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生平及事迹▪P2

  ..續本文上一頁經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阗、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曆十七年,行程五萬裏。于貞觀十九年正月返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師所持經像舍利等物,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657部。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小乘.上座部經律論15部,叁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經律論22部,法密部經律論42部,迦葉臂耶(迦葉遺)部經律論17部,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外道因明論36部,及聲論13部。

  翻譯經典

  大師回歸中國後,爲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于大內,賜號《叁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缁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诏譯新經;玄奘開譯場于長安弘福寺後,即請朝延诏征天下曉法能文之名僧襄助其事。其中有十二人爲“證文”,九人爲“綴文”,另有精通文字學的僧玄爲“刊定”,精通梵語梵文的僧玄應爲“梵呗”,又請求唐太宗派遣通文的學士代爲校閱潤飾。大師先後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譯出經論75部,1335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六百卷、《大菩薩藏經》二十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阿毗達磨uu-26513

  宗論》四十卷、《咒五道經》一卷、《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俱舍論》、《成唯識論》十卷、《唯識叁十論》、《攝大乘論》、《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等。大師于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十九年,精通梵文及印度各種方言及俗語,嘗斥責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爲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爲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爲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爲新譯。玄奘翻譯佛經的認真態度,史無前例。爲求譯法劃一,乃立五不翻論。

  所謂五不翻:梵語譯成漢語時,有五種情形不予意譯,而保留其原音(音譯)。即:

  (一)爲秘密之故,例如經中諸陀羅尼,是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

  (二)多種涵義,例如薄伽梵一詞,兼具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六意,故不可任擇其一而譯。

  (叁)此方所無之故,如閻浮樹産于印度等地,爲我國所無,故保留原音。

  (四)順古之故,例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指無上正等正覺,然自東漢以降,曆代譯經家皆以音譯之,故保留前人規式。

  (五)爲存尊重之心,故如般若、釋迦牟尼、菩提薩

  實齲

  一概不譯爲智慧、能仁、道心衆生等;此乃因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後者則易招致等閑視之而輕賤。

  他翻譯經典的步驟,是翻譯完一卷,先當衆宣讀梵文原著,然後再宣讀中文譯稿,如果有人認爲甚麼地方譯得不妥,就又各專家返複辯論,一直等到辯論出結果,公認爲到了無可置疑的地步,才動筆修改譯文,作爲定稿。所以經過他校正和翻譯的佛經,每一句都是經過專家的鑒定,推敲、修改,使其所翻之佛經在意義上,和梵文原著的版本一樣,正確無訛;在文學上,和中文創作一樣流暢優美,使中國有了一套“中國的佛學”從文學史來看,他創造了新的翻譯體裁,使文學發展有劃時代的躍進;從文化史上看,他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對中國文化有了劃時代的影響;以思想史上來認識,他又是法相宗的始祖,使中國人的思想觀念起了轉變。

  玄奘大師奉唐太宗之命,撰述西行所見所聞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138國之曆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110國,傳聞者28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爲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唐.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叁(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其弟子窺基能夠光大其學說,中國佛學史上便有了“慈恩宗”又稱“法相宗”的一大宗。玄奘大師示寂後,高宗哀恸逾恒,爲之罷朝叁日。追谥《大遍覺》之號。敕建塔于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之,移奉其國。後以部分頂骨歸還我國,現奉安于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

  其實,玄奘從印度返回中國之後,唐太宗幾度逼他還俗輔政,如他還俗的話,至多與曆史上的黑衣宰相慧琳、劉秉忠、姚廣孝齊名,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他留給後人的印象,不會如此深遠,對中國文化、曆史、佛學上亦不會有如此影響之大。他能夠婉拒太宗的禮遇,仍過其平淡的出家生活,全部精神放在翻譯經典之中,以譯經而終其身。這種忠于所學的精神,足爲後人所效法。

  玄奘大師爲中國法相宗始祖,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爲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爲教義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爲唯識宗之代稱。爲中國大乘八宗之一。即以唐代玄奘爲始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爲、無爲之諸法,主張一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大乘八宗

  <一>指佛教流傳于我國之大乘八宗派。指律宗、叁論宗、淨土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

  <二>指唐代法相宗大德窺基(慈恩)對大小乘佛法之判釋,稱爲慈恩八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無我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勝義皆空宗、應理圓實宗八種。

  <叁>指日本佛教界所傳。即華嚴、法相、叁論、成實、俱舍、律等南都(奈良)六宗,以及天臺、真言之北京(平安)二宗。

  法相宗總取《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經》、《大乘阿毗達磨經》、《入楞伽經》、《厚嚴經》等六經及《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別瑜伽論》、《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辯中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等十一論爲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經》及《成唯識論》爲憑據,以成一宗之旨。

  關于法相宗之傳承,于佛陀入滅後九百年,印度有彌勒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禀承其說,著《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世親亦出《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等,更有所闡明;不久無性亦造論注釋《攝大乘論》,又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相繼製論以注釋世親之《唯識叁十頌》,瑜伽宗風遂披靡全印。

  玄奘大師往印度,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論師,具禀法相宗之奧秘。返唐後,翻傳法相宗經論,弘宣法相、唯識之玄旨。受教者頗多,以窺基、神

  P、嘉尚、普光、神泰、法寶、玄應、玄範、辨機、彥

  、圓測等爲著名。在玄奘的弟子之中,最得意和有成就的並非辯機,而是窺基。窺基正是鼎鼎有名尉遲恭的兒子,所以玄奘的譯經大業大多是在窺基手中完成的。

  其中,神

  P著《唯識文義記》;玄應著《唯識開發》;圓測作《解深密經疏》、《成唯識論疏》等,門人有道證,著有《唯識論要集》,新羅僧太賢從其學,製《唯識論古

  記》,世稱海東瑜伽之祖;而窺基紹承玄奘之嫡統,住長安大慈恩寺,盛張教綱,世稱“慈恩大師”,著有《瑜伽師地論略纂》、《成唯識論述記》及《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乘法苑義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門人惠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等之邪義,其下複有道邑、智周、義忠等。智周作《成唯識論演秘》,發揚成唯識論述記之幽旨,並注解其難義。此外,《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成唯識論了義燈》、《成唯識論演秘》,合稱爲“唯識叁疏”。日本之智鳳、智雄、智鸾、玄

  P等皆出智周之門,均有所承學。其後,以禅及華嚴等宗勃興,本宗教勢頓衰,宋代以後稍見複興之

  。至明代,智旭製成《唯識論心要》,明昱作《成唯識論俗诠》,通潤作《成唯識論集解》,廣承作《成唯識論音義》等。民國以後,歐陽竟無(1872~1944)大倡本宗,創辦支那內學院、法相大學,分本宗爲無著法相學與世親唯識學。太虛與之诤論最多。此外,熊十力(1882~1968)著《新唯識論》,印順嘗爲注文與之辯論。

  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從玄奘學法相宗義,回國後,以元興寺爲中心而傳法,稱爲南寺傳;元正天皇靈龜叁年(717)一說二年,玄

  P入唐,從智周學法,返國後,以興福寺爲中心而傳法,稱爲北寺傳。日本法相宗爲奈良時期(710~794)、平安時期(794~1192)最有勢力之宗派之一。

  法相宗教義

  法相宗教義分項略述如下:

  (一)萬法唯識,本宗依唯識論,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心識所變;能變識有八,所變法則森羅萬象。

  (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乃一切萬有之總稱。一切萬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變,是爲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爲軌範標

  ,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爲軌生物解。一切諸法,即森羅萬象,在瑜伽論歸納爲六六

  法,世親更于百法明門論中立百法,分爲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離識,即唯識所現。

  (叁)種子現行,百法中,除無爲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緣所生有爲諸法,皆從種子生起。種子,于第八阿賴耶識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萬千諸法之功能,猶如草木之種子。

  (四)阿賴耶緣起,宇宙萬有皆由識所變現,色境、聲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別爲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所變現。乃至末那識,恒以阿賴耶識爲對象,變現實我實法之影像。又諸識之轉變有因能變、果能變二種。因能變唯在第八識,對此而立阿賴耶緣起之名。

  (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緣境。(2)見分,諸識之能緣作用。(3)自證分,證知見分之作用。(4)證自證分,更確認自證分之作用。

  (六)叁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1)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時,唯以現量如實量知彼境之自相,稱爲性境。(2)由于能緣之心妄想分別所變現之境界,稱爲獨影境。(3)境相兼帶本質,即主觀之心緣客觀之境,雖有所依之本質,而非爲彼境之自相,稱爲帶質境。

  (七)叁性,一切諸法之體性相狀,有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等叁性。

  (八)五性各別,一切有情本具聲聞、獨覺、菩薩、不定、無性等五種種性。

  法相宗複依解深密經無自性品立叁時教,以判釋釋尊一代所說之教法。叁時即第一時有教,第二時空教,第叁時中道教;前二時爲方便未了義教,止于偏有偏空,第叁時說超越諸法最深遠不可思議中道真實義之最極圓滿教,爲了義教。

  玄奘對中國佛教之影響

  玄奘立志往印度求法,目的非常單純,只是爲求法而求法,不及其它。當時,中國佛教界沒有人要他去求法,國家更不批准他出國,他甘願作一位偷渡出境的國犯,不顧自己生命安危,經曆重重困難,到印度留學。他這種堅苦卓絕、爲法忘軀的精神,如果不是一個虔誠的宗教者,任何人也不敢冒險嘗試的。他在印度十多年,不僅在佛法的造詣上有著極高的成就,而且對印度風俗民情、地理曆史等了解深,也甚少人能及。至于他在印度獲得的崇高榮譽和地位,更是中國一千叁百多年來宗教留學史上之第一人。其所翻譯經典之多,也是迄今爲止中國翻譯史上無與倫比的。

  玄奘大師譯經75部1335卷,其中《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辯中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唯識論》、《成唯識論》等,都是法相唯識的重要論著。《成唯識論》乃是當時印度的十位唯識學者,安慧、護法、親勝、德慧、難陀、德慧、難化、淨月、火辨、最勝子、智月所共述,乃唯識學的一個大結集。玄奘于此論名爲翻譯,實則由他消化後,總其全部學說精英撰寫出來的。玄奘從印度回來譯出法相諸論後,法相宗才在中國大行其道。

  法相屬世親的大乘有教,其經論可分爲兩類:一種是由法相而及法性,就是先說色法,再說心法;一種是由法性而及法相,就是先講心法,再講色法。所以法相宗又可分做兩宗,前一種爲法相宗,後一種就是唯識宗。玄奘在譯經十九年中,造就了一群法相學者。窺基就是最得意的弟子,他繼承師業,繼續光大法相的門戶,造成唯識論述記樞要,確立了唯識宗的基礎。鸠摩羅什譯出叁論,爲中國叁論宗的初祖。叁論爲龍樹的大乘空教,以“遮”的方法,言一切法自性皆無,破大小乘人之迷執于有。叁論宗本來曾盛行一時的,但在唯識宗的影響下,未能加以發展,到宋時就並入天臺宗而衰亡了。

  唯識宗在唐盛極一時,但到了宋代,研究的人便漸少。後來連諸論述也亡佚不少,更是近于絕學。唯識宗本與華嚴、天臺合稱爲唐代的教下叁家。到後期禅宗大盛,提倡不立文字,主張頓悟,正好蕩除叁家之障,所以便代叁家而興了。綜觀上述,中國的大乘佛教也和印度的一樣發展。先是空宗,後爲有宗。在有宗之中,法相宗占去一席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玄奘的譯經事業造成的。

  

《玄奘大師生平及事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