聲來觀佛落人斷滅的邪見,不能真正地見佛。第二個頌則是從正面說的,應該觀佛的法身,觀諸法實性,諸法實性是遠離一切虛妄分別的,以般若智慧才能觀見佛的真實法身。兩個頌一屬遮诠,一屬表诠,所表達的意思比羅什譯本更爲合理。
第叁,關于“九喻阙叁”,出自經文最後的偈頌,流通本中的標題爲“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
│ 羅什譯本 │ 玄奘譯本 │
├─────────────────────┼───────────────────────┤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 諸和合所爲,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
│是觀。 │是觀。 │
└─────────────────────┴───────────────────────┘
經中的這一偈頌,是用比喻來說明世間一切有爲法自性本空的道理。羅什譯本列舉六個比喻:夢、幻、泡、影、露、電;而在玄奘譯本中則列舉了九個比喻: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這些比喻都是解釋諸法性空的道理,如夢,雖然虛幻無實,但夢中認爲實有,醒後才知並無實事。其他比喻都與此相似,在般若類經典中,有很多這類比喻,如在《大品般若經》中列舉了“十喻”:幻、焰、水中月、虛空、響、揵達婆、夢、影、鏡中像、化。佛教之所以用這些比喻,主要是它們或爲虛幻不實,或瞬間易逝,所以容易理解空的道理。不像世間山河大地等物,衆生容易執著爲有,難以理解空。
通過上述叁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玄奘在中國佛教般若經典翻譯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他的《金剛經》譯本比鸠摩羅什譯本的內容更爲完整和准確。由于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流傳最廣,所以對此本中“叁問阙一,二頌阙一,九喻阙叁”的缺憾值得引起重視。至于上述差異的出現的原因,或爲所依據的版本不同,或爲羅什譯經往往因中國人好簡的習慣故“裁而略之”,本文不擬對此加以討論。由于玄奘精通梵、漢文字,對佛教義理有很高的造詣,並且譯場是在國家支持下組織完善,翻譯的經典忠實于原典,質量非常高,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他翻譯的般若經典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析(紀華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