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译经论,知其尽力于般若不下罗什也。”因此,玄奘之学绝不局限于有宗。
玄奘还将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要籍,几乎都译为汉文。可见他的学识,也不限于大乘。
鸠摩罗什、真谛、不空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和玄奘,被并列为中国译经史上的“四大家”。可是他们的成绩,远不能同玄奘相比。他们三人连同竺法护、义净,一共翻译了1200多卷。玄奘则为75部,1335卷,1300多万字。就质量而言,玄奘的也是空前的佳作。近人欧阳竟无评价道:“一语之要,坚如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o印度学者柏乐天说:“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铭记着。我感觉很荣幸的,是这位伟大的翻译家曾经践履过我自己的乡土。这位伟大的中国人值得咱们歌颂,值得表扬。他的翻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假如不嫌冒昧的话,我很想说它是中、印两民族的共同遗产。”
玄奘由于融会贯通二乘二宗,赢得了僧俗各界的崇敬。他将中国的佛教推进鼎盛时期,成为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佛教学者。玄奘之后,佛教在中国虽然也很流行,但失去了强劲的势头。
四
法相宗,也叫唯识宗,是玄奘从印度回到长安后,和他的大弟子窥基创立的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宗派。“法”,指事物;“相”,为事物之相状。该宗认为,法相是由心识所变的假相,故名。由于玄奘和窥基曾居住在长安大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
法相宗认为,宇宙万有,森罗万象,大至山河大地,小至沙粒尘粒,都是空和有的对立面之统一体。这种认识,来自空宗。该宗又。认为,排列在我们面前的万物,不管是真是假,当我们的心识没有去分别它,马上等于乌有。例如我们清醒时,能分别事物的形相;睡眠时,不但山河大地平沉,连自身也归于幻灭了。这类主张,源于有宗。
法相宗的代表作是《成唯识论》。是玄奘将印度十家注释的《三十唯识论》,经过选择而糅译成书的。因此,它代表的是玄奘本人的思想。与其说是译文,不如说是创作。这部巨著和《瑜伽师地论》,是法相宗的两部要籍。在《成唯识论》中,玄奘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
玄奘虽然认为万事万物是由人的心识变出来的。但他和一般唯心主义者不同,并不轻视物质,而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研究物质。他认为,将物质不断地分解下去,到了无法分解时,就会得到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他进而认为,它们虽然细微至极,但是依然有空间、有体积。这种认识,与近代物理学有相合之处,含有唯物主义因素,有导致产生唯物主义思想的可能性。
前面说过,空宗的学说中,含有辩证法之成分。玄奘是融会贯通了空、有两宗的佛学大师,因此,他的方法论有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辩证思维方法之因素。例如,在涉及“空”和“有”这组矛盾时,他不偏执于空,也不偏执于有,而认为万事万物统一于非空非有之中。之所以能够统一,是由于空和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空中含有有,有中含有空之缘故。
有些学者认为:“玄奘的唯识学说,包括他对唯识学的贡献,都是唯心主义的。玄奘的唯心主义未起任何好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唯识论,哪怕是他的新贡献,一律应予以批判。”这种观点显然不妥。我们不能因为玄奘的学说属于唯心主义而不承认他在哲学上的贡献。马克思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否定唯心主义。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主义比起愚蠢的唯物主义来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玄奘的哲学,正是聪明的唯心主义。
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中,被称为“哲学的宗教”,中国人所接受的佛教,实则哲学多于宗教。梁启超说:“佛教实不能与寻常宗教同视也,中国唯不蔽于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学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学。又最足与中国原有之哲学,相辅相佐者也。中国之哲学,多属于人事上、国家上,而于天地万物原理之学,究穷之者盖少焉。英儒斯宾塞尝分哲学为可思议、不可思议之二科,若中国先奉之哲学,则毗于其可思议者,而乏于不可思议者也,自佛学入震旦,与之相备,然后中国哲学乃放异彩”。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玄奘等高僧大德留下的哲学遗产,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
五
玄奘在世时,他的名声如日中天,法相宗显赫一时。玄奘圆寂后,他的大弟子窥基在慈恩寺著书讲学,弘扬玄奘的学说,完成了法相宗的理论体系,被世人称为“慈恩大师”。窥基传于慧沼,慧沼传于智周,智周传于如理,他们是法相宗的正系。法相宗在如理之后就消失了,前后只流行了几十年。就连玄奘也几乎被人们忘记了。《旧唐书》的作者,只在《方技传》中为他写了一百字的小传。《新唐书》更对不起玄奘大师,没有为他立传。在我国民间,妇孺皆知神魔小说中的唐三藏,却不知道历史上的玄奘是怎样一个人。
法相宗之所以一度得到唐朝统治集团的青睐,是由于他们想借用玄奘的巨大声望,用法相宗统一中国佛教教义。法相宗后来遭到冷落,在于有宗这一经院哲学,是与印度封建社会之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并能够较好地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玄奘将其与空宗融会贯通而创立的法相宗,在中国却是无本之木,不能较好地为当时的经济基础服务。所以法相宗虽能盛极一时,却不能长久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也得不到黎民百姓的长久的信仰。从国外传人的教派,要想在中国流行,就得中国化,作到与中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法相宗没有作到中国化,所以落了个昙花一现的结局。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此指出:“释迦之教,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长久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相互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
那么,是不是从此以后,法相宗在世上毫无影响呢
并非如此。
唐代佛教分为八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它源于北魏时来华的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盛于唐代。到了现代,我国汉族地区的佛寺,除了少数律寺、讲寺以外,几乎都属于禅宗。禅宗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大的影响,是由于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法相宗和禅宗,并无本质区别。哲学家田光烈指出:“达摩来华,即以四卷《椤伽》印心,《楞伽》以五法三自性谈法相,八识二无我谈唯识。《楞伽》固法相唯识学所宗六经之一也。是以瑜伽禅宗本无异趣。”有些僧人,同时信仰法相宗和禅宗。例如,道昭是日本法相宗的创始人,亦是日本禅宗之开山祖师。法相宗没有完成的使佛教中国化的使命,由禅宗完成了。
法相宗虽然一蹶不振,但其典籍仍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珍视,例如,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清末为变法而献身的谭嗣同,都研究过法相宗,到了近代,欧阳竟无居士(1871~1943年)主持金陵刻经处编校工作期间,校刻了《瑜伽师地论》,并向听众宣讲这部经典。梁启超对他的工作以很高的评价。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法相宗后来在中国虽然差不多成了绝学,但在日本、朝鲜却产生了很大影响。日僧道昭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年),随遣唐使来华,抵达长安,拜玄奘为师学习法相宗。七年后,他带着玄奘翻译的经论回到东瀛,法相宗从此成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又有日僧智通、智回拜玄奘、窥基为师,返国后努力传播法相宗。此后,新罗(朝鲜)僧人智风、智鸾、智雄以及日僧玄瞄先后拜智周为师,学成之后都去日本弘扬宗义。法相宗从此在日本扎下了根,至今流行。据1955年统计,有寺院85所,并办有学院1所,信徒达12万人。玄奘的弟子太贤、顺琼、元晓等是新罗人,他们归国后成为朝鲜法相宗的奠基者。
(作者单位:铜川基建技校)
《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秦凤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