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名号之由来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伟大高僧,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在现代很多学人的著作中,有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九十多种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称呼,当然是名符其实的,千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不论有学识的知识份子,或是一般妇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没有人不知道的。虽然俗称“唐僧”或“唐三藏”并不是大师的真实名字,也许有一些妇孺们不识大师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三藏”这两种称呼,在当时一般国民心目中,意识上都是非常明白而庄严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妙的现象呢?其实是一种很平常和自然的发展。因玄奘大师是出生于李唐初叶,在国势隆盛之日,大师的壮志亦如日中天。大师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经,当时完全没有交通设施,须绕道遍游数十国,历时十七年,艰苦备尝,终于以百折不挠之精神,完成可说是空前绝后的壮举。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学回来中国,满载而归地返抵长安京城。当时受到朝野轰动地欢迎,并不是要为了欣赏他

  回那么多的珍贵贝叶经,与及西方国家的宝物,增长一下见识,而是感到一位手无寸铁的贫僧,竟然能够那么志气凌励,比当朝的皇帝东征西讨,还不能称心满意的遨游万里;而一个平凡的出家人,为了实践异常的抱负,不顾生死的远访外邦,却能身经百国,是多么的令人思仰!惊叹!振奋人心!简值是莫测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为教不惜牺牲,如此出类拔

  的出家人,当时朝野怎不涌发出对玄奘大师,作出光荣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称“唐玄奘”、“唐僧”“或“唐三藏”。

  “唐僧”一词,不翼而飞的普遍深入民心。“唐僧”本义,是统摄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三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称为僧,但在玄奘大师取经过程中,有着感动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为千百年来人民尊仰的口号。“唐三藏”之称谓,是因为佛教中之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所以称之为“唐三藏”。

  传记之所述

  然而玄奘大师,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并不只单是上面所说的一点荣耀。大师真正不朽之事迹,实是翻译佛经,为促进中国文化的灿烂文明。盛唐的文化,受佛教影响极其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光辉,大师有着宝贵的精髓,流注于其中,而且直到心力竭尽才停止。大师一生兴扬佛教的宏业,我们可从他的传记中知悉,在这不作详细介绍。

  其中以《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也称为《西域传》,或称《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等,是玄奘大师依据在西域和印度各地时之所见所闻,口授弟子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编集而写出来的。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为玄奘于十六年间,游历印度、西域等一百十余国与传闻中二十八国之见闻录。除有关佛教大小乘诸部传播之实情等记载外,举凡地理、风俗、语言、传说、产业、政治等,皆有详细之记载。其中,有关都邑、堂塔等位置之标示,对于十九世纪以来勃兴之印度、西域等地佛教遗迹之实地考证,以及教势兴衰,先贤往迹,无所不备,而且极其详尽,具指南之价值。故本书为考察当时印度、西域之重要史料。因此,此书一出,当时的著述家莫不惊讶,竞相引用,如道宣的《释迦方志》二卷,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圣迹部》,慧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别传》十卷,都是依据它来写成的,大部分均抄录自此书。直到现在,要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史学、考古学,都依它作为典据。又本书早已收入大藏经中,卷首附有秘书著作佐郎敬播之序文;宋藏以下,则另附尚书左仆射燕国公张说之序。清代丁谦着有《大唐西域记考证》,日本学者堀谦德则撰有《解说西域记》之书。另有吕秋逸本(金陵刻经处刊,1957),及新式标点校勘本(地平线出版社刊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续高僧传》卷四、《开元释教录》卷八]记述玄奘大师的传记,主要早期还有:一、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二、道宣撰述《续高僧传》中、《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卷;以上三本传书中之著者,均与玄奘大师同一时期之人。其中道宣为襄助玄奘翻译共事之师友,慧立为玄奘之弟子,慧立是参与翻译之事。以上所举之传记,皆为历史性之史料。

  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

  玄奘大师(602~664)唐代高僧。河南洛州人,俗姓陈,名

  。父亲为一饱学知名之士,曾作江陵县令,玄奘为其第四子。玄奘幼年时,已极其聪慧敦厚,温文儒雅,仪表非凡,勤学不懈。出家后为我国杰出之翻译家,法相宗之创始人。大师出生之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600),一说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其二兄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612),洛阳度僧二十七名时,主考大理卿郑善果,见师年纪虽小,然对答出众,问其出家目的何在?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贤其器宇,由他这一不平凡志愿,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因隋唐时代的佛教出家制度,是由政府统一举行招考“度僧”。玄奘十三岁出家,乃与二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

  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至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师偕二兄由洛阳而长安而四川,参谒宿老,寻师访道的参学生活,足迹及于半个中国。在四川先后亲近先基、宝暹二师学《摄论》、《毗昙》,从震法师听《发智论》。于唐武德五年(622),玄奘年满二十岁,依据佛制,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又学律部。后复从道深受《成实论》,就道岳学《俱舍论》。在长安与当时佛门的名德法常、僧辩讲《摄大乘论》,质疑问难,纵横论辩,其智慧与天才,深为时贤所惊服,他的声名,也因此传遍各地,成为佛门中的一位饱学知名人物。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当时最困扰他的,是印度尚有很多梵本经典没有传译过来,与及前人所译的经论,大多采用意译法,使很多问题,无法解答,莫可适从,因当时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不久,经典不很完备,翻译意义不大清楚,玄奘大师为解决这些根本问题,他希望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留学,找出原文,寻求真义,乃发心前往天竺,寻求原始的梵本经典。

  贞观元年(627)春,他便要首途西行,但因唐往西域,必须要皇帝特许,他二度上表陈情,但不获批准,他仍冒险出关,由长安经秦州、兰州、而抵凉州,可是他到凉州不久,长安追捕令巳送到,唯有画伏夜行,历尽艰难,穿过甘肃走廊,抵达瓜州,遭到留难,玄奘以“宁可西去而死,决不东回而生”的决心相对。

  后路经高昌,为麴文泰苦劝慰留,愿意拜他为国师,请他久居高昌,受其供养。如若玄奘为一俗汉,无大志向,得一国王礼遇,养尊处优,早已放弃求法之心,则历史上则不会有玄奘大师之名。大师不为物欲所动,继续过其艰险之旅程。

  跟着又经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过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

  绝迹;时而风卷沙石,时而暴晒湿蒸;时而见枯骨遍野,战场遗迹;时而见凶恶野兽,鬼魅影像……”。玄奘对此可怕之生活境象,只有用宗教之虔诚心,为那些无祭的孤魂野鬼,默默地诵经超度。后抵天竺北境,即越过今之新疆省北路,经西土耳其、阿富汗而进入印度境内,沿途瞻礼圣迹,迦湿弥罗与犍

  罗南行,至摩揭陀国。

  留学印度

  时为贞观五年,师三十岁,遂留学那烂陀寺求法,从戒贤论师研究法相、唯识学,那烂陀寺为当时全国最高之学府,戒贤论师为全寺中最高之导师。玄奘被列为十位上首弟子之内,在这六年中,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又学《显扬论》、《婆沙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对法论》、《因明论》、《声明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钻研诸部。其后,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又亲近胜军论师三年,研究《唯识决择论》、《意义论》、《十二因缘论》、《庄严论》,以及关于瑜伽、因明等许多问题,并寻求梵本。游学南印归来,回到那烂陀寺,又奉戒贤论师之命,在寺内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有师子光论师也在那烂陀寺讲授龙树系的《中论》与《百论》。驳师之说,师乃会和中观、瑜伽二宗作《会宗论》三千颂破斥之;后又制《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为当时印度各国之盟主,统一全印,听闻玄奘之声名,遍满全印,特礼请玄奘大师到炮罗伽耶城谒见。玄奘大师时年四十一岁,意欲东返。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举行无遮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亦到。礼请玄奘大师为论主,称扬大乘,提出论文《真唯识量》颂,悬之于会场门外,经十八日,竟无人发论难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国王并于会后归依为弟子,俨然成为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获得空前无比的荣誉。会毕,师决意辞归,戒日王坚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国王于首都炮罗伽耶城,开七十五日之无遮(布施)大会,为师隆重饯行。他在印度,可谓誉满五印,戒日王礼请他常住,在印度可成为国师,为一宗教之领袖,但是这样对中唐民族并无贡献。大师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抛却常人视为不易获得的成就际遇,不忘自己为一中华儿女,为法而来,应为法而归,为大唐民族历史及佛经流传宣扬佛法,打开新的一页,他这种无视个人名利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返抵中国

  贞观十七年,师正式向戒日王辞行东归。…

《玄奘大师生平及事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