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王惕)▪P5

  ..續本文上一頁訪問學者的待遇:“那爛陀寺主客萬僧,預此供給添法師合有十人。”“印度伽藍數乃千萬,狀麗崇高此(指那爛陀寺)爲其極。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並學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亦俱研習。凡解經論二十部者一千余人;叁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並法師十人;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爲衆宗匠。”(注8 )安頓好之後,玄奘法師觀禮勝迹數十日,然後返回那爛陀寺研習經教,于32歲至35歲4年中——

  請戒賢長老講《瑜伽師地論》叁遍;

  聽習《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對法》、《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各一遍;

  又聽習《因明》、《聲明》、《集量》等各叁遍;

  又學梵語的詞語文法諸書《聲明記論》、《記論略經》、《門擇迦》、《溫那地》、《八界論》等;

  在玄奘法師進入那爛陀寺學習之前,于西行途中和後來參訪五印的過程中,也多有停留,學習大小乘經典:

  從僧稱法師學習《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等;

  在磔迦國從一老婆羅門學習《經百論》、《廣百論》等;

  在至那仆底國從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楊曾文教授說:“毗膩多缽臘婆曾著《五蘊論釋》《唯識叁十論釋》,看來也是位瑜伽唯識學派的論師。”(注 9 )

  在中印度的窣祿勒那國,從阇那鞠多學經量部《毗婆沙論》;

  在秣底補羅國從蜜多斯那學有部的《辯真論》、《隨發智論》等;

  在曲女城,依毗離耶犀那叁藏讀佛使《毗婆沙》和日胄《毗婆沙》。

  貞觀十年到貞觀十叁年(約636—639年),法師叁十四到叁十八歲,暫離那爛陀寺,到五印參訪,在此期間,仍不斷地與各地大德學習研討佛教經典:

  在伊爛孥國從怛他揭多鞠多和羼底僧诃二僧學習有部的《大毗婆沙論》和《順正理論》;

  在南憍薩羅國,從一位婆羅門學習因明、讀《集量論》;

  在馱那羯磔迦國,從蘇部底、蘇裏耶二僧學習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

  在北印度的缽伐多國,學習正量部的《根本阿毗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續高僧傳》卷四作《成實論》)等;

  在那爛陀寺西不遠的地方,有低羅擇迦寺,玄奘法師又到彼與般若跋陀羅探討有部叁藏及聲明、因明等;

  在杖林山從勝軍居士學習《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還就《瑜伽師地論》和《因明》等請教、探討;

  又兼學印度經典《吠陀》等婆羅門書和梵書。

  玄奘法師大小乘兼收並蓄,博采衆長,這爲他與外道、邪說辯論取勝和回國後的譯經、著作打下了寬廣和堅實的基礎。他沒有放棄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有很多經論都學習了不止一遍,彙通圓融,使他成爲當之無愧的大學問家。他對印度的民俗、曆史乃至軍事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印度人。

  五、正語論道

  講: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往來共一十七載,沿路講經布道,從開始在高昌國講《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直到歸國後,每日黃昏二時給學僧講經論,再到于宮中爲皇帝、太子、嫔妃、大臣講經,說法,授叁皈五戒,他一直在實踐著自己“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誓言。

  在那爛陀寺,接受戒賢法師的委托,爲衆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

  著:在印度著《會宗論叁千頌》,促進和諧,平息諸派之爭;歸國後,主要著述有《大唐西域記》,爲記錄和考察西域(包括整個西域和印度)曆史、民俗、宗教、政治乃至軍事等作出巨大貢獻。

  辯:即辯道,辯經,是佛教提倡的一種追求真理,辯明是非,辯清反正等方法。辯才無礙,是諸佛菩薩及聖僧爲轉大*輪,降伏外道而必備的超人的辯論能力。也是佛教僧人學習經論,鞏固成績,堅守正道的一種重要方法,至今在藏傳佛教中仍然被廣泛應用。辯才,指巧于辯術,即善巧說法的才能,爲佛菩薩于多劫中由莊嚴口業的功力而得,能隨機演說大、小乘法,通達無礙。在佛教中,還有“四無礙辯”“七辯”“八辯”“九辯”等說法。辯論,是佛教的活水,使佛法更加五光十色,更加燦爛輝煌。辯論不是吵架,不是不團結,不是不和諧,正好相反,辯論是去僞存真,統一思想,使之*輪常轉,正法久住的法寶之一。玄奘法師,他雖然溫文爾雅,道風醇厚,甚至在小說《西遊記》中被寫得有點窩囊,被人稱爲“愚氓”,但他實際上卻是一位佛教的鬥士,他講經一路,也辯論一路。如前所說,法師所撰《會宗論叁千頌》就是針對師子光的偏見而說;又有般若鞠多造《破大乘論七百頌》,自贊毀他,戒日王請那爛陀寺差大德四人,善自他宗,兼內外者,赴烏荼國去參加辯論,戒賢法師所派四人中,就有玄奘法師。法師說:“小乘諸部叁藏,玄奘在本國及入迦濕彌羅已來遍皆學訖,具悉其宗。若欲將其教旨能破大乘義,終無此理。”

  降伏:最著名的是玄奘法師通過辯論,降伏順世外道,語言犀利,幽默,使得外道不得不承認“我今負矣,任依先約”(即“斬頭相謝”),法師說:我們佛教不殺生命,你就作我的侍者,聽我教化吧。後來,此外道爲法師提供了詳細資料,幫助法師撰出《破惡見論》。

  獲譽:玄奘法師的辯才貫穿他學法的始終,最輝煌的一幕就發生在他回國以前,戒日王和鸠摩羅王聯合建立辯經大會,“十八國王到;谙知大小乘僧叁千余人到;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爛陀寺千余僧到”,高懸《真唯識量》辯題,經十八日,無人能破。“將散之夕,法師更稱揚大乘,贊佛功德,令無量人返邪入正,棄小歸大。”如此獲得“解脫天”“大乘天”的殊榮。

  六、正念度賊

  在玄奘法師西行的路上,很多次遇到強盜和劫匪,這些被稱之爲賊者,或許就與小說《西遊記》中的妖魔相似,但在小說中,這些妖魔是由孫悟空等叁個神通廣大的徒弟降伏的,而在正史中,皆由玄奘法師降伏:先是鎮定不懼,再是運用定力和祈請菩薩加持,叁是曉之以理,賊衆等人皆棄惡從善,皈依叁寶。從此可以看出玄奘法師的人格魅力和由大智慧、大慈悲而形成的辯才和法力。。

  七、正命譯經

  玄奘法師在印度曲女城大辯經會上,得到決定性的勝利後,他委婉地辭去印度十八國國王的盛情挽留,報請東歸譯經,得到戒賢法師的贊賞和支持,“戒賢喜曰:此菩薩意也,吾心望爾亦如是。任爲裝束,諸人不須苦留。”貞觀十七年,法師辭印東還,對于極爲豐厚的珍寶財物資糧法師皆不受,唯受鸠摩羅王所贈的一件曷剌厘披風,作爲途中防雨用。貞觀十九年,法師奉帝敕入長安弘福寺,開辟了第一譯經場,攝受諸多佛教界大德高僧共同完成譯經事業。

  當年譯出《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

  貞觀二十年,翻譯《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瑜迦師地論》(二百卷);

  貞觀二十二年,《瑜迦師地論》譯訖;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攝大乘論》《緣起聖道論》和《百法明門論》;

  之後,譯經場移至慈恩寺,“其新營道場宜名大慈恩寺,別造翻經院,虹梁藻井,丹青雲氣……”十分壯麗。在此期間,因唐太宗和大內的需要,玄奘法師也有一些時間在“伴君”,爲皇族講經說法,授叁皈依,直到送太宗往生。

  高宗永徽元年,法師四十九歲,還慈恩寺專務譯經。非常精進,不棄寸陰。每天自己定出指標,假若日間有事耽擱,沒有完成進度,必兼夜間續之,直到完成指標方乃停筆。在此之後,還要禮佛行道,至叁更暫眠;五更又要起來,誦讀梵本,用紅筆做出記號,准備天亮後翻譯使用。每日晚齋後,講解新經論和回答各地來訪學僧提出的問題。

  又譯《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等。

  顯慶四年,法師五十八歲,移錫玉華宮,開始翻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本想刪略節選,但作此念後,夜即得不祥之夢,所以還依廣翻,共曆五年。

  八、正定入滅

  玄奘法師在印度參訪諸賢,曾在伊爛拿缽伐多國,參拜孤山精舍的觀自在菩薩像,其像威神特尊,所求皆如意。據說有求之殷切者“菩薩從像中出,慰喻其人”。法師到彼時,菩薩像的四周已經建立護攔,法師買種種花,穿之爲鬘,于護攔外七步之遙處,胡跪發叁願:

  一者,于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華住尊手;

  二者,所修福慧願生睹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願者,願華貫挂尊兩臂;

  叁者,聖教稱衆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可成佛者,願華貫挂尊頸項。

  語訖,以華遙散,鹹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量。

  由此可見玄奘法師是自始至終在修彌勒淨土,據說,彌勒淨土不但有彌勒菩薩晝夜六時,恒說大法,而且,諸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虛空藏、除蓋障、地藏王、金剛手等亦是常來常往,還有諸多佛教聖僧、祖師:龍樹、無著、世親等所有中觀派和瑜迦派的祖師,都聚集在那裏,包括玄奘法師的恩師戒賢長老。在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的“資糧田”中,更有具體的表現。筆者在1999年—2000年創作大慈恩寺玄奘叁藏院壁畫時,接受諸多學者的建議,在彌勒說法圖中,就將這些有代表性的祖師菩薩都畫在其中。猶其值得重視的是:玄奘法師是祈求淨土宗的叁聖之一觀自在菩薩,發願往生的卻不是西方淨土,而是彌勒菩薩的睹史多宮,而得吉祥預兆,由此更可證明,西方淨土和彌勒淨土是不二的,是圓融無礙的。即便是各有各的範圍,也是一念叁千,須臾即到。果然,師于麟德元年翻譯《大般若》圓滿後,正月八日,起弟子夢見高塔崩倒,九日,師于房後跌傷,後見眼前有大白蓮華,又夢見百千人“形容偉大,俱著錦衣,從法師所臥房屋,以次莊嚴遍翻經院內外;爰至院後山嶺林木,悉豎幢幡,衆彩間錯,並奏音樂……”二月四夜半,“瞻病僧明藏禅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許,共捧一白蓮華,如小車輪,華有叁重葉,長尺余,光淨可愛,至法師前。擎華人雲:“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今小疾並得消殄,應生欣慶。””法師遂罷飲食,右脅呈吉祥臥,五日夜半,弟子明藏問法師,見到何種景象,師答曰 :“勿問,妨吾正念。”弟子光等問:“和尚得生彌勒內衆不?”法師答:“得生。”,其後漸漸氣息微弱,“從足漸冷,最後頂暖,顔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孰能致此!”

  法師自知往生時日,且與來迎天人有所呼應,按照信仰之軌製,右臥吉祥,正定取滅,將自己壯麗、偉大的一生,劃上圓滿的句號。這或許對于不信佛教的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按照佛教信仰而言,則是毋庸質疑的。注意!在叁藏法師傳中對他的評價是:“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孰能致此!”此句話,概括了戒、定、慧叁學,是對他的一生最恰當的總結。

  玄奘法師一生,修習、傳播、弘揚大乘佛教,他終于如願以嘗,得到解脫。

  注釋:

  (注1)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叁

  (注2)見于《法音》2009年第5期24頁《我的判教觀》

  (注3)見于藏傳佛教格魯派《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

  (注4)見于《大藏經》第16冊

  (注5)《大藏經》第14冊 (電子版No. 452)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注6)此節文中的楷體字,未特別注明者,皆引自《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

  (注7)突伽天神:又作突迦,印度教雪山神女化身之一,意譯難近母,性力派所崇女神之一。每年春、秋兩季祭祀,爲當地之節日。

  (注 8 )唯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爲衆宗匠:惟有戒賢長老德行超群,年紀最長,通曉一切,是大衆中的宗師。據說“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人稱“正法藏”。

  (注 9 )參見《第叁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19頁,楊曾文《唐玄奘及其佛經翻譯》

  參考書目

  《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

  《菩提道次第廣論》

  《增一阿含經》

  《佛本行集經》

  《悲華經》

  《佛說九色鹿經》

  《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幹喻經》

  《金剛經》

  《佛說阿彌陀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妙法蓮華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大唐西域記》

  《中阿含經》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兜率瑜伽上師供養法》

  

《解脫大乘天論—兼談玄奘法師的大乘菩薩行(王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