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福德智慧通達。永斷耶見說法無畏。大德舍利子婆伽梵。與彼善男子善女人。授無上等覺大菩提記。
小乘是佛教的根本,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小乘與大乘根幹枝葉相連,不可能斷然分離。
大乘的確立
一、大乘思想的基礎——佛本生故事
大乘理論起源于何時?其說不一。從佛說經教來看,最早的大乘思想應該是“無始”,因爲大乘思想的核心就是佛性真如。但這樣說,恐怕不能契合那些習慣于編年、系統、考證、思辯與分別的研究者。故我們不妨將時間拉近一點,在往昔無量劫中,佛陀的前身多生修習菩薩行的佛本生故事,就是大乘思想的發源處。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應大梵天王之祈請,開始在人間說法弘化。在原始佛教時期,他說的佛法分爲兩大部分:一是對凡夫的啓蒙教育——人生八苦,六道輪回,四谛,十二因緣……使凡夫首先超脫叁界,這對于地球人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二是潛移默化地傳播大乘思想,爲了不使凡夫乍聽大乘之法産生“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現象,“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稀有。”(均出于《金剛經》)故世尊巧妙地運用方便,講述自己過去世修菩薩行的因緣故事。有關佛陀的本生傳說,于佛陀在世及入滅後一直在佛弟子間以及印度民間廣爲傳誦,並建立了種種紀念物;從佛弟子們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屢屢引用佛本生的實例。本生傳說作爲當時的教材和佛教文學,是最有趣、最生動、最易懂、最富含教育意義的一種“佛說”,普及于印度社會上上下下各階層,深入人心。目前存在于印度民間的傳說還有很多不爲中國信衆知曉。在佛本生傳說中,施、戒、忍、精進、禅定、智慧,六度具全,慈悲愍生,舍生忘死……這無疑給後面的大乘經典的出世作了很好的准備和鋪墊。要當成佛,必修菩薩行,要修菩薩行,必發菩提心,奉行六度,而那些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賢聖,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入大乘的修行了。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立足點:“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見于《金剛經》)。一個學說的建立與完善,不可能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業。比如中國的儒教,由孔老夫子創立,還有他的衆多弟子的幫襯,還有後世朱多賢人的完善。不能說,某文非孔子所作,就將其剔除于儒學之外。佛教亦然。
(二)研究的方法:本文運用圓融法進行研究。此方法與分別法對應。
叁、彌勒及兜率淨土的出現
(一)彌勒其人
在佛教史上,對于彌勒的稱謂較爲多樣,彌勒、梅達麗、梅達麗耶、末怛唎耶等,又稱慈氏,還有稱阿逸多者。對他身份的確認也是多樣的:彌勒尊者、彌勒菩薩、彌勒佛。也就是說,他一身兼有佛弟子阿羅漢、菩薩、佛,叁種身份,還有中國本土演繹出來的五代的契此和尚,就又多了人間比丘的身份;加之曆史的原因,後世還有和他同名的彌勒論師,就是《瑜伽師地論》的作者,又傳此人是無著的老師,但另一說法,是無著常上兜率天宮去請教彌勒菩薩,故後世簡直無法分辨此彌勒與彼彌勒究竟是一、是二、是叁。
1、久遠劫前,彌勒就是菩薩:見于《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和《法華經》。(見下面二)
2、世尊弘法時期的彌勒菩薩:筆者認爲,釋迦牟尼佛在世弘法時代的彌勒和阿逸多當爲一人。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彌勒和阿逸多兩個名字是同時出現的: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注5)《大藏經》第14冊 No. 452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
……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佛告優波離。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于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诃薩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在此經文中,彌勒和阿逸多的名字同時出現,而且顯而易見的說的是一個人。先說“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注意,這裏說的是菩薩,也就是說,彌勒當時的身份就是菩薩。下面緊接著優婆離尊者請問佛陀時,說“此阿逸多”,就是指前面的彌勒;在後面世尊回答優婆離尊者時,又複彌勒的名字,優婆離尊者知道了彌勒菩薩的殊勝因緣,不再直呼阿逸多,而改稱“大士”,佛告優婆離尊者:“彌勒先于波羅奈國劫波利村……”“佛告優婆離,汝今谛聽:是彌勒菩薩于未來世,當爲衆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于無上道得不退轉……”可見,阿逸多是佛弟子之間平時對彌勒的稱呼,而佛陀則一直非常尊重他,而稱彌勒菩薩。
3、彌勒佛,是彌勒未來的身份。
4、契此和尚:是中國國籍。是彌勒化身。
5、彌勒論師是後世之人。
6、無著到兜率天宮請問彌勒菩薩,也應是事實,這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敘述,俗謂“神交”,沒有修禅、入定、觀想等經曆的人,很難理解,或者也會“心則狂亂,狐疑不信”。在玄奘法師著的《大唐西域記》中,有多處提到睹史多天(即是兜率天)和慈氏菩薩:
一處在卷四,言有小伽藍比丘提婆犀那(譯爲天軍)羅漢往來睹史多天。另有德光比丘願見慈氏菩薩,經天軍引見,德光見慈氏菩薩時起我慢言“而欲作禮,恐非所宜”。故難證道果;
另一處在卷五,言“無著菩薩夜升天宮于慈氏菩薩所授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後無著菩薩舍壽升彼,而師子覺則“在外衆中耽著欲樂,無暇相顧……”雲雲。可見,一是玄奘法師深信兜率淨土,二是談到多人往反兜率,與慈氏菩薩交流,則多是定中事,並不是當是就有火箭航天也。
(二)彌勒的過去世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見于《大藏經》第叁冊):
爾時兔王說此偈已。告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養法。汝等宜當各各隨喜。所以者何。我
從多劫喪身無數。叁毒所使爲鳥獸形。唐生唐死未曾爲法。吾今欲爲無上法故棄舍身命供養法師。時山樹神即積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圍繞仙人足滿七匝白言。大師。我今爲法供養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雖有慈心何緣能辦。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養仁者。爲法久住令諸衆生得饒益故。作此語已即語其子。汝可隨意求覓水草。系心思惟正念叁寶。爾時兔子聞母所說。跪白母言。如尊所說無上大法欲供養者。我亦願樂。作此語已。自投火中母隨後入。當于菩薩舍身之時天地大動。乃至色界及以諸天。皆雨天華持用供養。肉熟之後。時山樹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爲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時彼仙人聞樹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經書置樹葉。又說偈曰:
甯當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 彼經中說行慈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沒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說此偈已。因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叁昧。乃至成佛製斷肉戒。作此語已。自投火坑與兔並命。是時天地六種震動。天神力故樹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時彼國中諸人民等。見金色光從山樹出。尋光來至。既見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見所說偈並得佛經。持還上王。王聞此法傳告共宣。令聞此者皆發無上正真道心佛告式幹。汝今當知。爾時白兔王者。今現我身釋迦文尼佛是。時兔兒者今羅睺羅是。時誦經仙人者。今此衆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诃薩是。我涅槃後五十六億萬歲。當于穰佉轉輪聖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妙*輪。時五百群兔者。今摩诃迦葉等五百比丘是。時二百五十山樹神者。舍利弗目犍連等二百五十比丘是。時千國王。跋陀婆羅等千菩薩是。
《法華經·序品》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衆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呼?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原來,彌勒過去世,就修慈心,因見兔王母子舍身供養自己,而發慈悲心,永斷肉食。而且,他在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前,已經是求名菩薩,雖然“貪著利養,雖複讀誦衆經,而不通利”,但畢竟已經是菩薩了。
(叁)彌勒菩薩的現在和未來:
現在世——指2000多年前,作爲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衆多大阿羅漢的同時代的梅達麗,即阿逸多;未來世,有二:1、在(當時世尊說法)十二年後,往生兜率天宮後直到成佛的五十六億萬年間;2、成佛之後。
現在世——
在《佛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作爲祈請衆的優婆離說: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當時的阿逸多的確具凡夫身,連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現凡夫身。在藏傳佛教中,叁法印之外,還有一法印,即“有漏皆苦”,既具凡夫身,就有飲食便溺之事以及微細煩惱,此即爲“漏”,連釋迦牟尼佛也有叁個月吃馬麥以及提波達多出佛身血的經曆,何況彌勒?所以,當時的彌勒未斷諸漏,是很自然的事。
此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他平時已經在定中了,已經沒有必要再去作秀。(注意…
《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王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