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福德智慧通达。永断耶见说法无畏。大德舍利子婆伽梵。与彼善男子善女人。授无上等觉大菩提记。
小乘是佛教的根本,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小乘与大乘根干枝叶相连,不可能断然分离。
大乘的确立
一、大乘思想的基础——佛本生故事
大乘理论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从佛说经教来看,最早的大乘思想应该是“无始”,因为大乘思想的核心就是佛性真如。但这样说,恐怕不能契合那些习惯于编年、系统、考证、思辩与分别的研究者。故我们不妨将时间拉近一点,在往昔无量劫中,佛陀的前身多生修习菩萨行的佛本生故事,就是大乘思想的发源处。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应大梵天王之祈请,开始在人间说法弘化。在原始佛教时期,他说的佛法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凡夫的启蒙教育——人生八苦,六道轮回,四谛,十二因缘……使凡夫首先超脱三界,这对于地球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二是潜移默化地传播大乘思想,为了不使凡夫乍听大乘之法产生“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现象,“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均出于《金刚经》)故世尊巧妙地运用方便,讲述自己过去世修菩萨行的因缘故事。有关佛陀的本生传说,于佛陀在世及入灭后一直在佛弟子间以及印度民间广为传诵,并建立了种种纪念物;从佛弟子们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屡屡引用佛本生的实例。本生传说作为当时的教材和佛教文学,是最有趣、最生动、最易懂、最富含教育意义的一种“佛说”,普及于印度社会上上下下各阶层,深入人心。目前存在于印度民间的传说还有很多不为中国信众知晓。在佛本生传说中,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具全,慈悲愍生,舍生忘死……这无疑给后面的大乘经典的出世作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要当成佛,必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必发菩提心,奉行六度,而那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贤圣,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大乘的修行了。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立足点:“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于《金刚经》)。一个学说的建立与完善,不可能仅仅是一个人的事业。比如中国的儒教,由孔老夫子创立,还有他的众多弟子的帮衬,还有后世朱多贤人的完善。不能说,某文非孔子所作,就将其剔除于儒学之外。佛教亦然。
(二)研究的方法:本文运用圆融法进行研究。此方法与分别法对应。
三、弥勒及兜率净土的出现
(一)弥勒其人
在佛教史上,对于弥勒的称谓较为多样,弥勒、梅达丽、梅达丽耶、末怛唎耶等,又称慈氏,还有称阿逸多者。对他身份的确认也是多样的:弥勒尊者、弥勒菩萨、弥勒佛。也就是说,他一身兼有佛弟子阿罗汉、菩萨、佛,三种身份,还有中国本土演绎出来的五代的契此和尚,就又多了人间比丘的身份;加之历史的原因,后世还有和他同名的弥勒论师,就是《瑜伽师地论》的作者,又传此人是无著的老师,但另一说法,是无著常上兜率天宫去请教弥勒菩萨,故后世简直无法分辨此弥勒与彼弥勒究竟是一、是二、是三。
1、久远劫前,弥勒就是菩萨:见于《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和《法华经》。(见下面二)
2、世尊弘法时期的弥勒菩萨:笔者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世弘法时代的弥勒和阿逸多当为一人。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和阿逸多两个名字是同时出现的: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注5)《大藏经》第14册 No. 452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
……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在此经文中,弥勒和阿逸多的名字同时出现,而且显而易见的说的是一个人。先说“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注意,这里说的是菩萨,也就是说,弥勒当时的身份就是菩萨。下面紧接着优婆离尊者请问佛陀时,说“此阿逸多”,就是指前面的弥勒;在后面世尊回答优婆离尊者时,又复弥勒的名字,优婆离尊者知道了弥勒菩萨的殊胜因缘,不再直呼阿逸多,而改称“大士”,佛告优婆离尊者:“弥勒先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佛告优婆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可见,阿逸多是佛弟子之间平时对弥勒的称呼,而佛陀则一直非常尊重他,而称弥勒菩萨。
3、弥勒佛,是弥勒未来的身份。
4、契此和尚:是中国国籍。是弥勒化身。
5、弥勒论师是后世之人。
6、无著到兜率天宫请问弥勒菩萨,也应是事实,这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叙述,俗谓“神交”,没有修禅、入定、观想等经历的人,很难理解,或者也会“心则狂乱,狐疑不信”。在玄奘法师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有多处提到睹史多天(即是兜率天)和慈氏菩萨:
一处在卷四,言有小伽蓝比丘提婆犀那(译为天军)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另有德光比丘愿见慈氏菩萨,经天军引见,德光见慈氏菩萨时起我慢言“而欲作礼,恐非所宜”。故难证道果;
另一处在卷五,言“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授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后无著菩萨舍寿升彼,而师子觉则“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云云。可见,一是玄奘法师深信兜率净土,二是谈到多人往反兜率,与慈氏菩萨交流,则多是定中事,并不是当是就有火箭航天也。
(二)弥勒的过去世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见于《大藏经》第三册):
尔时兔王说此偈已。告诸兔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宜当各各随喜。所以者何。我
从多劫丧身无数。三毒所使为鸟兽形。唐生唐死未曾为法。吾今欲为无上法故弃舍身命供养法师。时山树神即积香薪以火然之。兔王母子。围绕仙人足满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言。汝是畜生。虽有慈心何缘能办。兔白仙人。我自以身供养仁者。为法久住令诸众生得饶益故。作此语已即语其子。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尔时兔子闻母所说。跪白母言。如尊所说无上大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作此语已。自投火中母随后入。当于菩萨舍身之时天地大动。乃至色界及以诸天。皆雨天华持用供养。肉熟之后。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说偈曰:
宁当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 迷没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兔并命。是时天地六种震动。天神力故树放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时彼国中诸人民等。见金色光从山树出。寻光来至。既见仙人及以二兔死在火中。见所说偈并得佛经。持还上王。王闻此法传告共宣。令闻此者皆发无上正真道心佛告式干。汝今当知。尔时白兔王者。今现我身释迦文尼佛是。时兔儿者今罗睺罗是。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于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轮。时五百群兔者。今摩诃迦叶等五百比丘是。时二百五十山树神者。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比丘是。时千国王。跋陀婆罗等千菩萨是。
《法华经·序品》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呼?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原来,弥勒过去世,就修慈心,因见兔王母子舍身供养自己,而发慈悲心,永断肉食。而且,他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前,已经是求名菩萨,虽然“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但毕竟已经是菩萨了。
(三)弥勒菩萨的现在和未来:
现在世——指2000多年前,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众多大阿罗汉的同时代的梅达丽,即阿逸多;未来世,有二:1、在(当时世尊说法)十二年后,往生兜率天宫后直到成佛的五十六亿万年间;2、成佛之后。
现在世——
在《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作为祈请众的优婆离说: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当时的阿逸多的确具凡夫身,连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是现凡夫身。在藏传佛教中,三法印之外,还有一法印,即“有漏皆苦”,既具凡夫身,就有饮食便溺之事以及微细烦恼,此即为“漏”,连释迦牟尼佛也有三个月吃马麦以及提波达多出佛身血的经历,何况弥勒?所以,当时的弥勒未断诸漏,是很自然的事。
此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他平时已经在定中了,已经没有必要再去作秀。(注意…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