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中觀、瑜伽學派
秦鳳崗
有些學者認爲,玄奘法師的工作,是把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學派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了中國,缺乏創造性。這種說法,是不公正的。在我們看來,玄奘融會貫通大、小乘佛教以及大乘中的中觀、瑜伽學派,就是一大創造,這一創造,無論在印度佛教史上還是在中國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的。他從而把兩國的佛教分別推人了二個鼎盛時期。這篇短文,主要就玄奘與中觀、瑜伽學派的關系,談談對這一問題之看法。
一
印度大乘佛教分爲兩大學派,其一叫空宗,也叫中觀學派;另一是有宗,亦稱瑜伽學派。
空宗的創始人是龍樹及其弟子提婆。他們的生存年代不可確考,大約在公元2~3世紀。該宗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爲人生的痛苦在于人們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沒有真正的了解。要了解,就得學會用“空觀”來觀察萬事萬物。“空”,就是“無”,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對象,是空宗所說的人們所固執著的主觀客觀等頑固不化的觀念。如果沒有對這些觀念的執著,就叫作“空”。用空觀來觀察宇宙萬有,便會發現大至山河大地,小至砂粒塵粒,一切事物本無實體,用佛教術語講就是無“自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爲釋迦牟尼提出的緣起論是全面的,不是單純說無或有,而是有與無的統一。因而主張人們在心中脫離對“空”、“有”中任何一面的執著,從而綜合二邊,使自己的所作所爲合乎“中道”,所以叫中觀學派。空宗把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看成是相互支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因而含有辯證法之成分。空宗的根本經典是《大般若經》。此外,《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百論》也是該宗的基本理論著作。
有宗的創始人是無著、世親兄弟倆,大約生活在4、5世紀之間。該宗是主觀唯心主義者。他們覺得要是把萬事萬物都說是“空”的,那麼,必然會導致這樣一個結論:真如、涅槃、四谛、五蘊、十二因緣也是空的。也就是說,會否定佛教本身。他們雖然和空宗一樣,認爲宇審萬有,森羅萬象,林林總總,事事物物,都是虛妄不實的。但又認爲它們都是由衆生的心識(精神意識)所變現的假影,都不能離開心識而存在活動。離開心識,一切都沒有了。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雖然不實,但心識卻是存在的,是有的。該宗因而被稱爲“有宗”。他們進而認爲,心識有八個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阿賴耶識”,它包藏著形成一切現象的種子。其中的“共相種子”形成了山河大地,“不共相種子”形成了人的感覺器官。每個人的心識都創造了他自己的山河大地,人類對山河大地所以有共同的感覺,是由于每個人的“阿賴耶識”中都含有“共相種子”。這種學說,叫“唯識學”。之所以在識字上面,加上一個唯字,表示除了識以外是沒有別的任何東西的。他們和空宗一樣,要求人們悟人“中道”。
有宗的主要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論書有《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本》、《顯揚主教論》、《大乘莊嚴經論》、《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辯中邊論》、《大乘五蘊論》、《大乘達磨俱舍論本頌》、《攝大乘論辯》、《佛性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其中的《瑜伽師地論》,也叫《十七地論》,是有宗的根本論書。據說是由彌勒口說、無著筆述的。但彌勒是菩薩,居住在兜率天,未來會出世成佛,所以叫“未來佛”,他怎麼會對無著口說《瑜伽師地論》呢!看來,此論是無著的著作。
空宗和有宗,在印度一向是針鋒相對的,兩宗傳人中國後,由于意見相左,爭吵不休。這種狀況,使許多僧侶覺得無所適從,同時也引起統治階級對佛教的不滿。到了唐代,隨著國家的統一,統治階級向佛教界提出了統一教義的要求。
但統一教義談何容易。由于大乘佛教的典籍只有很少一部分傳人中國,教徒對教義了解得還膚淺,空宗的《大般若經》,譯成漢文的不過一鱗半爪。有宗的《瑜伽師地論》,譯文只有真谛的五卷、昙天謙之十卷,而後來玄奘的新譯本多達一百卷。由于翻譯者“或善胡言而不了漢旨,或明漢文而不曉胡意”他們的譯文或诘屈聱牙,或義理晦澀,甚至有許多訛謬。這種狀疣,嚴重影響了弘法大業。
青年僧人玄奘,本來是有宗信徒。他因“偏谒衆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現有異,真知適從”,決定“不惜身命”,西行求法。他想求取的經典,是《瑜伽師地論》。他當時可能並不知道,曆史已經將融會貫通大小乘、空有二宗的使命,重新翻譯佛教典籍的重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
二
貞觀元年(627年)秋八月,玄奘抱著“求如來之秘藏,尋釋迦之遺旨”的夙願,西離長安,往遊西域。途中曆盡艱難,備嘗困苦,可謂九死一生。唐太宗對他的不畏險阻的堅強意志有過形象的描寫:“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飛,空外迷滅。萬裏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躍”。
貞觀五年(631年),玄奘終于抵達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附近的那爛陀寺。該寺從公元5世紀到12世紀毀壞時爲止,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學和研究中心。據玄奘記載,寺內有“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矣。”有宗的權威學者戒賢(梵名屍羅跋陀羅)是該寺主持,當時已106歲,玄奘拜見戒賢後,說:“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戒賢非常高興,宣稱自己是爲了等待玄奘才活這麼久的。他不顧自己年邁體衰,爲玄奘講授《瑜伽師地論》,曆時15個月才講畢。
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大乘佛教空有兩宗之間,積怨都很深。它們相互攻擊,喧呶不已。玄奘不受有宗局限,對空宗乃至小乘的經籍,也都一一探索。他遍參高僧,廣求佛法,瞻仰聖迹,精究梵文,終于盡窺中觀、瑜伽學派的底蘊。
玄奘發現空有二宗之間並沒有隔一座萬丈深淵,而是相即相貫的。因爲中觀談空,瑜伽說有,都不是片面地談空說有。瑜伽不是不講空,而是強調法(事物)空識有。它們都主張非有非空的中道觀,反對執著空、有中的任何一邊。玄奘爲了溝通二宗,使之殊途同歸,在空宗高僧師子光要和他辯論二宗之是非時,他用梵文寫了《會宗論》(已佚)作爲答複。玄奘在此文中提出了“和合二宗”之主張,這是他融會貫通二宗自成一家之言事業之起點。
當時,正是戒日王統一北印度,定都于曲女城(今恒河北岸的卡腦季)之際。他讀了玄奘的另一梵文著作《破惡見論》後,決定在曲女城舉辦稱作“無遮大會”的學術論辯大會,並請玄奘爲論主。玄奘高踞獅座,陳義立宗,18日內無人敢與之對揚。由于缺乏記載,我們無法知道玄奘講論的全部內容。但從會後大乘學者尊他爲“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尊他是“木義提婆”(解脫天)看,他溝通了兩乘佛教,使它們之間的矛盾有所緩解。
玄奘之所以贏得成功,不只是由于他繼承了印度佛教哲學思想,而且在于創造性的發展和光大了印度佛教哲學思想。他從而成爲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時期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受到印度佛教各派別的崇敬。
玄奘西行百年之後,日本僧人金剛叁昧遊曆印度期間,發現許多佛寺繪有玄奘的麻鞋、匙、筋,每逢齋日對其膜拜。尼赫魯總理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給玄奘以極高評價。直到今天,印度的小學課本依然記述有玄奘的事迹,將他說成是印度曆史上的一位“聖人”。
玄奘之後,印度佛教因人才寥落,日趨衰落。再加上婆羅門教複興及伊斯蘭教人侵等原因,到12世紀,佛教便在印度本土絕迹了。本世紀雖重新出現了信徒,但人數很少。1984年比丘不足50人,而且大多數是有家庭的。信徒約有200萬人,但無具有德望的法師來領導他們。
叁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從印度載譽回到祖國。帶回大小乘經、律、論共520莢,總計657部。爲了觀瞻玄奘的儀容,長安城裏萬人空巷,人們爭相焚香散花,頂禮膜拜。
玄奘回國後,在唐政府的支持下,獻身于翻譯佛經的事業。他融會貫通二乘二宗的立場,表現在譯經時對待各學派經典的態度中。
貞觀二十年(645年)五月,玄奘開始翻譯有宗要籍《瑜伽師地論》。此書梵本長四萬頌(頌,是佛經中的韻文,每句叁至七字,爲便于記憶,凡滿四句,叫一頌)。兩年後譯畢。他翻譯的有宗經典,還有《顯揚聖教論頌》、《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唯識二十頌》、
唯識叁十頌》、《攝大乘論釋》、《辯中邊論》等。
玄奘的翻譯工作,並不限于有宗系統,他同樣十分重視空宗要籍。空宗的根本經典,是前面提到過的《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婆羅蜜多經》,後世也稱爲“空經”。由空宗重要經典彙編而成,卷帙浩大,梵本長達20萬頌。玄奘本來住在長安西明寺,爲了翻譯《大般若》,他嫌“京城人衆,竟來禮谒”,影響工作,經唐高宗批准,于顯慶四年(659年)十月遷居坊州玉華寺。助手們提議譯成刪節本,他主張一字不刪。他下筆極慎審,“文有疑錯,即校叁本以定之,殷勤省複,方乃著文”。四年後,終于譯畢這部巨著。譯本共600卷,是漢譯佛經中篇幅最大者。玄奘因積勞成疾,覺得死期已近,叮咛門徒們;“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後汝等遣吾宜從省儉,可以籧陝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叁個月後,也就是麟德元年(664年)叁月,玄奘與世長辭。由此可見,漢譯《大般若經》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此前,他還翻譯了《廣百論》等空宗典籍。
鸠摩羅什,是玄奘之前的大翻譯家。他翻譯了空宗許多典籍,被公認是空宗一派的高僧。梁啓超指出:“會通般若(即空法)瑜伽,實奘師畢生大願。觀其歸後…
《玄奘和中觀、瑜伽學派(秦鳳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