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盲目模仿。就像濟公大士說自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有的人就當做不修梵行的擋箭牌。)
不斷煩惱,彌勒沒有按照僧團中的一般規律去修頭陀行,而是直接進入菩薩行,所以,嚴持戒律的優波離必須提出這個問題,以斷諸比丘之惑。在由凡夫修行成佛的漫長的過程中,修到十地等覺菩薩也還有一念煩惱——度衆生。在沒有成佛以前,煩惱是不容易徹底斷除的。
現在進行時和未來世——
《中阿含經第十叁卷·相應品說本經》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在尊者阿那律和世尊對話後,情節有幾個轉折:
1、釋迦牟尼佛說:未來久遠當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螺。爲轉輪王。
2、爾時。尊者阿夷哆在衆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爲轉輪王。具足種種功德,且特別提到: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
解釋:佛陀說將來會有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時,上根利智、意識超前的阿夷哆當下承當,他將來就是那位叫做“螺”的轉輪王。但根據佛製,修行人自己的神通在平時是不可以自我表白和顯露的,尤其是在當時,衆多的阿羅漢都修小乘,惟獨阿夷哆這樣說,會有人不理解,故:
3、于是。世尊诃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癡人。應更一死。而求再終。但畢竟阿夷哆說的是事實,故佛陀重宣此義時,變成了佛的印證和認可:
4、世尊告曰。阿夷哆。汝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爲轉輪王。
這位轉輪王會成佛,即是彌勒如來:
5、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猶如我今已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
有了佛陀的認可與加持,彌勒(阿夷哆)按照佛的教導,重新說出了自己在未來成佛的誓願:
6、爾時。尊者彌勒在彼衆中。于是。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
釋迦牟尼佛贊歎彌勒(阿夷哆):
7、于是。世尊歎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衆。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于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如今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號佛.衆祐。
釋迦牟尼佛爲彌勒授權:
8、世尊回顧告曰。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爾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取金縷織成衣來。授與世尊。于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衆。所以者何。彌勒。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爲世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于是。尊者彌勒從如來取金縷織成衣已。施佛.法.衆。
這樣,此經的脈絡就清晰了:彌勒是釋迦牟尼時代的佛弟子。在阿羅漢中間,平日俗稱阿夷哆,彌勒是慈氏之意,是尊稱;因爲釋迦牟尼佛通曉彌勒的過去諸世,故尊稱他爲菩薩。他的智慧和行爲超前,往往不被一些人理解,正好在佛陀說法時,阿夷哆又當下承當將來會做轉輪王,爲了平息衆疑,佛陀先是呵斥他,說他是愚癡人;但馬上,佛陀又親自印證了此事,並爲彌勒授記,最後贈以金縷衣。這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基本吻合的,只有一點有差異:彌勒的後世並不是儴佉王(即是螺義),而是該王手下一位大臣修梵摩之子。
彌勒現在在兜率天宮說法,未來必定成佛。
佛說長阿含經卷六
第二分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
有佛出世。名爲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彼衆弟子有無數千萬。如我今日弟子數百。彼時。人民稱其弟子號曰慈子。如我弟子號曰釋子。
(四)彌勒菩薩的特點:
1、慈心爲本:爲利衆生不食肉,佛教史上第一位素食者;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大藏經》—14—456)
彌勒佛國從于淨命無諸谄僞。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衆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
2、直指般若,隨緣方便:彌勒往生兜率內院,日夜恒常“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演說十善四弘誓願”(注意嘔,四弘誓願就包括“衆生無邊誓願度”和成佛的內容),“贊歎菩薩六波羅蜜”;“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彌勒說法的特點是小乘、大乘圓融不二。
3、上根利器,超前意識:敢于承當將來作佛;敢于接受金縷袈裟,並施佛、法、衆。
4、悟性極高,舉一反叁:在《彌勒上生經》中,“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
(五)諸佛淨土:
淨土之義:淨土是什麼意思?修行人死後往生淨土就是成佛了嗎?
淨土,又稱淨方、佛刹等,大乘認爲,淨土是針對衆生居住的穢土而言,是佛菩薩等聖衆所居住的世界,以清淨無垢染爲特征;,是由諸佛分領的菩薩研究院,是由佛的願力化生而來,是諸佛爲了救度衆生而假現的應化土,或曰即是《法華經》中的化城,是成佛之路上的驿站、培訓中心,相較穢土更利于修行,往生淨土不等于成佛。
那麼,到底淨土有多少?是一,是二,還是無數?這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有的說,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淨土;有的說,有西方極樂阿彌陀佛淨土和兜率內院彌勒淨土兩處,但從佛經中看,有恒河沙數諸佛,就應有恒河沙數淨土,就連佛陀的諸大弟子,未來成佛後,也都有自己的佛國土。這在《佛說阿彌陀經》中要有體現: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舍利弗,汝等皆當欣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世尊在此經中,說出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近40位佛的名字,也就是近40個佛國土,況且沒有說出名字者,一律稱爲恒河沙數諸佛,故淨土之數也有恒河沙數之多。見于經典的有:釋迦牟尼佛之靈山淨土、蓮華藏淨土密嚴淨土,東方阿閦佛(即阿閦鞞佛,又稱不動佛、智積佛)及妙喜(阿比羅提)淨土,東方藥師琉璃光佛的東方淨琉璃淨土,南方寶生佛之淨土,北方不空成就佛之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兜率天兜率內院彌勒淨土,還有《維摩诘經》中提到的距此四十二恒河沙的衆香佛國,密宗還有時輪金剛的香巴拉淨土等。或有人說,諸佛淨土是化生的,心淨則國土淨;也有人在認真地尋找這“西方”到底在哪裏;還有的說,西方在“地上”,兜率內院在“天上”;當代高僧淨空長老說,西方既不在地球,也不在太陽系,而是指銀河系的西方;但浩瀚宇宙,我們又如何去辨別方向呢?我們作爲有形質的人身又如何飛出太陽系,沖過銀河系哪?其實,這都是忽略了佛教修行的本質:心識。淨空長老說,我們往生不是這個臭皮囊去,而是神識往生。一念叁千,不必宇宙飛船或航天飛機啊。
大乘無勝劣:我們不必去較量大乘各淨土的優與劣。在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經典中教導信衆:“于大乘中分勝劣”是大惡業。故在此不再比較各個淨土之勝劣。彌勒淨土殊妙,西方淨土殊勝,都是修行人的理想歸宿。凡見道以上的修行人也會明白,諸佛淨土不一,不二,會用圓融的方法去修自己的功課。
西方極樂世界極爲殊勝,西方叁聖共同管理、教化學人;,彼土環境七寶所成,輝煌華麗;七寶池中充滿八功德水,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人民長壽、快樂;七寶行樹也會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連白鶴、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都是阿彌陀佛欲讓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凡我等人,只要若一日、若二日……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即現人前,迎接彼人往生極樂。故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爲中國人民全民的理想,影響到方方面面,在中國的喪葬習俗中,處處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影響:如:招魂幡上書有“西方接引”字樣,去世的人,要枕蓮花枕頭;要請法師念經超度等。
彌勒淨土莊嚴瑰麗,光明燦爛,寶中有寶,光中現光,“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衆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花,一一花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後所有音樂。”就連龍王種的樹也會說法:“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這一切光輝燦爛美妙無比的景象,不是爲了享樂,而是“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輪之行。”還有幾點需要強調:
1、這裏是候補佛下降人間成佛的最後身必住之地,在成佛之前,不論先前在哪一個淨土,最後都要到兜率內院來參加成佛前的培訓,然後下至人間成佛。不能將此認爲是“退轉”,因爲成佛必須是在人間,是乘願而去,不是“墮”。
2、彌勒淨土爲大、小乘經典共同宣說,南傳佛教也承認有此淨土;
3、若要往生彌勒淨土,須在平時修五戒、十善、四弘誓願以及八關齋法,故被認爲是…
《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王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