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和中觀、瑜伽學派(秦鳳崗)▪P2

  ..續本文上一頁所譯經論,知其盡力于般若不下羅什也。”因此,玄奘之學絕不局限于有宗。

  玄奘還將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要籍,幾乎都譯爲漢文。可見他的學識,也不限于大乘。

  鸠摩羅什、真谛、不空都是著名的翻譯家。他們和玄奘,被並列爲中國譯經史上的“四大家”。可是他們的成績,遠不能同玄奘相比。他們叁人連同竺法護、義淨,一共翻譯了1200多卷。玄奘則爲75部,1335卷,1300多萬字。就質量而言,玄奘的也是空前的佳作。近人歐陽竟無評價道:“一語之要,堅如磐石;一義之出,燦若星辰。”(o印度學者柏樂天說:“玄奘無論如何,是有史以來翻譯家中的第一人。他的業績,將永遠被全世界的人們銘記著。我感覺很榮幸的,是這位偉大的翻譯家曾經踐履過我自己的鄉土。這位偉大的中國人值得咱們歌頌,值得表揚。他的翻譯,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遺産之一。中、印兩國是兄弟之邦,假如不嫌冒昧的話,我很想說它是中、印兩民族的共同遺産。”

  玄奘由于融會貫通二乘二宗,贏得了僧俗各界的崇敬。他將中國的佛教推進鼎盛時期,成爲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佛教學者。玄奘之後,佛教在中國雖然也很流行,但失去了強勁的勢頭。

  四

  法相宗,也叫唯識宗,是玄奘從印度回到長安後,和他的大弟子窺基創立的中國佛教中的一個宗派。“法”,指事物;“相”,爲事物之相狀。該宗認爲,法相是由心識所變的假相,故名。由于玄奘和窺基曾居住在長安大慈恩寺,因而又稱“慈恩宗”。

  法相宗認爲,宇宙萬有,森羅萬象,大至山河大地,小至沙粒塵粒,都是空和有的對立面之統一體。這種認識,來自空宗。該宗又。認爲,排列在我們面前的萬物,不管是真是假,當我們的心識沒有去分別它,馬上等于烏有。例如我們清醒時,能分別事物的形相;睡眠時,不但山河大地平沈,連自身也歸于幻滅了。這類主張,源于有宗。

  法相宗的代表作是《成唯識論》。是玄奘將印度十家注釋的《叁十唯識論》,經過選擇而糅譯成書的。因此,它代表的是玄奘本人的思想。與其說是譯文,不如說是創作。這部巨著和《瑜伽師地論》,是法相宗的兩部要籍。在《成唯識論》中,玄奘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見解。

  玄奘雖然認爲萬事萬物是由人的心識變出來的。但他和一般唯心主義者不同,並不輕視物質,而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深入研究物質。他認爲,將物質不斷地分解下去,到了無法分解時,就會得到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極微。他進而認爲,它們雖然細微至極,但是依然有空間、有體積。這種認識,與近代物理學有相合之處,含有唯物主義因素,有導致産生唯物主義思想的可能性。

  前面說過,空宗的學說中,含有辯證法之成分。玄奘是融會貫通了空、有兩宗的佛學大師,因此,他的方法論有對立面的統一與鬥爭的辯證思維方法之因素。例如,在涉及“空”和“有”這組矛盾時,他不偏執于空,也不偏執于有,而認爲萬事萬物統一于非空非有之中。之所以能夠統一,是由于空和有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空中含有有,有中含有空之緣故。

  有些學者認爲:“玄奘的唯識學說,包括他對唯識學的貢獻,都是唯心主義的。玄奘的唯心主義未起任何好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唯識論,哪怕是他的新貢獻,一律應予以批判。”這種觀點顯然不妥。我們不能因爲玄奘的學說屬于唯心主義而不承認他在哲學上的貢獻。馬克思主義者並不一般地否定唯心主義。列甯指出:“聰明的唯心主義比起愚蠢的唯物主義來更接近聰明的唯物主義”。玄奘的哲學,正是聰明的唯心主義。

  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被稱爲“哲學的宗教”,中國人所接受的佛教,實則哲學多于宗教。梁啓超說:“佛教實不能與尋常宗教同視也,中國唯不蔽于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學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學。又最足與中國原有之哲學,相輔相佐者也。中國之哲學,多屬于人事上、國家上,而于天地萬物原理之學,究窮之者蓋少焉。英儒斯賓塞嘗分哲學爲可思議、不可思議之二科,若中國先奉之哲學,則毗于其可思議者,而乏于不可思議者也,自佛學入震旦,與之相備,然後中國哲學乃放異彩”。因此,我們應當珍惜玄奘等高僧大德留下的哲學遺産,肯定他們的曆史地位。

  五

  玄奘在世時,他的名聲如日中天,法相宗顯赫一時。玄奘圓寂後,他的大弟子窺基在慈恩寺著書講學,弘揚玄奘的學說,完成了法相宗的理論體系,被世人稱爲“慈恩大師”。窺基傳于慧沼,慧沼傳于智周,智周傳于如理,他們是法相宗的正系。法相宗在如理之後就消失了,前後只流行了幾十年。就連玄奘也幾乎被人們忘記了。《舊唐書》的作者,只在《方技傳》中爲他寫了一百字的小傳。《新唐書》更對不起玄奘大師,沒有爲他立傳。在我國民間,婦孺皆知神魔小說中的唐叁藏,卻不知道曆史上的玄奘是怎樣一個人。

  法相宗之所以一度得到唐朝統治集團的青睐,是由于他們想借用玄奘的巨大聲望,用法相宗統一中國佛教教義。法相宗後來遭到冷落,在于有宗這一經院哲學,是與印度封建社會之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並能夠較好地爲這一經濟基礎服務。玄奘將其與空宗融會貫通而創立的法相宗,在中國卻是無本之木,不能較好地爲當時的經濟基礎服務。所以法相宗雖能盛極一時,卻不能長久得到統治集團的支持,也得不到黎民百姓的長久的信仰。從國外傳人的教派,要想在中國流行,就得中國化,作到與中國的經濟基礎相適應。流行時間的長短,是與它們中國化的程度成正比的。法相宗沒有作到中國化,所以落了個昙花一現的結局。

  現代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就此指出:“釋迦之教,無父無君,與吾國傳統之學說,存在之製度無一不相沖突。輸入之後,若久不變異則決難保持。是以佛教學說能于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長久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面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蕩一時之人心,而卒歸于消沈歇絕,……其故匪他,以性質與環境相互方圓鑿枘,勢不得不然也。”

  那麼,是不是從此以後,法相宗在世上毫無影響呢

  並非如此。

  唐代佛教分爲八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禅宗。它源于北魏時來華的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盛于唐代。到了現代,我國漢族地區的佛寺,除了少數律寺、講寺以外,幾乎都屬于禅宗。禅宗之所以能夠産生這樣大的影響,是由于它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法相宗和禅宗,並無本質區別。哲學家田光烈指出:“達摩來華,即以四卷《椤伽》印心,《楞伽》以五法叁自性談法相,八識二無我談唯識。《楞伽》固法相唯識學所宗六經之一也。是以瑜伽禅宗本無異趣。”有些僧人,同時信仰法相宗和禅宗。例如,道昭是日本法相宗的創始人,亦是日本禅宗之開山祖師。法相宗沒有完成的使佛教中國化的使命,由禅宗完成了。

  法相宗雖然一蹶不振,但其典籍仍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珍視,例如,明清之際的偉大思想家王夫之,清末爲變法而獻身的譚嗣同,都研究過法相宗,到了近代,歐陽竟無居士(1871~1943年)主持金陵刻經處編校工作期間,校刻了《瑜伽師地論》,並向聽衆宣講這部經典。梁啓超對他的工作以很高的評價。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法相宗後來在中國雖然差不多成了絕學,但在日本、朝鮮卻産生了很大影響。日僧道昭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年),隨遣唐使來華,抵達長安,拜玄奘爲師學習法相宗。七年後,他帶著玄奘翻譯的經論回到東瀛,法相宗從此成爲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種。唐高宗顯慶叁年(658年),又有日僧智通、智回拜玄奘、窺基爲師,返國後努力傳播法相宗。此後,新羅(朝鮮)僧人智風、智鸾、智雄以及日僧玄瞄先後拜智周爲師,學成之後都去日本弘揚宗義。法相宗從此在日本紮下了根,至今流行。據1955年統計,有寺院85所,並辦有學院1所,信徒達12萬人。玄奘的弟子太賢、順瓊、元曉等是新羅人,他們歸國後成爲朝鮮法相宗的奠基者。

  (作者單位:銅川基建技校)

《玄奘和中觀、瑜伽學派(秦鳳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