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
王惕
談到玄奘法師,就會想到,當他取經回國時,印度人民送給他的兩個榮譽稱號:“解脫天”和“大乘天”。《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五》:
諸衆歡喜,爲法師競立美名,大乘衆號曰摩诃耶那提婆,此雲大乘天;小乘衆號曰木叉提婆,此雲解脫天。
先說天之義:在梵語和藏語中,此“天”非彼天。在漢語中,天是天空的同義語,但在梵語和藏語中,天指天上(上界)、天部、天衆、天趣、天道,天神、天乘,在梵語爲“提婆”,藏語爲“拉”指六道輪回中的最高、最勝之有情;而“天空”(虛空)則另有他詞。
再說解脫:解脫,又作木叉、木底,意爲解放,超脫。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擺脫世俗任何束縛,從宗教的角度說,達到精神的淨化與超升,而脫離迷與苦的境地。細分起來,解脫有多項,以小乘總體而言,得到解脫最速也需要叁生,故稱“叁生解脫”。小乘的終極目標是跳出叁界,得到解脫。
叁說乘:乘,爲車乘、乘載、舟乘等講,是我們的心靈從此岸度到彼岸的“交通”工具。小乘爲小車、小舟,只載一人或少數人,;大乘則爲大車,大船,除了自己還要與衆生同舟共度。
小乘的功德
小乘,又稱爲聲聞乘,原始佛教,根本佛教。主要依經是佛陀悟道成佛後十二年間說的四阿含等。學人主要是通過聽聞佛陀的教授(聲聞),修習四聖谛,十二因緣法和戒定慧叁學,而悟“我空”,依須陀洹(初果)、斯陀含(二果)、阿那含(叁果)、阿羅漢(四果)次第修行,出離叁界,達到無余涅槃的境界。凡修至阿羅漢果,就已了脫生死,不再墮入輪回。所以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將其歸入中士道: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爲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爲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有,一切皆攝入下士……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注1)
過去有人將小乘修行人稱爲“自了漢”,意爲只求自己解脫,不去普度衆生。不過,作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如果連自己都度不了,又何談去度衆生呢?小乘畢竟也要超出叁界,了脫生死,誦經、坐禅、持戒一樣也不能少。試問,一個家庭、一個單位、一個小社會乃至一個國家,多有一些這樣“獨善其身”的人,不是也很好嗎?小乘修解脫,要達到此目的,同樣需要跳出叁界,也就是說,要擺脫六道輪回的束縛,超脫生死,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達此目的,必須使自己産生質的飛躍,就是超凡入聖。這一壯舉,已經超出了其他一切宗教的理念和範疇,真的也很偉大。
小乘經典見于大正藏的阿含部和本緣部,這兩類經典在巴利文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或類似的內容。過去有些人將阿含經鎖定于小乘、四谛、十二因緣等法,實際上,在阿含部和本緣部中,都有演說發菩提心,修菩薩六度的內容。《增一阿含經·卷一》:
彌勒稱善快哉說 諸法義合宜配之
更有諸法宜分部 世尊所說各各異
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
禅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睹諸法
諸有勇猛施頭目 身體血肉無所惜
妻妾國財及男女 此名檀度不應棄
戒度無極如金剛 不毀不犯無漏失
持心護戒如壞瓶 此名戒度不應棄
或有人來截手足 不起嗔恚忍力強
如海含容無增減 此名忍度不應棄
諸有造作善惡行 身口意叁無厭足
妨人諸行不至道 此名進度不應棄
諸有坐禅出入息 心意堅固無亂念
正使地動身不傾 此名禅度不應棄
以智慧力知塵數 劫數兆載不可稱
書疏業聚意不亂 此名智度不應棄
諸法甚深論空理 難明難了不可觀
將來後進懷狐疑 此菩薩德不應棄
《佛本行集經·卷一》
目揵連。諸菩薩等。凡有四種微妙性行。何等爲四。一自性行。二願性行。叁順性行。四轉
性行。目揵連。雲何名爲自性行。若諸菩薩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複更廣行其余善業。是名菩薩自性行。雲何名爲願性行。若諸菩薩發如是願。我于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十號具足。是名菩薩願性行。雲何名爲順性行。若諸菩薩成就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爲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順性行。雲何名爲轉性行。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是名菩薩轉性行。目揵連。是名菩薩四種性行《悲華經》第叁大施品。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以本願故取淨妙國。亦以願故取不淨土。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大悲故。取斯弊惡不淨土耳。是故吾以本願。處此不淨穢惡世界。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迦牟尼佛在49年的說法生涯中,很多次講述自己往世修菩薩行的故事以及成佛的因緣。既要說成佛因緣,就要說往世的菩薩行,既要說往世的菩薩行,就一定會有“六度”“四攝”的內容。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說,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善慧菩薩借花獻佛……佛陀的往世無數次布施頭、身、妻子、寶物等,都是修菩薩行的具體體現:
《佛說九色鹿經》
佛言。爾時九色鹿者我身是也。爾時烏者今阿難是。時國王者今悅頭檀是。時王夫人者今先陀利是。時溺人者今調達是。調達與我世世有怨。我雖有善意向之。而故欲害我。阿難有至意。得成無上道。菩薩行羼提波羅蜜。忍辱如是。
可以說,想把大乘菩薩思想徹底從原始佛教中剔除是不大可能的。再說,即便是原始佛教中沒有菩薩思想,也是修習大乘的基礎,濟群法師說:
佛法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解脫,就是解脫惑業,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解脫輪回。由此,而能了無挂礙,得大自在。關于解脫的修行,首先,應認清解脫的意義。在盛行大乘佛教的中國,多數人對解脫的認識不足,只是簡單將之歸于聲聞行果,爲不究竟。似乎大可跳開這一步驟,直接上求佛道。事實上,解脫才是叁乘佛法的核心所在。聲聞行者固然是以解脫爲目標,菩薩行者同樣離不開解脫。兩者不同之處只是在于,後者是以慈悲和智慧的圓滿爲終極目標。慧的修行,正是爲了成就解脫。否則,自顧尚且不暇,何以覺他!何以利他!(注2)
因修大乘菩薩行,必須建立在出離叁界、解脫生死的基礎之上,故,因怖畏落入叁惡道而修的人天道(下士道)和培植出離心而得解脫的中士道,成爲修習大乘的基礎,宗喀巴大師將其稱爲“共道”。所以,如果說佛教是一棵大樹,小乘則是其根,根之不存,幹、葉、花、果無從說起,故稱小乘爲“根本佛教”是非常貼切的。
小乘佛教的功德與大乘功德是一,不是二。
回小向大:回小向大,是指從小乘法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具慈悲心,廣化衆生,通達空性,上求菩提。在佛教流傳世間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不乏其人。首先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受佛陀的委托,有十六尊者駐世,實際上就擔任著大乘的任務:承佛敕命,駐世護持正法。這是佛國的派出機構,既然是護持正法,已經是在爲人民服務,故在藏傳佛教中,認爲十六尊者是“大悲爲體”“饒益一切有情”的“尊貴補特伽羅大聖者”:
諸佛所化羅漢聖會衆, 爲利衆生正法內護持。
真實住持叁寶十六尊, 聖教長久駐世求加持。
……
叁世一切諸佛及佛子, 悲心隨世顯現聲聞相。
守護聖教利益有請衆, 諸尊具壽聖者吉祥臨。(注3)
在《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幹喻經》(注4)彌勒菩薩從十二因緣講到大乘空性,無痕無迹,自然過度,如履平川,先說:
薄伽梵常爲苾刍說如此義。若見緣生即見法。若見法即見佛。
再說:
雲何是法。如來略說八支聖道果得涅槃。是名爲法。雲何是佛。覺悟一切法故。以聖慧眼證于涅槃。見作菩提所學之法。是名爲佛。
叁說:
雲何見緣生。如來說此緣生常住。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命,不顛倒。無生無作無爲無對無礙。見自性寂靜即見法。此是將緣生與空性圓融而說。
比喻:
所謂從種子生芽。從芽生葉。從葉生枝。從枝生莖。從莖生幹。從幹生花。從花生果。若無種子芽無從生。乃至無花果亦無所從生。有種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其種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從種生。乃至花亦不作是念我能生果。果亦不作是念我從花生。然有種子故生芽。乃至有花生果。如是外緣生應知系屬于因。雲何外緣生系屬于緣。所謂六界
和合緣生系屬于緣。雲何六界地水火風空時和合緣生系屬于緣。雲何地界水火風空時界。令種子攝持名爲地界。令種子滋潤名爲水界。令種子成就名爲火界。令種子增長名爲風界。令種子作無障礙名爲空界。令種子變易名爲時界。若無衆緣子不生芽。若不阙地界不阙水火風空時界。則一切和合種子生芽。其地界不作是念我能攝持種子。水界不作是念我能滋潤種子。火界不作是念我能成就種子。風界不作是念我能增長種子。空界不作是念我能令種子作無障礙。時界不作是念我能變易種子。其種子亦不作是念。我從衆緣而得生芽。然假如是緣種子生芽。其芽不自作不他作不二俱作。不自在天作。不時變易作。不自性生。不系屬作者無因得生。如是種子以地水火風空時和合故。而生此外緣生法。
下面,彌勒菩薩詳說十二因緣,之後,歸于大乘:
若以正見相應于此時。悉斷諸結證得遍知。如斷多羅樹。無所有性入于勝義。于諸趣長時悟不生不滅。得成就忍廣作無邊利樂有情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若須臾頃。審谛觀察緣生義理者。即能頓滅無始時來極重業障。廣集…
《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王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