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
秦凤岗
有些学者认为,玄奘法师的工作,是把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学派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中国,缺乏创造性。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在我们看来,玄奘融会贯通大、小乘佛教以及大乘中的中观、瑜伽学派,就是一大创造,这一创造,无论在印度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的。他从而把两国的佛教分别推人了二个鼎盛时期。这篇短文,主要就玄奘与中观、瑜伽学派的关系,谈谈对这一问题之看法。
一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两大学派,其一叫空宗,也叫中观学派;另一是有宗,亦称瑜伽学派。
空宗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他们的生存年代不可确考,大约在公元2~3世纪。该宗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痛苦在于人们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真正的了解。要了解,就得学会用“空观”来观察万事万物。“空”,就是“无”,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对象,是空宗所说的人们所固执著的主观客观等顽固不化的观念。如果没有对这些观念的执著,就叫作“空”。用空观来观察宇宙万有,便会发现大至山河大地,小至砂粒尘粒,一切事物本无实体,用佛教术语讲就是无“自性”。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释迦牟尼提出的缘起论是全面的,不是单纯说无或有,而是有与无的统一。因而主张人们在心中脱离对“空”、“有”中任何一面的执著,从而综合二边,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中道”,所以叫中观学派。空宗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相互支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因而含有辩证法之成分。空宗的根本经典是《大般若经》。此外,《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也是该宗的基本理论著作。
有宗的创始人是无著、世亲兄弟俩,大约生活在4、5世纪之间。该宗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觉得要是把万事万物都说是“空”的,那么,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真如、涅槃、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也是空的。也就是说,会否定佛教本身。他们虽然和空宗一样,认为宇审万有,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事事物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但又认为它们都是由众生的心识(精神意识)所变现的假影,都不能离开心识而存在活动。离开心识,一切都没有了。也就是说,万事万物虽然不实,但心识却是存在的,是有的。该宗因而被称为“有宗”。他们进而认为,心识有八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阿赖耶识”,它包藏着形成一切现象的种子。其中的“共相种子”形成了山河大地,“不共相种子”形成了人的感觉器官。每个人的心识都创造了他自己的山河大地,人类对山河大地所以有共同的感觉,是由于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中都含有“共相种子”。这种学说,叫“唯识学”。之所以在识字上面,加上一个唯字,表示除了识以外是没有别的任何东西的。他们和空宗一样,要求人们悟人“中道”。
有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论书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本》、《显扬主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辩中边论》、《大乘五蕴论》、《大乘达磨俱舍论本颂》、《摄大乘论辩》、《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其中的《瑜伽师地论》,也叫《十七地论》,是有宗的根本论书。据说是由弥勒口说、无著笔述的。但弥勒是菩萨,居住在兜率天,未来会出世成佛,所以叫“未来佛”,他怎么会对无著口说《瑜伽师地论》呢!看来,此论是无著的著作。
空宗和有宗,在印度一向是针锋相对的,两宗传人中国后,由于意见相左,争吵不休。这种状况,使许多僧侣觉得无所适从,同时也引起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不满。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统治阶级向佛教界提出了统一教义的要求。
但统一教义谈何容易。由于大乘佛教的典籍只有很少一部分传人中国,教徒对教义了解得还肤浅,空宗的《大般若经》,译成汉文的不过一鳞半爪。有宗的《瑜伽师地论》,译文只有真谛的五卷、昙天谦之十卷,而后来玄奘的新译本多达一百卷。由于翻译者“或善胡言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晓胡意”他们的译文或诘屈聱牙,或义理晦涩,甚至有许多讹谬。这种状疣,严重影响了弘法大业。
青年僧人玄奘,本来是有宗信徒。他因“偏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现有异,真知适从”,决定“不惜身命”,西行求法。他想求取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他当时可能并不知道,历史已经将融会贯通大小乘、空有二宗的使命,重新翻译佛教典籍的重任,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二
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玄奘抱着“求如来之秘藏,寻释迦之遗旨”的夙愿,西离长安,往游西域。途中历尽艰难,备尝困苦,可谓九死一生。唐太宗对他的不畏险阻的坚强意志有过形象的描写:“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飞,空外迷灭。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跃”。
贞观五年(631年),玄奘终于抵达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的那烂陀寺。该寺从公元5世纪到12世纪毁坏时为止,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和研究中心。据玄奘记载,寺内有“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矣。”有宗的权威学者戒贤(梵名尸罗跋陀罗)是该寺主持,当时已106岁,玄奘拜见戒贤后,说:“从支那国来,欲依师学《瑜伽论》。”。戒贤非常高兴,宣称自己是为了等待玄奘才活这么久的。他不顾自己年迈体衰,为玄奘讲授《瑜伽师地论》,历时15个月才讲毕。
印度婆罗门教与佛教之间、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间、大乘佛教空有两宗之间,积怨都很深。它们相互攻击,喧呶不已。玄奘不受有宗局限,对空宗乃至小乘的经籍,也都一一探索。他遍参高僧,广求佛法,瞻仰圣迹,精究梵文,终于尽窥中观、瑜伽学派的底蕴。
玄奘发现空有二宗之间并没有隔一座万丈深渊,而是相即相贯的。因为中观谈空,瑜伽说有,都不是片面地谈空说有。瑜伽不是不讲空,而是强调法(事物)空识有。它们都主张非有非空的中道观,反对执著空、有中的任何一边。玄奘为了沟通二宗,使之殊途同归,在空宗高僧师子光要和他辩论二宗之是非时,他用梵文写了《会宗论》(已佚)作为答复。玄奘在此文中提出了“和合二宗”之主张,这是他融会贯通二宗自成一家之言事业之起点。
当时,正是戒日王统一北印度,定都于曲女城(今恒河北岸的卡脑季)之际。他读了玄奘的另一梵文著作《破恶见论》后,决定在曲女城举办称作“无遮大会”的学术论辩大会,并请玄奘为论主。玄奘高踞狮座,陈义立宗,18日内无人敢与之对扬。由于缺乏记载,我们无法知道玄奘讲论的全部内容。但从会后大乘学者尊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尊他是“木义提婆”(解脱天)看,他沟通了两乘佛教,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
玄奘之所以赢得成功,不只是由于他继承了印度佛教哲学思想,而且在于创造性的发展和光大了印度佛教哲学思想。他从而成为印度佛学发展到最高峰时期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受到印度佛教各派别的崇敬。
玄奘西行百年之后,日本僧人金刚三昧游历印度期间,发现许多佛寺绘有玄奘的麻鞋、匙、筋,每逢斋日对其膜拜。尼赫鲁总理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给玄奘以极高评价。直到今天,印度的小学课本依然记述有玄奘的事迹,将他说成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位“圣人”。
玄奘之后,印度佛教因人才寥落,日趋衰落。再加上婆罗门教复兴及伊斯兰教人侵等原因,到12世纪,佛教便在印度本土绝迹了。本世纪虽重新出现了信徒,但人数很少。1984年比丘不足50人,而且大多数是有家庭的。信徒约有200万人,但无具有德望的法师来领导他们。
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载誉回到祖国。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520荚,总计657部。为了观瞻玄奘的仪容,长安城里万人空巷,人们争相焚香散花,顶礼膜拜。
玄奘回国后,在唐政府的支持下,献身于翻译佛经的事业。他融会贯通二乘二宗的立场,表现在译经时对待各学派经典的态度中。
贞观二十年(645年)五月,玄奘开始翻译有宗要籍《瑜伽师地论》。此书梵本长四万颂(颂,是佛经中的韵文,每句三至七字,为便于记忆,凡满四句,叫一颂)。两年后译毕。他翻译的有宗经典,还有《显扬圣教论颂》、《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颂》、
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释》、《辩中边论》等。
玄奘的翻译工作,并不限于有宗系统,他同样十分重视空宗要籍。空宗的根本经典,是前面提到过的《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婆罗蜜多经》,后世也称为“空经”。由空宗重要经典汇编而成,卷帙浩大,梵本长达20万颂。玄奘本来住在长安西明寺,为了翻译《大般若》,他嫌“京城人众,竟来礼谒”,影响工作,经唐高宗批准,于显庆四年(659年)十月迁居坊州玉华寺。助手们提议译成删节本,他主张一字不删。他下笔极慎审,“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复,方乃著文”。四年后,终于译毕这部巨著。译本共600卷,是汉译佛经中篇幅最大者。玄奘因积劳成疾,觉得死期已近,叮咛门徒们;“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吾宜从省俭,可以籧陕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三个月后,也就是麟德元年(664年)三月,玄奘与世长辞。由此可见,汉译《大般若经》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此前,他还翻译了《广百论》等空宗典籍。
鸠摩罗什,是玄奘之前的大翻译家。他翻译了空宗许多典籍,被公认是空宗一派的高僧。梁启超指出:“会通般若(即空法)瑜伽,实奘师毕生大愿。观其归后…
《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秦凤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