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

  王惕

  谈到玄奘法师,就会想到,当他取经回国时,印度人民送给他的两个荣誉称号:“解脱天”和“大乘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

  诸众欢喜,为法师竞立美名,大乘众号曰摩诃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小乘众号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脱天。

  先说天之义:在梵语和藏语中,此“天”非彼天。在汉语中,天是天空的同义语,但在梵语和藏语中,天指天上(上界)、天部、天众、天趣、天道,天神、天乘,在梵语为“提婆”,藏语为“拉”指六道轮回中的最高、最胜之有情;而“天空”(虚空)则另有他词。

  再说解脱:解脱,又作木叉、木底,意为解放,超脱。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从宗教的角度说,达到精神的净化与超升,而脱离迷与苦的境地。细分起来,解脱有多项,以小乘总体而言,得到解脱最速也需要三生,故称“三生解脱”。小乘的终极目标是跳出三界,得到解脱。

  三说乘:乘,为车乘、乘载、舟乘等讲,是我们的心灵从此岸度到彼岸的“交通”工具。小乘为小车、小舟,只载一人或少数人,;大乘则为大车,大船,除了自己还要与众生同舟共度。

  小乘的功德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原始佛教,根本佛教。主要依经是佛陀悟道成佛后十二年间说的四阿含等。学人主要是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授(声闻),修习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和戒定慧三学,而悟“我空”,依须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次第修行,出离三界,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凡修至阿罗汉果,就已了脱生死,不再堕入轮回。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将其归入中士道: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有,一切皆摄入下士……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注1)

  过去有人将小乘修行人称为“自了汉”,意为只求自己解脱,不去普度众生。不过,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如果连自己都度不了,又何谈去度众生呢?小乘毕竟也要超出三界,了脱生死,诵经、坐禅、持戒一样也不能少。试问,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小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多有一些这样“独善其身”的人,不是也很好吗?小乘修解脱,要达到此目的,同样需要跳出三界,也就是说,要摆脱六道轮回的束缚,超脱生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达此目的,必须使自己产生质的飞跃,就是超凡入圣。这一壮举,已经超出了其他一切宗教的理念和范畴,真的也很伟大。

  小乘经典见于大正藏的阿含部和本缘部,这两类经典在巴利文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或类似的内容。过去有些人将阿含经锁定于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实际上,在阿含部和本缘部中,都有演说发菩提心,修菩萨六度的内容。《增一阿含经·卷一》:

  弥勒称善快哉说  诸法义合宜配之

  更有诸法宜分部  世尊所说各各异

  菩萨发意趣大乘  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  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无极睹诸法

  诸有勇猛施头目  身体血肉无所惜

  妻妾国财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应弃

  戒度无极如金刚  不毁不犯无漏失

  持心护戒如坏瓶  此名戒度不应弃

  或有人来截手足  不起嗔恚忍力强

  如海含容无增减  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  身口意三无厌足

  妨人诸行不至道  此名进度不应弃

  诸有坐禅出入息  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身不倾  此名禅度不应弃

  以智慧力知尘数  劫数兆载不可称

  书疏业聚意不乱  此名智度不应弃

  诸法甚深论空理  难明难了不可观

  将来后进怀狐疑  此菩萨德不应弃

  《佛本行集经·卷一》

  目揵连。诸菩萨等。凡有四种微妙性行。何等为四。一自性行。二愿性行。三顺性行。四转

  性行。目揵连。云何名为自性行。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知已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余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云何名为愿性行。若诸菩萨发如是愿。我于何时当得作佛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是名菩萨愿性行。云何名为顺性行。若诸菩萨成就具足六波罗蜜。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顺性行。云何名为转性行。如我供养然灯世尊。依彼因缘。读诵则知。是名菩萨转性行。目揵连。是名菩萨四种性行《悲华经》第三大施品。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本愿故取净妙国。亦以愿故取不净土。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大悲故。取斯弊恶不净土耳。是故吾以本愿。处此不净秽恶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49年的说法生涯中,很多次讲述自己往世修菩萨行的故事以及成佛的因缘。既要说成佛因缘,就要说往世的菩萨行,既要说往世的菩萨行,就一定会有“六度”“四摄”的内容。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说,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善慧菩萨借花献佛……佛陀的往世无数次布施头、身、妻子、宝物等,都是修菩萨行的具体体现:

  《佛说九色鹿经》

  佛言。尔时九色鹿者我身是也。尔时乌者今阿难是。时国王者今悦头檀是。时王夫人者今先陀利是。时溺人者今调达是。调达与我世世有怨。我虽有善意向之。而故欲害我。阿难有至意。得成无上道。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忍辱如是。

  可以说,想把大乘菩萨思想彻底从原始佛教中剔除是不大可能的。再说,即便是原始佛教中没有菩萨思想,也是修习大乘的基础,济群法师说:

  佛法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解脱,就是解脱惑业,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解脱轮回。由此,而能了无挂碍,得大自在。关于解脱的修行,首先,应认清解脱的意义。在盛行大乘佛教的中国,多数人对解脱的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将之归于声闻行果,为不究竟。似乎大可跳开这一步骤,直接上求佛道。事实上,解脱才是三乘佛法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是以解脱为目标,菩萨行者同样离不开解脱。两者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后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圆满为终极目标。慧的修行,正是为了成就解脱。否则,自顾尚且不暇,何以觉他!何以利他!(注2)

  因修大乘菩萨行,必须建立在出离三界、解脱生死的基础之上,故,因怖畏落入三恶道而修的人天道(下士道)和培植出离心而得解脱的中士道,成为修习大乘的基础,宗喀巴大师将其称为“共道”。所以,如果说佛教是一棵大树,小乘则是其根,根之不存,干、叶、花、果无从说起,故称小乘为“根本佛教”是非常贴切的。

  小乘佛教的功德与大乘功德是一,不是二。

  回小向大:回小向大,是指从小乘法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具慈悲心,广化众生,通达空性,上求菩提。在佛教流传世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乏其人。首先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佛陀的委托,有十六尊者驻世,实际上就担任着大乘的任务:承佛敕命,驻世护持正法。这是佛国的派出机构,既然是护持正法,已经是在为人民服务,故在藏传佛教中,认为十六尊者是“大悲为体”“饶益一切有情”的“尊贵补特伽罗大圣者”:

  诸佛所化罗汉圣会众, 为利众生正法内护持。

  真实住持三宝十六尊, 圣教长久驻世求加持。

  ……

  三世一切诸佛及佛子, 悲心随世显现声闻相。

  守护圣教利益有请众, 诸尊具寿圣者吉祥临。(注3)

  在《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注4)弥勒菩萨从十二因缘讲到大乘空性,无痕无迹,自然过度,如履平川,先说:

  薄伽梵常为苾刍说如此义。若见缘生即见法。若见法即见佛。

  再说:

  云何是法。如来略说八支圣道果得涅槃。是名为法。云何是佛。觉悟一切法故。以圣慧眼证于涅槃。见作菩提所学之法。是名为佛。

  三说:

  云何见缘生。如来说此缘生常住。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不颠倒。无生无作无为无对无碍。见自性寂静即见法。此是将缘生与空性圆融而说。

  比喻:

  所谓从种子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枝。从枝生茎。从茎生干。从干生花。从花生果。若无种子芽无从生。乃至无花果亦无所从生。有种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其种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果。果亦不作是念我从花生。然有种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如是外缘生应知系属于因。云何外缘生系属于缘。所谓六界

  和合缘生系属于缘。云何六界地水火风空时和合缘生系属于缘。云何地界水火风空时界。令种子摄持名为地界。令种子滋润名为水界。令种子成就名为火界。令种子增长名为风界。令种子作无障碍名为空界。令种子变易名为时界。若无众缘子不生芽。若不阙地界不阙水火风空时界。则一切和合种子生芽。其地界不作是念我能摄持种子。水界不作是念我能滋润种子。火界不作是念我能成就种子。风界不作是念我能增长种子。空界不作是念我能令种子作无障碍。时界不作是念我能变易种子。其种子亦不作是念。我从众缘而得生芽。然假如是缘种子生芽。其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时变易作。不自性生。不系属作者无因得生。如是种子以地水火风空时和合故。而生此外缘生法。

  下面,弥勒菩萨详说十二因缘,之后,归于大乘:

  若以正见相应于此时。悉断诸结证得遍知。如断多罗树。无所有性入于胜义。于诸趣长时悟不生不灭。得成就忍广作无边利乐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若须臾顷。审谛观察缘生义理者。即能顿灭无始时来极重业障。广集…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