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P5

  ..续本文上一页访问学者的待遇:“那烂陀寺主客万僧,预此供给添法师合有十人。”“印度伽蓝数乃千万,状丽崇高此(指那烂陀寺)为其极。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注8 )安顿好之后,玄奘法师观礼胜迹数十日,然后返回那烂陀寺研习经教,于32岁至35岁4年中——

  请戒贤长老讲《瑜伽师地论》三遍;

  听习《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各一遍;

  又听习《因明》、《声明》、《集量》等各三遍;

  又学梵语的词语文法诸书《声明记论》、《记论略经》、《门择迦》、《温那地》、《八界论》等;

  在玄奘法师进入那烂陀寺学习之前,于西行途中和后来参访五印的过程中,也多有停留,学习大小乘经典:

  从僧称法师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等;

  在磔迦国从一老婆罗门学习《经百论》、《广百论》等;

  在至那仆底国从毗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杨曾文教授说:“毗腻多钵腊婆曾著《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释》,看来也是位瑜伽唯识学派的论师。”(注 9 )

  在中印度的窣禄勒那国,从阇那鞠多学经量部《毗婆沙论》;

  在秣底补罗国从蜜多斯那学有部的《辩真论》、《随发智论》等;

  在曲女城,依毗离耶犀那三藏读佛使《毗婆沙》和日胄《毗婆沙》。

  贞观十年到贞观十三年(约636—639年),法师三十四到三十八岁,暂离那烂陀寺,到五印参访,在此期间,仍不断地与各地大德学习研讨佛教经典:

  在伊烂孥国从怛他揭多鞠多和羼底僧诃二僧学习有部的《大毗婆沙论》和《顺正理论》;

  在南憍萨罗国,从一位婆罗门学习因明、读《集量论》;

  在驮那羯磔迦国,从苏部底、苏里耶二僧学习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

  在北印度的钵伐多国,学习正量部的《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教实论》(《续高僧传》卷四作《成实论》)等;

  在那烂陀寺西不远的地方,有低罗择迦寺,玄奘法师又到彼与般若跋陀罗探讨有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

  在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还就《瑜伽师地论》和《因明》等请教、探讨;

  又兼学印度经典《吠陀》等婆罗门书和梵书。

  玄奘法师大小乘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为他与外道、邪说辩论取胜和回国后的译经、著作打下了宽广和坚实的基础。他没有放弃任何可以学习的机会,有很多经论都学习了不止一遍,汇通圆融,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学问家。他对印度的民俗、历史乃至军事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印度人。

  五、正语论道

  讲: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往来共一十七载,沿路讲经布道,从开始在高昌国讲《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直到归国后,每日黄昏二时给学僧讲经论,再到于宫中为皇帝、太子、嫔妃、大臣讲经,说法,授三皈五戒,他一直在实践着自己“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誓言。

  在那烂陀寺,接受戒贤法师的委托,为众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

  著:在印度著《会宗论三千颂》,促进和谐,平息诸派之争;归国后,主要著述有《大唐西域记》,为记录和考察西域(包括整个西域和印度)历史、民俗、宗教、政治乃至军事等作出巨大贡献。

  辩:即辩道,辩经,是佛教提倡的一种追求真理,辩明是非,辩清反正等方法。辩才无碍,是诸佛菩萨及圣僧为转大*轮,降伏外道而必备的超人的辩论能力。也是佛教僧人学习经论,巩固成绩,坚守正道的一种重要方法,至今在藏传佛教中仍然被广泛应用。辩才,指巧于辩术,即善巧说法的才能,为佛菩萨于多劫中由庄严口业的功力而得,能随机演说大、小乘法,通达无碍。在佛教中,还有“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说法。辩论,是佛教的活水,使佛法更加五光十色,更加灿烂辉煌。辩论不是吵架,不是不团结,不是不和谐,正好相反,辩论是去伪存真,统一思想,使之*轮常转,正法久住的法宝之一。玄奘法师,他虽然温文尔雅,道风醇厚,甚至在小说《西游记》中被写得有点窝囊,被人称为“愚氓”,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位佛教的斗士,他讲经一路,也辩论一路。如前所说,法师所撰《会宗论三千颂》就是针对师子光的偏见而说;又有般若鞠多造《破大乘论七百颂》,自赞毁他,戒日王请那烂陀寺差大德四人,善自他宗,兼内外者,赴乌荼国去参加辩论,戒贤法师所派四人中,就有玄奘法师。法师说:“小乘诸部三藏,玄奘在本国及入迦湿弥罗已来遍皆学讫,具悉其宗。若欲将其教旨能破大乘义,终无此理。”

  降伏:最著名的是玄奘法师通过辩论,降伏顺世外道,语言犀利,幽默,使得外道不得不承认“我今负矣,任依先约”(即“斩头相谢”),法师说:我们佛教不杀生命,你就作我的侍者,听我教化吧。后来,此外道为法师提供了详细资料,帮助法师撰出《破恶见论》。

  获誉:玄奘法师的辩才贯穿他学法的始终,最辉煌的一幕就发生在他回国以前,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联合建立辩经大会,“十八国王到;谙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外道二千余人到;那烂陀寺千余僧到”,高悬《真唯识量》辩题,经十八日,无人能破。“将散之夕,法师更称扬大乘,赞佛功德,令无量人返邪入正,弃小归大。”如此获得“解脱天”“大乘天”的殊荣。

  六、正念度贼

  在玄奘法师西行的路上,很多次遇到强盗和劫匪,这些被称之为贼者,或许就与小说《西游记》中的妖魔相似,但在小说中,这些妖魔是由孙悟空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降伏的,而在正史中,皆由玄奘法师降伏:先是镇定不惧,再是运用定力和祈请菩萨加持,三是晓之以理,贼众等人皆弃恶从善,皈依三宝。从此可以看出玄奘法师的人格魅力和由大智慧、大慈悲而形成的辩才和法力。。

  七、正命译经

  玄奘法师在印度曲女城大辩经会上,得到决定性的胜利后,他委婉地辞去印度十八国国王的盛情挽留,报请东归译经,得到戒贤法师的赞赏和支持,“戒贤喜曰:此菩萨意也,吾心望尔亦如是。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贞观十七年,法师辞印东还,对于极为丰厚的珍宝财物资粮法师皆不受,唯受鸠摩罗王所赠的一件曷剌厘披风,作为途中防雨用。贞观十九年,法师奉帝敕入长安弘福寺,开辟了第一译经场,摄受诸多佛教界大德高僧共同完成译经事业。

  当年译出《菩萨藏经》《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

  贞观二十年,翻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瑜迦师地论》(二百卷);

  贞观二十二年,《瑜迦师地论》译讫;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摄大乘论》《缘起圣道论》和《百法明门论》;

  之后,译经场移至慈恩寺,“其新营道场宜名大慈恩寺,别造翻经院,虹梁藻井,丹青云气……”十分壮丽。在此期间,因唐太宗和大内的需要,玄奘法师也有一些时间在“伴君”,为皇族讲经说法,授三皈依,直到送太宗往生。

  高宗永徽元年,法师四十九岁,还慈恩寺专务译经。非常精进,不弃寸阴。每天自己定出指标,假若日间有事耽搁,没有完成进度,必兼夜间续之,直到完成指标方乃停笔。在此之后,还要礼佛行道,至三更暂眠;五更又要起来,诵读梵本,用红笔做出记号,准备天亮后翻译使用。每日晚斋后,讲解新经论和回答各地来访学僧提出的问题。

  又译《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等。

  显庆四年,法师五十八岁,移锡玉华宫,开始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本想删略节选,但作此念后,夜即得不祥之梦,所以还依广翻,共历五年。

  八、正定入灭

  玄奘法师在印度参访诸贤,曾在伊烂拿钵伐多国,参拜孤山精舍的观自在菩萨像,其像威神特尊,所求皆如意。据说有求之殷切者“菩萨从像中出,慰喻其人”。法师到彼时,菩萨像的四周已经建立护拦,法师买种种花,穿之为鬘,于护拦外七步之遥处,胡跪发三愿:

  一者,于此学已,还归本国得平安无难者,愿华住尊手;

  二者,所修福慧愿生睹史多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愿者,愿华贯挂尊两臂;

  三者,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可成佛者,愿华贯挂尊颈项。

  语讫,以华遥散,咸得如言。既满所求,欢喜无量。

  由此可见玄奘法师是自始至终在修弥勒净土,据说,弥勒净土不但有弥勒菩萨昼夜六时,恒说大法,而且,诸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虚空藏、除盖障、地藏王、金刚手等亦是常来常往,还有诸多佛教圣僧、祖师:龙树、无著、世亲等所有中观派和瑜迦派的祖师,都聚集在那里,包括玄奘法师的恩师戒贤长老。在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的“资粮田”中,更有具体的表现。笔者在1999年—2000年创作大慈恩寺玄奘三藏院壁画时,接受诸多学者的建议,在弥勒说法图中,就将这些有代表性的祖师菩萨都画在其中。犹其值得重视的是:玄奘法师是祈求净土宗的三圣之一观自在菩萨,发愿往生的却不是西方净土,而是弥勒菩萨的睹史多宫,而得吉祥预兆,由此更可证明,西方净土和弥勒净土是不二的,是圆融无碍的。即便是各有各的范围,也是一念三千,须臾即到。果然,师于麟德元年翻译《大般若》圆满后,正月八日,起弟子梦见高塔崩倒,九日,师于房后跌伤,后见眼前有大白莲华,又梦见百千人“形容伟大,俱著锦衣,从法师所卧房屋,以次庄严遍翻经院内外;爰至院后山岭林木,悉竖幢幡,众彩间错,并奏音乐……”二月四夜半,“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二人各长一丈许,共捧一白莲华,如小车轮,华有三重叶,长尺余,光净可爱,至法师前。擎华人云:“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今小疾并得消殄,应生欣庆。””法师遂罢饮食,右胁呈吉祥卧,五日夜半,弟子明藏问法师,见到何种景象,师答曰 :“勿问,妨吾正念。”弟子光等问:“和尚得生弥勒内众不?”法师答:“得生。”,其后渐渐气息微弱,“从足渐冷,最后顶暖,颜色赤白,怡悦胜常,过七日竟无改变,亦无异气。自非定慧庄严,戒香资被,孰能致此!”

  法师自知往生时日,且与来迎天人有所呼应,按照信仰之轨制,右卧吉祥,正定取灭,将自己壮丽、伟大的一生,划上圆满的句号。这或许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按照佛教信仰而言,则是毋庸质疑的。注意!在三藏法师传中对他的评价是:“自非定慧庄严,戒香资被,孰能致此!”此句话,概括了戒、定、慧三学,是对他的一生最恰当的总结。

  玄奘法师一生,修习、传播、弘扬大乘佛教,他终于如愿以尝,得到解脱。

  注释:

  (注1)引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

  (注2)见于《法音》2009年第5期24页《我的判教观》

  (注3)见于藏传佛教格鲁派《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

  (注4)见于《大藏经》第16册

  (注5)《大藏经》第14册 (电子版No. 452)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注6)此节文中的楷体字,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注7)突伽天神:又作突迦,印度教雪山神女化身之一,意译难近母,性力派所崇女神之一。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为当地之节日。

  (注 8 )唯戒贤法师一切穷览,德秀年耆,为众宗匠:惟有戒贤长老德行超群,年纪最长,通晓一切,是大众中的宗师。据说“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人称“正法藏”。

  (注 9 )参见《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9页,杨曾文《唐玄奘及其佛经翻译》

  参考书目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菩提道次第广论》

  《增一阿含经》

  《佛本行集经》

  《悲华经》

  《佛说九色鹿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

  《金刚经》

  《佛说阿弥陀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妙法莲华经》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大唐西域记》

  《中阿含经》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兜率瑜伽上师供养法》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王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