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B▪P5

  ..续本文上一页长的老法,和灭坏的名法。“增长老”就是协助生长的情形,到青年期为止,细胞的老死照样在支持身体的成长。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身体才会壮大。到了壮年期以后,就以心态成熟方面为主,一个人的完成,必须经常舍弃旧的心态,唤起新鲜的心思。倘若一直任由旧心态来摆布,就不能进行心态的新陈代谢了。

  所谓“灭坏老”,即是造成老苦的东西。

  年纪大时,常常会咳嗽,上气不接下气,缺乏果敢决断的能力,只知回忆年轻时代的快乐。架子很大,一意孤行,不易亲近。

  老人弯腰驼背,难免怠惰,结果很容易令人轻蔑。

  同时,老人仿佛一棵树长在险阻的河岸,一遇到暴风,必然会倒进河里。濒临老境的险岸,一遇到死风吹来,马上不能活命。

  由此可见,老苦除了肉体或生理上的苦痛以外,还有精神与心理上的烦恼(坏苦)。畏惧精神机能的衰退、担心自己失去心理的弹性,远比生理的衰老更使人不安。

  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著老苦的境地。

  《涅槃经》有不少譬喻说明疾病病苦恼的原因:

  有一天,世尊教示迦叶说,菩萨对于病苦有独到的观察。依菩萨来看,生病会把一切稳定和快乐摧毁殆尽。犹如雹雨伤害幼苗一般。有些人遇到怨憎,才会心生忧郁,怀有恐怖感。但任何人都会不时担心生病,怕有病魔来袭。

  而且,死的转轮王常常会追随病臣身边,形影不离。它也常会破坏人的精壮和安乐,让人舍弃惭愧心,备受身心的煎熬。所以,病苦会变成极大的苦恼。

  病苦也有精神苦恼(坏苦)和肉体的苦痛(苦苦)。

  再者,因为病跟死形影不离,这种苦恼才会今人难以忍受。例如听到治愈的希望时,纵使同样是生理痛苦,也照样能够容忍;相反地,世人非常难以忍受绝症的苦痛

  因为医生要能把灭坏老变为增长老,也要透过病苦来洞察生死的实相,才要他得有一颗坚决信仰布法的心。

  人生的究竟

  死亡等于给人生算总帐。有人纵使一辈子享受快乐,如果最后的下场既痛苦又悲惨,这种人生堪称惨败。相反地,如果生命里苦乐交集,多彩多姿,逐渐享有福德,死时心里不慌不忙、安安静静,这也算是胜利的人生。这种死无疑是很平安的生命休憩处,同时,也会欢喜地跳到下回的生死轮回里。

  死苦正是苦苦、坏苦和行苦的缩影。人生与其说明有肉体或生理的苦痛,不如说,由于死的缘故,人生会承受更大的心理苦恼。

  世人通常很在意自身,或自己的事业,甚至对生命的评价,也很苦恼死后的家属问题。但最要紧的是,对于死亡那种未知的东西,怀有某种根本的不安与恐惧。行苦底下看得见黑暗的深渊,也是在死的时候。

  死是个人的事,一定要自已去面对,这时既会绝望又孤独,但也可能会惊心动魄去挑战死神。

  关于死苦的解说,不妨参阅《涅槃经.圣行品》的叙述:“死是舍弃所受之身,这种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命尽死,另一种是外缘死。命尽死也有三种:第一种是命尽非福尽,第二种是福尽非命尽,第三种是福命俱尽。外缘死也有三种:第一种是非分自害死,第二种是横为他死,第三种是俱死。这又有三种死:第一种是放逸死,第二种是破戒死,第三种是坏命根死。如果诽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叫作放送死……如果毁犯未来和现在诸佛所制的禁戒,叫作破戒死……如果舍弃五阴身,叫作坏命根死。由此可知,死可称为大苦。”

  佛经从各个角度说出死的种类。每个人的死苦不同,端视他死的方式如何来决定。先谈命尽死,那是指寿命终止的死亡,这方面也得看他的福德是否已经穷尽,故又可分为以下三种:一:好像寿命结束,而福德尚未竭尽的死;二、福德枯竭,而寿命尚未截止;三、福德与寿命同时穷尽。

  第一种才是应该盼望的死法。福德满盈,各种人都来照料,看不出死的苦恼,很安详地前往下回的生死旅途。福德与善根会彻底除掉他对死亡的不安与惶恐。

  第二种死活很悲惨。后半辈子只干恶业,这样非掉进三恶道或地狱里不可。事实上死了,而命不该绝,只好拖拉到寿命截止,殊不知这种死苦,简直难以形容,实在太苦了。

  第三种情况也许生命埋含有福德,但死时仍然很痛苦。福德虽然稀少,只要留下来,痛苦也会减轻。这时候,下回的生死轮回,岂非难免三恶道的下场吗?

  上述外缘死也有三类,那是指被迫自杀、被人杀害,以及双方面的缘故致死,任何一种死活都很痛苦。

  尤其是自杀,由于烦恼得无法负荷,远比一般死亡更痛苦,烦恼幅度更大。

  其次,死不是单指肉体的死亡,肉体的死是指他丢弃五阴假和合的身体那种坏命根死,但还有一种死比这种更严重;那就是诽谤大乘佛经(《法华经》)的放逸死,而且,破戒死——犯了三世诸佛的禁戒,也叫作死。三世诸佛的禁戒是指五逆罪或谤法罪。在末法时期,有人诽谤妙法,胆敢破坏和合僧团。

  放逸死与破戒死,无异彻底破坏自己的福德,导致自己陷入阿鼻地狱里,这种下场正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迈向永恒的生命

  四苦八苦点缀的人生,堪称良友,也是援护者,所以,医生必须明白生与死的真相。例如有些医生只站在生物学的立场,把人生看成精子与卵子的遗传作用;而有些医生以为人类生命里,少不了主体性的“中有身”,因此,他们对于人工受精、遗传因子的治疗、实验管婴儿的态度,就有极大的不同了。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性质同样的问题。不过,有些医生以为死不过是生命的断绝或消灭罢了,有些医生则认为肉体崩毁不等于生命消失,反而是另一种旅途的开始。结果,他们自然对于安乐死、植物人或自杀的看法大异其趣。

  现在,有人相信永劫的生死轮回,他们好像希望靠冷冻人或脑移植等手段,来达到不死的目标。不管我们赞成与否,事实上,这些人想要改造人类,追求不生不死。

  基本上,佛法的生死观,始自世尊坐在菩提树下成道。

  据说世尊坐在菩提树下降伏魔军以后,为了救度众生起了慈悲心,才打破烦恼,开敌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等境界。

  当时,世尊在夜晚的初、中、后等三分里,也证如三明大通。三明(三种神通)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在三明里加上神变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天耳通,合称为六神通。

  其中,宿命通是指一种卓越的智慧——通晓自己与别人的过去。据说世尊在初夜时,就已经证得“宿命通”了。

  根据《佛本行集经》上说,世尊的宿命通能够追溯自己与别人的过去一辈子、两辈子,甚至远到大劫这样无限生死的程度为止。另外,世尊还证知自己在其间的姓名、族属、住处、饮食、接受过的快乐和寿命长短等事情。同时,世尊也如实知见一个生命终结时,出生到另外场所,和生死流转的反覆详情。

  “天眼通”是指某种能够预知众生未来命运变化的智慧。据说世尊曾在中夜的时候证得这种通力。

  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的记述,世尊到了中夜,靠天眼通观察世间的情状。他发现芸芸众生在未来世,会依据自身的善恶行为(业),一面承受苦乐的果报,一面轮回,而这些现象好像清清楚楚反映在明镜上。另在《佛本行集经》里,也明白指示未来的五道(六道):“地狱的众生,受尽极端苦楚,如果投生畜生,会遭到弱肉强食,如果跌入饿鬼界,也会常常受到饥饿之苦。纵使出生人间,也不易谋财,如果出生天界,不久果报来到也会难逃五衰。”

  再说世尊到了后夜时候,在无明里找寻六道轮回的业苦根据,一面观照十二因缘,一面断破无明,而后证得了“漏尽通”。

  断破无明,不外接受法性光明的照耀。世尊终于觉知了历经三世、编织生死流转的那套根本大法,从此才放射佛陀伟大的生命光辉。

  佛教医学的基础,完全建立在世尊这种生死观上。因此,佛教医学伦理也立足在生命的根本法上,而医生必须注意人的永恒生命。这项要求无疑成了当医生的起码条件。现代医生也不能忽视这种条件,若要以人类的真正医生。以及慈悲医生来做自我期许,尤其不能忽视世尊的生死观点。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B》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