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析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紀華傳
內容提要:翻譯大乘般若類經典,是玄奘對于中國佛教的重要貢獻之一。本文以玄奘翻譯的們巳斷金般若波羅蜜經》爲例,通過與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異譯本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由此探討奘對般若經典翻譯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玄奘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
玄奘法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爲著名的翻譯家之一。在佛教傳播過程中,佛典翻譯是一項重要的事業。
期的譯師都是來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人,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始于叁國時期的朱士行。此後,法顯、玄義淨等大師們梯山航海,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克服重重困難西行求法,這種不畏艱險、爲法忘軀的植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和懷念。玄奘對于中國文化乃至印度文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他翻譯的《大《般若經》六百卷,豐富和完善了大乘佛教般若中觀一系的理論基礎,是他對中國佛教的重要貢獻之一。本
以玄奘翻譯的般若經典《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爲例,通過與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其異譯本內容的比較,由此探討玄奘對般若經典翻譯的重要貢獻。
一 玄奘與般若類經典的翻譯
玄奘法師從回國的貞觀十九年(645)五月開始,至龍朔叁年(663)的19年時間中,所翻譯的經典75部,1335卷。《開元釋教錄》列出“經律論記傳”76部;1347卷,其中包括《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于《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曾在《大般若經》之前單獨被翻譯出來,此經屬于《大般若經》中的第五百七七卷,據此可知玄奘翻譯的經典應有1334卷。在這些經典中,般若類經典盡管只有3種,但是因《大般經》就有六百卷,所以般若類佛經在玄奘所翻譯的經典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玄奘翻譯的般若經典有叁種:《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在這叁種經中,最早被譯出的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貞觀二十二年(648)應唐太宗之命翻譯的。下面先對其他兩種經典的翻譯過程略作介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玄奘所翻譯的第二種般若經典,是此經多種譯本中流傳最廣的。玄奘與《般若
經》有著很深的因緣,他在去印度求法的途中,即經常誦讀此經,默念觀音菩薩。如《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記載了玄奘在經過綿延八百裏的戈壁沙漠時誦讀此經的情況:
(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憫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奇狀異類,繞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玄奘在西行途中曆盡艱難險阻而依然奮勇前進,虔誠的信仰是支撐著他的巨大精神動力。我們從玄奘傳記中經常可以看到,每逢困厄危難之時,玄奘經常默念觀音菩薩聖號。此處所載逢遇惡鬼,雖念觀音菩薩聖號卻仍未令鬼遠離,當出聲念誦《般若心經》時,諸鬼才散去,終于渡過此危難。由此可見玄奘對于《般若心經》的重視。玄奘翻譯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有著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見《內典錄》,第二出,與《摩诃般若大明咒經》等同本。貞觀二十叁年五月二十四日于終南山翠微宮譯,沙門知仁筆受。”《摩诃般若大明咒經》據傳爲鸠摩羅什譯,不過梁代《出叁藏記集》等早期經錄都將它列入失譯錄,到了唐代智升撰《開元錄》,才歸之羅什譯籍。玄奘之後,陸續有多種異譯本,現存有唐宋時期譯出的六種,但均不及玄奘譯本流傳廣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是大乘般若類經典的總彙。佛一生凡在四處宣說般若,一王舍城鹫峰山,二給孤獨園,叁他化自在天王宮,四王舍城竹林精舍,總共有一十六會。玄奘將其合爲一部譯出。般若爲諸佛之母,佛教認爲十方一切諸佛皆以般若而得成佛,所以玄奘對此經的翻譯尤爲重視。顯慶四年(659),玄奘于西明寺續譯完《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又譯《成唯識論》十卷等。此時玄奘准備翻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因擔心此經卷帙浩繁,京城中又常有雜務耽擱,所以請求移住玉華宮專事翻譯,得到朝廷允許。顯慶五年正月開始翻譯,在翻譯此經的過程中,玄奘不僅自己不辭辛勞勤苦翻譯外,還勉勵每一位參與譯經的僧衆說:“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于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龍朔叁年(663)冬十月二十叁日圓滿譯畢,玄奘合掌歡喜對徒衆說:“此經于漢地有緣,玄奘來此玉華者,經之力也。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時。今得終訖,並是諸佛冥加龍天擁佑。此乃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徒衆宜各踴躍欣慶。時玉華寺都維那寂照,慶賀功畢,設齋供養。是日請經,從肅誠殿往嘉壽殿齋所講讀。”《大般若經》的翻譯,亦耗盡了法師全部心力,“法師翻般若後,自覺身力衰竭,知無常將至,謂門人曰: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一代大師終于圓滿了自己最後的心願。從翻譯之前的精心准備,翻譯時的精勤努力,以及翻譯圓滿時的歡欣慶賀,都可以看出玄奘對于《大般若經》翻譯的重視以及此經在玄奘翻譯的佛典中的重要地位。
玄奘在給高宗《請禦製大般若經序表》中表達出他爲法忘軀、護國愛民之心迹:
竊尋佛法大乘,般若爲本,陶鈞妙相,罔不具該。先代帝王,福有優劣,感通正法,未盡梵文。然《大般若經》總廿萬偈,西域以爲鎮國重寶,多秘不傳。伏惟皇帝陛下,化洽無幽,聖教潛被,致斯奧典絕域來臻。玄奘往恃國威,遐方問道,備曆艱險,搜求遺法。獲歸中國,十有九年,翻譯梵文千叁百余卷。但玄奘年垂七十,勞疹屢嬰,恐先朝露,無酬天造。是以力此衰弊,光燭纏宵,祗奉诏恩,夙夜翻譯。以顯慶五年正月一日起首,·譯《大般若經》,至今龍朔叁年十月廿叁日絕筆,合成六百卷。龍朔叁年十一月廿二日坊州宣君懸玉華寺沙門玄奘上表
玄奘在印度獲得空前絕後的榮譽,將大量佛典帶回祖國,一方面固然離不開他曆盡艱險而堅定不移的信念,但同時大唐國令諸國贊歎欽佩的文治武功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助緣。所以玄奘將《大般若經》能傳之漢地歸于當今帝王的福德感通,說自己“往恃國威”才將梵文聖典搜求回國。《大般若經》在西域被尊之爲“鎮國重寶”,多秘而不傳,現在能夠傳譯至中國,也是帝王聖德感化的結果。
玄奘“從翻《大般若》訖後,即不複翻譯,唯行道禮忏”。大乘般若經典自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谶譯出的《道行般若經》十卷以來,有繁簡不同的“大品”、“小品”及《金剛般若經》等多種譯本,至此才成爲系統而完備的整體,這是無人能與之相媲美的。
二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翻譯及異譯本
在玄奘所譯的叁種般若經中,《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最早被譯出的。據智升《開元釋教錄》記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內典錄》,第四出,與姚秦羅什等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二年十月一日開坊州宜君縣玉華宮弘法臺譯,直中書杜行顗筆受。”關于此經的翻譯,起因于太宗皇帝詢問前代所翻《金剛般若經》的文義是否完整:“《金剛般若經》,一切諸佛之所從生,聞而不謗,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寶所及,加以理微言約,故賢達君子多愛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義具不
”玄奘回答說:“此經功德,實如聖旨。西方之人,鹹同愛敬。今觀舊經,亦微有遺漏。”太宗于是勸玄奘翻譯此經: “師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衆生聞之具足。然經本貴理,不必須飾文而乖義也。”玄奘因此完全依據梵本翻譯,是即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奏朝廷,太宗十分高興。
唐太宗與玄奘所稱的前代翻譯的“舊經””,即《金剛般若經》,是指鸠摩羅什于弘始六年(404)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出叁藏記集》卷二中有著錄: “《金剛般若經》一卷,或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此經的第一個譯本,也是流傳最廣的《金剛經》本子。此後,又有北魏菩提流支和陳真谛相繼翻譯,名字都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經第四個譯本是隋代達摩笈多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玄奘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與隋譯名字略近,是第五次譯本。此後,唐代義淨第六次翻譯,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或《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以上6個版本在《大正藏》中均有收錄,其中玄奘譯本沒有單獨列出,而是收入《大般若經》之第九會,即第五百七十七卷中。此外,在《大正藏》中還有一種元魏留支譯的《金剛般若經》附于菩提流支譯本之後,據此《大正藏》共收錄7個本子。由于菩提流支的譯本在宋以前已佚失,宋代《思溪大藏經》誤將真谛的譯二重出,當作菩提流支的譯本纂入。元代《普甯大藏經》從菩提流支翻譯的《金剛般若經論》中輯出經文,重新刻印流通。所以《大正藏》中所收的元魏留支譯本是一個僞本。
這部經的六種譯本中,前叁個本子均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後叁個本子增加“能斷”二字。玄奘曾談及新譯與舊譯的差別時說:
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別爲煩惱,而分別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诠,無分別慧乃能除斷,故曰能斷金剛般若。故知,舊經失上二字。
玄奘認爲,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煩惱如金剛一樣堅硬而難以降伏,只有此經所宣示的無分別智慧才能淨除。所以將此經譯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按照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將般若比喻爲金剛,因爲世間之物…
《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析(紀華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