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盲目模仿。就像济公大士说自己“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的人就当做不修梵行的挡箭牌。)
不断烦恼,弥勒没有按照僧团中的一般规律去修头陀行,而是直接进入菩萨行,所以,严持戒律的优波离必须提出这个问题,以断诸比丘之惑。在由凡夫修行成佛的漫长的过程中,修到十地等觉菩萨也还有一念烦恼——度众生。在没有成佛以前,烦恼是不容易彻底断除的。
现在进行时和未来世——
《中阿含经第十三卷·相应品说本经》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在尊者阿那律和世尊对话后,情节有几个转折:
1、释迦牟尼佛说: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螺。为转轮王。
2、尔时。尊者阿夷哆在众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具足种种功德,且特别提到:下便布施沙门.梵志.贫穷.孤独.远来乞者。
解释:佛陀说将来会有转轮圣王出兴于世时,上根利智、意识超前的阿夷哆当下承当,他将来就是那位叫做“螺”的转轮王。但根据佛制,修行人自己的神通在平时是不可以自我表白和显露的,尤其是在当时,众多的阿罗汉都修小乘,惟独阿夷哆这样说,会有人不理解,故:
3、于是。世尊诃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痴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但毕竟阿夷哆说的是事实,故佛陀重宣此义时,变成了佛的印证和认可:
4、世尊告曰。阿夷哆。汝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
这位转轮王会成佛,即是弥勒如来:
5、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犹如我今已成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有了佛陀的认可与加持,弥勒(阿夷哆)按照佛的教导,重新说出了自己在未来成佛的誓愿:
6、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于是。尊者弥勒即从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释迦牟尼佛赞叹弥勒(阿夷哆):
7、于是。世尊叹弥勒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今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释迦牟尼佛为弥勒授权:
8、世尊回顾告曰。阿难。汝取金缕织成衣来。我今欲与弥勒比丘。尔时。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即取金缕织成衣来。授与世尊。于是。世尊从尊者阿难受此金缕织成衣已。告曰。弥勒。汝从如来取此金缕织成之衣。施佛.法.众。所以者何。弥勒。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世间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于是。尊者弥勒从如来取金缕织成衣已。施佛.法.众。
这样,此经的脉络就清晰了:弥勒是释迦牟尼时代的佛弟子。在阿罗汉中间,平日俗称阿夷哆,弥勒是慈氏之意,是尊称;因为释迦牟尼佛通晓弥勒的过去诸世,故尊称他为菩萨。他的智慧和行为超前,往往不被一些人理解,正好在佛陀说法时,阿夷哆又当下承当将来会做转轮王,为了平息众疑,佛陀先是呵斥他,说他是愚痴人;但马上,佛陀又亲自印证了此事,并为弥勒授记,最后赠以金缕衣。这与《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是基本吻合的,只有一点有差异:弥勒的后世并不是儴佉王(即是螺义),而是该王手下一位大臣修梵摩之子。
弥勒现在在兜率天宫说法,未来必定成佛。
佛说长阿含经卷六
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彼众弟子有无数千万。如我今日弟子数百。彼时。人民称其弟子号曰慈子。如我弟子号曰释子。
(四)弥勒菩萨的特点:
1、慈心为本:为利众生不食肉,佛教史上第一位素食者;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大藏经》—14—456)
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着。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
2、直指般若,随缘方便:弥勒往生兜率内院,日夜恒常“演说不退转地*轮之行”;“演说十善四弘誓愿”(注意呕,四弘誓愿就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和成佛的内容),“赞叹菩萨六波罗蜜”;“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弥勒说法的特点是小乘、大乘圆融不二。
3、上根利器,超前意识:敢于承当将来作佛;敢于接受金缕袈裟,并施佛、法、众。
4、悟性极高,举一反三:在《弥勒上生经》中,“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
(五)诸佛净土:
净土之义:净土是什么意思?修行人死后往生净土就是成佛了吗?
净土,又称净方、佛刹等,大乘认为,净土是针对众生居住的秽土而言,是佛菩萨等圣众所居住的世界,以清净无垢染为特征;,是由诸佛分领的菩萨研究院,是由佛的愿力化生而来,是诸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假现的应化土,或曰即是《法华经》中的化城,是成佛之路上的驿站、培训中心,相较秽土更利于修行,往生净土不等于成佛。
那么,到底净土有多少?是一,是二,还是无数?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有的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有的说,有西方极乐阿弥陀佛净土和兜率内院弥勒净土两处,但从佛经中看,有恒河沙数诸佛,就应有恒河沙数净土,就连佛陀的诸大弟子,未来成佛后,也都有自己的佛国土。这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要有体现: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弗,汝等皆当欣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世尊在此经中,说出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近40位佛的名字,也就是近40个佛国土,况且没有说出名字者,一律称为恒河沙数诸佛,故净土之数也有恒河沙数之多。见于经典的有:释迦牟尼佛之灵山净土、莲华藏净土密严净土,东方阿閦佛(即阿閦鞞佛,又称不动佛、智积佛)及妙喜(阿比罗提)净土,东方药师琉璃光佛的东方净琉璃净土,南方宝生佛之净土,北方不空成就佛之净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兜率天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还有《维摩诘经》中提到的距此四十二恒河沙的众香佛国,密宗还有时轮金刚的香巴拉净土等。或有人说,诸佛净土是化生的,心净则国土净;也有人在认真地寻找这“西方”到底在哪里;还有的说,西方在“地上”,兜率内院在“天上”;当代高僧净空长老说,西方既不在地球,也不在太阳系,而是指银河系的西方;但浩瀚宇宙,我们又如何去辨别方向呢?我们作为有形质的人身又如何飞出太阳系,冲过银河系哪?其实,这都是忽略了佛教修行的本质:心识。净空长老说,我们往生不是这个臭皮囊去,而是神识往生。一念三千,不必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啊。
大乘无胜劣:我们不必去较量大乘各净土的优与劣。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经典中教导信众:“于大乘中分胜劣”是大恶业。故在此不再比较各个净土之胜劣。弥勒净土殊妙,西方净土殊胜,都是修行人的理想归宿。凡见道以上的修行人也会明白,诸佛净土不一,不二,会用圆融的方法去修自己的功课。
西方极乐世界极为殊胜,西方三圣共同管理、教化学人;,彼土环境七宝所成,辉煌华丽;七宝池中充满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人民长寿、快乐;七宝行树也会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连白鹤、孔雀、迦陵频伽共命之鸟都是阿弥陀佛欲让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凡我等人,只要若一日、若二日……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即现人前,迎接彼人往生极乐。故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中国人民全民的理想,影响到方方面面,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中,处处可以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响:如:招魂幡上书有“西方接引”字样,去世的人,要枕莲花枕头;要请法师念经超度等。
弥勒净土庄严瑰丽,光明灿烂,宝中有宝,光中现光,“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花,一一花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就连龙王种的树也会说法:“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这一切光辉灿烂美妙无比的景象,不是为了享乐,而是“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轮之行。”还有几点需要强调:
1、这里是候补佛下降人间成佛的最后身必住之地,在成佛之前,不论先前在哪一个净土,最后都要到兜率内院来参加成佛前的培训,然后下至人间成佛。不能将此认为是“退转”,因为成佛必须是在人间,是乘愿而去,不是“堕”。
2、弥勒净土为大、小乘经典共同宣说,南传佛教也承认有此净土;
3、若要往生弥勒净土,须在平时修五戒、十善、四弘誓愿以及八关斋法,故被认为是…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