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生平及事迹
名號之由來
玄奘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極其光輝燦爛的偉大高僧,也是中華民族史上罕有的特出人物,直到現在世界很多學者們,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在現代很多學人的著作中,有稱他爲最偉大的翻譯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學生,最了不起的語言家(精通九十多種印度方言)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稱呼,當然是名符其實的,千百年來,在中國民間,提起“唐玄奘”、“唐僧”或“唐叁藏”,不論有學識的知識份子,或是一般婦孺市井,一提到“唐玄奘”、“唐僧”或“唐叁藏”,沒有人不知道的。雖然俗稱“唐僧”或“唐叁藏”並不是大師的真實名字,也許有一些婦孺們不識大師的名字叫玄奘,可是“唐僧”或“唐叁藏”這兩種稱呼,在當時一般國民心目中,意識上都是非常明白而莊嚴的。
爲什麼會有這麼奇妙的現象呢?其實是一種很平常和自然的發展。因玄奘大師是出生于李唐初葉,在國勢隆盛之日,大師的壯志亦如日中天。大師孤身西征天竺,求取佛經,當時完全沒有交通設施,須繞道遍遊數十國,曆時十七年,艱苦備嘗,終于以百折不撓之精神,完成可說是空前絕後的壯舉。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春,他自印度留學回來中國,滿載而歸地返抵長安京城。當時受到朝野轟動地歡迎,並不是要爲了欣賞他
回那麼多的珍貴貝葉經,與及西方國家的寶物,增長一下見識,而是感到一位手無寸鐵的貧僧,竟然能夠那麼志氣淩勵,比當朝的皇帝東征西討,還不能稱心滿意的遨遊萬裏;而一個平凡的出家人,爲了實踐異常的抱負,不顧生死的遠訪外邦,卻能身經百國,是多麼的令人思仰!驚歎!振奮人心!簡值是莫測高深的奇迹呀!大唐民族,有此爲教不惜犧牲,如此出類拔
的出家人,當時朝野怎不湧發出對玄奘大師,作出光榮的崇敬!所以在其名字上加上“唐”字,因此又稱“唐玄奘”、“唐僧”“或“唐叁藏”。
“唐僧”一詞,不翼而飛的普遍深入民心。“唐僧”本義,是統攝唐代全部僧伽而言,因叁位以上出家人方可稱爲僧,但在玄奘大師取經過程中,有著感動天地的行迹,所以“唐僧”也即成爲千百年來人民尊仰的口號。“唐叁藏”之稱謂,是因爲佛教中之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叁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所以稱之爲“唐叁藏”。
傳記之所述
然而玄奘大師,對于國家、民族的貢獻,並不只單是上面所說的一點榮耀。大師真正不朽之事迹,實是翻譯佛經,爲促進中國文化的燦爛文明。盛唐的文化,受佛教影響極其深遠,成爲中國曆史上千百年來的光輝,大師有著寶貴的精髓,流注于其中,而且直到心力竭盡才停止。大師一生興揚佛教的宏業,我們可從他的傳記中知悉,在這不作詳細介紹。
其中以《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也稱爲《西域傳》,或稱《西域行傳》、《玄奘行傳》、《玄奘別傳》等,是玄奘大師依據在西域和印度各地時之所見所聞,口授弟子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編集而寫出來的。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爲玄奘于十六年間,遊曆印度、西域等一百十余國與傳聞中二十八國之見聞錄。除有關佛教大小乘諸部傳播之實情等記載外,舉凡地理、風俗、語言、傳說、産業、政治等,皆有詳細之記載。其中,有關都邑、堂塔等位置之標示,對于十九世紀以來勃興之印度、西域等地佛教遺迹之實地考證,以及教勢興衰,先賢往迹,無所不備,而且極其詳盡,具指南之價值。故本書爲考察當時印度、西域之重要史料。因此,此書一出,當時的著述家莫不驚訝,競相引用,如道宣的《釋迦方志》二卷,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聖迹部》,慧立的《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別傳》十卷,都是依據它來寫成的,大部分均抄錄自此書。直到現在,要研究西域和印度的史學、考古學,都依它作爲典據。又本書早已收入大藏經中,卷首附有秘書著作佐郎敬播之序文;宋藏以下,則另附尚書左仆射燕國公張說之序。清代丁謙著有《大唐西域記考證》,日本學者堀謙德則撰有《解說西域記》之書。另有呂秋逸本(金陵刻經處刊,1957),及新式標點校勘本(地平線出版社刊印)。[《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續高僧傳》卷四、《開元釋教錄》卷八]記述玄奘大師的傳記,主要早期還有:一、冥祥撰《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二、道宣撰述《續高僧傳》中、《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一卷;以上叁本傳書中之著者,均與玄奘大師同一時期之人。其中道宣爲襄助玄奘翻譯共事之師友,慧立爲玄奘之弟子,慧立是參與翻譯之事。以上所舉之傳記,皆爲曆史性之史料。
玄奘大師生平及事迹
玄奘大師(602~664)唐代高僧。河南洛州人,俗姓陳,名
。父親爲一飽學知名之士,曾作江陵縣令,玄奘爲其第四子。玄奘幼年時,已極其聰慧敦厚,溫文儒雅,儀表非凡,勤學不懈。出家後爲我國傑出之翻譯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大師出生之年,一說爲隋代開皇二十年(600),一說爲生于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其二兄先出家于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娴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二十七名時,主考大理卿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衆,問其出家目的何在?答曰:“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賢其器宇,由他這一不平凡志願,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因隋唐時代的佛教出家製度,是由政府統一舉行招考“度僧”。玄奘十叁歲出家,乃與二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
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二兄由洛陽而長安而四川,參谒宿老,尋師訪道的參學生活,足迹及于半個中國。在四川先後親近先基、寶暹二師學《攝論》、《毗昙》,從震法師聽《發智論》。于唐武德五年(622),玄奘年滿二十歲,依據佛製,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複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在長安與當時佛門的名德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質疑問難,縱橫論辯,其智慧與天才,深爲時賢所驚服,他的聲名,也因此傳遍各地,成爲佛門中的一位飽學知名人物。因慨歎衆師所論不一,當時最困擾他的,是印度尚有很多梵本經典沒有傳譯過來,與及前人所譯的經論,大多采用意譯法,使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莫可適從,因當時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不久,經典不很完備,翻譯意義不大清楚,玄奘大師爲解決這些根本問題,他希望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留學,找出原文,尋求真義,乃發心前往天竺,尋求原始的梵本經典。
貞觀元年(627)春,他便要首途西行,但因唐往西域,必須要皇帝特許,他二度上表陳情,但不獲批准,他仍冒險出關,由長安經秦州、蘭州、而抵涼州,可是他到涼州不久,長安追捕令巳送到,唯有畫伏夜行,曆盡艱難,穿過甘肅走廊,抵達瓜州,遭到留難,玄奘以“甯可西去而死,決不東回而生”的決心相對。
後路經高昌,爲麴文泰苦勸慰留,願意拜他爲國師,請他久居高昌,受其供養。如若玄奘爲一俗漢,無大志向,得一國王禮遇,養尊處優,早已放棄求法之心,則曆史上則不會有玄奘大師之名。大師不爲物欲所動,繼續過其艱險之旅程。
跟著又經八百裏莫賀延碛大沙漠,過著“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
絕迹;時而風卷沙石,時而暴曬濕蒸;時而見枯骨遍野,戰場遺迹;時而見凶惡野獸,鬼魅影像……”。玄奘對此可怕之生活境象,只有用宗教之虔誠心,爲那些無祭的孤魂野鬼,默默地誦經超度。後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迹,迦濕彌羅與犍
羅南行,至摩揭陀國。
留學印度
時爲貞觀五年,師叁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求法,從戒賢論師研究法相、唯識學,那爛陀寺爲當時全國最高之學府,戒賢論師爲全寺中最高之導師。玄奘被列爲十位上首弟子之內,在這六年中,學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論》、《婆沙論》、《俱舍論》、《順正理論》、《對法論》、《因明論》、《聲明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鑽研諸部。其後,遊五天竺,曆谒名賢,叩詢請益,又親近勝軍論師叁年,研究《唯識決擇論》、《意義論》、《十二因緣論》、《莊嚴論》,以及關于瑜伽、因明等許多問題,並尋求梵本。遊學南印歸來,回到那爛陀寺,又奉戒賢論師之命,在寺內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論師也在那爛陀寺講授龍樹系的《中論》與《百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叁千頌破斥之;後又製《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爲當時印度各國之盟主,統一全印,聽聞玄奘之聲名,遍滿全印,特禮請玄奘大師到炮羅伽耶城谒見。玄奘大師時年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于首都曲女城舉行無遮辯論大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亦到。禮請玄奘大師爲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于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于會後歸依爲弟子,俨然成爲印度宗教哲學的最高權威,獲得空前無比的榮譽。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于首都炮羅伽耶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爲師隆重餞行。他在印度,可謂譽滿五印,戒日王禮請他常住,在印度可成爲國師,爲一宗教之領袖,但是這樣對中唐民族並無貢獻。大師難能可貴之處,在于能抛卻常人視爲不易獲得的成就際遇,不忘自己爲一中華兒女,爲法而來,應爲法而歸,爲大唐民族曆史及佛經流傳宣揚佛法,打開新的一頁,他這種無視個人名利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返抵中國
貞觀十七年,師正式向戒日王辭行東歸。…
《玄奘大師生平及事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