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的老法,和滅壞的名法。“增長老”就是協助生長的情形,到青年期爲止,細胞的老死照樣在支持身體的成長。由于細胞的新陳代謝,身體才會壯大。到了壯年期以後,就以心態成熟方面爲主,一個人的完成,必須經常舍棄舊的心態,喚起新鮮的心思。倘若一直任由舊心態來擺布,就不能進行心態的新陳代謝了。
所謂“滅壞老”,即是造成老苦的東西。
年紀大時,常常會咳嗽,上氣不接下氣,缺乏果敢決斷的能力,只知回憶年輕時代的快樂。架子很大,一意孤行,不易親近。
老人彎腰駝背,難免怠惰,結果很容易令人輕蔑。
同時,老人仿佛一棵樹長在險阻的河岸,一遇到暴風,必然會倒進河裏。瀕臨老境的險岸,一遇到死風吹來,馬上不能活命。
由此可見,老苦除了肉體或生理上的苦痛以外,還有精神與心理上的煩惱(壞苦)。畏懼精神機能的衰退、擔心自己失去心理的彈性,遠比生理的衰老更使人不安。
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著老苦的境地。
《涅槃經》有不少譬喻說明疾病病苦惱的原因:
有一天,世尊教示迦葉說,菩薩對于病苦有獨到的觀察。依菩薩來看,生病會把一切穩定和快樂摧毀殆盡。猶如雹雨傷害幼苗一般。有些人遇到怨憎,才會心生憂郁,懷有恐怖感。但任何人都會不時擔心生病,怕有病魔來襲。
而且,死的轉輪王常常會追隨病臣身邊,形影不離。它也常會破壞人的精壯和安樂,讓人舍棄慚愧心,備受身心的煎熬。所以,病苦會變成極大的苦惱。
病苦也有精神苦惱(壞苦)和肉體的苦痛(苦苦)。
再者,因爲病跟死形影不離,這種苦惱才會今人難以忍受。例如聽到治愈的希望時,縱使同樣是生理痛苦,也照樣能夠容忍;相反地,世人非常難以忍受絕症的苦痛
因爲醫生要能把滅壞老變爲增長老,也要透過病苦來洞察生死的實相,才要他得有一顆堅決信仰布法的心。
人生的究竟
死亡等于給人生算總帳。有人縱使一輩子享受快樂,如果最後的下場既痛苦又悲慘,這種人生堪稱慘敗。相反地,如果生命裏苦樂交集,多彩多姿,逐漸享有福德,死時心裏不慌不忙、安安靜靜,這也算是勝利的人生。這種死無疑是很平安的生命休憩處,同時,也會歡喜地跳到下回的生死輪回裏。
死苦正是苦苦、壞苦和行苦的縮影。人生與其說明有肉體或生理的苦痛,不如說,由于死的緣故,人生會承受更大的心理苦惱。
世人通常很在意自身,或自己的事業,甚至對生命的評價,也很苦惱死後的家屬問題。但最要緊的是,對于死亡那種未知的東西,懷有某種根本的不安與恐懼。行苦底下看得見黑暗的深淵,也是在死的時候。
死是個人的事,一定要自已去面對,這時既會絕望又孤獨,但也可能會驚心動魄去挑戰死神。
關于死苦的解說,不妨參閱《涅槃經.聖行品》的敘述:“死是舍棄所受之身,這種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命盡死,另一種是外緣死。命盡死也有叁種:第一種是命盡非福盡,第二種是福盡非命盡,第叁種是福命俱盡。外緣死也有叁種:第一種是非分自害死,第二種是橫爲他死,第叁種是俱死。這又有叁種死:第一種是放逸死,第二種是破戒死,第叁種是壞命根死。如果誹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蜜,叫作放送死……如果毀犯未來和現在諸佛所製的禁戒,叫作破戒死……如果舍棄五陰身,叫作壞命根死。由此可知,死可稱爲大苦。”
佛經從各個角度說出死的種類。每個人的死苦不同,端視他死的方式如何來決定。先談命盡死,那是指壽命終止的死亡,這方面也得看他的福德是否已經窮盡,故又可分爲以下叁種:一:好像壽命結束,而福德尚未竭盡的死;二、福德枯竭,而壽命尚未截止;叁、福德與壽命同時窮盡。
第一種才是應該盼望的死法。福德滿盈,各種人都來照料,看不出死的苦惱,很安詳地前往下回的生死旅途。福德與善根會徹底除掉他對死亡的不安與惶恐。
第二種死活很悲慘。後半輩子只幹惡業,這樣非掉進叁惡道或地獄裏不可。事實上死了,而命不該絕,只好拖拉到壽命截止,殊不知這種死苦,簡直難以形容,實在太苦了。
第叁種情況也許生命埋含有福德,但死時仍然很痛苦。福德雖然稀少,只要留下來,痛苦也會減輕。這時候,下回的生死輪回,豈非難免叁惡道的下場嗎?
上述外緣死也有叁類,那是指被迫自殺、被人殺害,以及雙方面的緣故致死,任何一種死活都很痛苦。
尤其是自殺,由于煩惱得無法負荷,遠比一般死亡更痛苦,煩惱幅度更大。
其次,死不是單指肉體的死亡,肉體的死是指他丟棄五陰假和合的身體那種壞命根死,但還有一種死比這種更嚴重;那就是誹謗大乘佛經(《法華經》)的放逸死,而且,破戒死——犯了叁世諸佛的禁戒,也叫作死。叁世諸佛的禁戒是指五逆罪或謗法罪。在末法時期,有人誹謗妙法,膽敢破壞和合僧團。
放逸死與破戒死,無異徹底破壞自己的福德,導致自己陷入阿鼻地獄裏,這種下場正陷自己于萬劫不複的境地。
邁向永恒的生命
四苦八苦點綴的人生,堪稱良友,也是援護者,所以,醫生必須明白生與死的真相。例如有些醫生只站在生物學的立場,把人生看成精子與卵子的遺傳作用;而有些醫生以爲人類生命裏,少不了主體性的“中有身”,因此,他們對于人工受精、遺傳因子的治療、實驗管嬰兒的態度,就有極大的不同了。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性質同樣的問題。不過,有些醫生以爲死不過是生命的斷絕或消滅罷了,有些醫生則認爲肉體崩毀不等于生命消失,反而是另一種旅途的開始。結果,他們自然對于安樂死、植物人或自殺的看法大異其趣。
現在,有人相信永劫的生死輪回,他們好像希望靠冷凍人或腦移植等手段,來達到不死的目標。不管我們贊成與否,事實上,這些人想要改造人類,追求不生不死。
基本上,佛法的生死觀,始自世尊坐在菩提樹下成道。
據說世尊坐在菩提樹下降伏魔軍以後,爲了救度衆生起了慈悲心,才打破煩惱,開敵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等境界。
當時,世尊在夜晚的初、中、後等叁分裏,也證如叁明大通。叁明(叁種神通)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在叁明裏加上神變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天耳通,合稱爲六神通。
其中,宿命通是指一種卓越的智慧——通曉自己與別人的過去。據說世尊在初夜時,就已經證得“宿命通”了。
根據《佛本行集經》上說,世尊的宿命通能夠追溯自己與別人的過去一輩子、兩輩子,甚至遠到大劫這樣無限生死的程度爲止。另外,世尊還證知自己在其間的姓名、族屬、住處、飲食、接受過的快樂和壽命長短等事情。同時,世尊也如實知見一個生命終結時,出生到另外場所,和生死流轉的反覆詳情。
“天眼通”是指某種能夠預知衆生未來命運變化的智慧。據說世尊曾在中夜的時候證得這種通力。
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的記述,世尊到了中夜,靠天眼通觀察世間的情狀。他發現芸芸衆生在未來世,會依據自身的善惡行爲(業),一面承受苦樂的果報,一面輪回,而這些現象好像清清楚楚反映在明鏡上。另在《佛本行集經》裏,也明白指示未來的五道(六道):“地獄的衆生,受盡極端苦楚,如果投生畜生,會遭到弱肉強食,如果跌入餓鬼界,也會常常受到饑餓之苦。縱使出生人間,也不易謀財,如果出生天界,不久果報來到也會難逃五衰。”
再說世尊到了後夜時候,在無明裏找尋六道輪回的業苦根據,一面觀照十二因緣,一面斷破無明,而後證得了“漏盡通”。
斷破無明,不外接受法性光明的照耀。世尊終于覺知了曆經叁世、編織生死流轉的那套根本大法,從此才放射佛陀偉大的生命光輝。
佛教醫學的基礎,完全建立在世尊這種生死觀上。因此,佛教醫學倫理也立足在生命的根本法上,而醫生必須注意人的永恒生命。這項要求無疑成了當醫生的起碼條件。現代醫生也不能忽視這種條件,若要以人類的真正醫生。以及慈悲醫生來做自我期許,尤其不能忽視世尊的生死觀點。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B》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