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纪华传)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纪华传

  内容提要:翻译大乘般若类经典,是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贡献之一。本文以玄奘翻译的们巳断金般若波罗蜜经》为例,通过与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异译本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由此探讨奘对般若经典翻译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玄奘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

  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翻译家之一。在佛教传播过程中,佛典翻译是一项重要的事业。

  期的译师都是来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始于三国时期的朱士行。此后,法显、玄义净等大师们梯山航海,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西行求法,这种不畏艰险、为法忘躯的植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玄奘对于中国文化乃至印度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他翻译的《大《般若经》六百卷,丰富和完善了大乘佛教般若中观一系的理论基础,是他对中国佛教的重要贡献之一。本

  以玄奘翻译的般若经典《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例,通过与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其异译本内容的比较,由此探讨玄奘对般若经典翻译的重要贡献。

  一 玄奘与般若类经典的翻译

  玄奘法师从回国的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开始,至龙朔三年(663)的19年时间中,所翻译的经典75部,1335卷。《开元释教录》列出“经律论记传”76部;1347卷,其中包括《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于《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曾在《大般若经》之前单独被翻译出来,此经属于《大般若经》中的第五百七七卷,据此可知玄奘翻译的经典应有1334卷。在这些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尽管只有3种,但是因《大般经》就有六百卷,所以般若类佛经在玄奘所翻译的经典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玄奘翻译的般若经典有三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在这三种经中,最早被译出的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应唐太宗之命翻译的。下面先对其他两种经典的翻译过程略作介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玄奘所翻译的第二种般若经典,是此经多种译本中流传最广的。玄奘与《般若

  经》有着很深的因缘,他在去印度求法的途中,即经常诵读此经,默念观音菩萨。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载了玄奘在经过绵延八百里的戈壁沙漠时诵读此经的情况:

  (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顾影唯一,但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初,法师在蜀,见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悯将向寺,,施与衣服饮食之直。病者惭愧,乃授法师此经。因常诵至沙河间,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及诵此经,发声皆散,在危获济,实所凭焉。

  玄奘在西行途中历尽艰难险阻而依然奋勇前进,虔诚的信仰是支撑着他的巨大精神动力。我们从玄奘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每逢困厄危难之时,玄奘经常默念观音菩萨圣号。此处所载逢遇恶鬼,虽念观音菩萨圣号却仍未令鬼远离,当出声念诵《般若心经》时,诸鬼才散去,终于渡过此危难。由此可见玄奘对于《般若心经》的重视。玄奘翻译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有着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摩诃般若大明咒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沙门知仁笔受。”《摩诃般若大明咒经》据传为鸠摩罗什译,不过梁代《出三藏记集》等早期经录都将它列入失译录,到了唐代智升撰《开元录》,才归之罗什译籍。玄奘之后,陆续有多种异译本,现存有唐宋时期译出的六种,但均不及玄奘译本流传广泛。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是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总汇。佛一生凡在四处宣说般若,一王舍城鹫峰山,二给孤独园,三他化自在天王宫,四王舍城竹林精舍,总共有一十六会。玄奘将其合为一部译出。般若为诸佛之母,佛教认为十方一切诸佛皆以般若而得成佛,所以玄奘对此经的翻译尤为重视。显庆四年(659),玄奘于西明寺续译完《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又译《成唯识论》十卷等。此时玄奘准备翻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因担心此经卷帙浩繁,京城中又常有杂务耽搁,所以请求移住玉华宫专事翻译,得到朝廷允许。显庆五年正月开始翻译,在翻译此经的过程中,玄奘不仅自己不辞辛劳勤苦翻译外,还勉励每一位参与译经的僧众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龙朔三年(663)冬十月二十三日圆满译毕,玄奘合掌欢喜对徒众说:“此经于汉地有缘,玄奘来此玉华者,经之力也。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时。今得终讫,并是诸佛冥加龙天拥佑。此乃镇国之典,人天大宝,徒众宜各踊跃欣庆。时玉华寺都维那寂照,庆贺功毕,设斋供养。是日请经,从肃诚殿往嘉寿殿斋所讲读。”《大般若经》的翻译,亦耗尽了法师全部心力,“法师翻般若后,自觉身力衰竭,知无常将至,谓门人曰: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一代大师终于圆满了自己最后的心愿。从翻译之前的精心准备,翻译时的精勤努力,以及翻译圆满时的欢欣庆贺,都可以看出玄奘对于《大般若经》翻译的重视以及此经在玄奘翻译的佛典中的重要地位。

  玄奘在给高宗《请御制大般若经序表》中表达出他为法忘躯、护国爱民之心迹:

  窃寻佛法大乘,般若为本,陶钧妙相,罔不具该。先代帝王,福有优劣,感通正法,未尽梵文。然《大般若经》总廿万偈,西域以为镇国重宝,多秘不传。伏惟皇帝陛下,化洽无幽,圣教潜被,致斯奥典绝域来臻。玄奘往恃国威,遐方问道,备历艰险,搜求遗法。获归中国,十有九年,翻译梵文千三百余卷。但玄奘年垂七十,劳疹屡婴,恐先朝露,无酬天造。是以力此衰弊,光烛缠宵,祗奉诏恩,夙夜翻译。以显庆五年正月一日起首,·译《大般若经》,至今龙朔三年十月廿三日绝笔,合成六百卷。龙朔三年十一月廿二日坊州宣君悬玉华寺沙门玄奘上表

  玄奘在印度获得空前绝后的荣誉,将大量佛典带回祖国,一方面固然离不开他历尽艰险而坚定不移的信念,但同时大唐国令诸国赞叹钦佩的文治武功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助缘。所以玄奘将《大般若经》能传之汉地归于当今帝王的福德感通,说自己“往恃国威”才将梵文圣典搜求回国。《大般若经》在西域被尊之为“镇国重宝”,多秘而不传,现在能够传译至中国,也是帝王圣德感化的结果。

  玄奘“从翻《大般若》讫后,即不复翻译,唯行道礼忏”。大乘般若经典自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的《道行般若经》十卷以来,有繁简不同的“大品”、“小品”及《金刚般若经》等多种译本,至此才成为系统而完备的整体,这是无人能与之相媲美的。

  二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翻译及异译本

  在玄奘所译的三种般若经中,《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最早被译出的。据智升《开元释教录》记载:《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月一日开坊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关于此经的翻译,起因于太宗皇帝询问前代所翻《金刚般若经》的文义是否完整:“《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

  ”玄奘回答说:“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太宗于是劝玄奘翻译此经: “师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众生闻之具足。然经本贵理,不必须饰文而乖义也。”玄奘因此完全依据梵本翻译,是即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奏朝廷,太宗十分高兴。

  唐太宗与玄奘所称的前代翻译的“旧经””,即《金刚般若经》,是指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三藏记集》卷二中有着录: “《金刚般若经》一卷,或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此经的第一个译本,也是流传最广的《金刚经》本子。此后,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相继翻译,名字都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第四个译本是隋代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玄奘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隋译名字略近,是第五次译本。此后,唐代义净第六次翻译,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或《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上6个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录,其中玄奘译本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经》之第九会,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此外,在《大正藏》中还有一种元魏留支译的《金刚般若经》附于菩提流支译本之后,据此《大正藏》共收录7个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译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经》误将真谛的译二重出,当作菩提流支的译本纂入。元代《普宁大藏经》从菩提流支翻译的《金刚般若经论》中辑出经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译本是一个伪本。

  这部经的六种译本中,前三个本子均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三个本子增加“能断”二字。玄奘曾谈及新译与旧译的差别时说:

  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

  玄奘认为,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如金刚一样坚硬而难以降伏,只有此经所宣示的无分别智慧才能净除。所以将此经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按照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将般若比喻为金刚,因为世间之物…

《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析(纪华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