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走,找寻池塘的水源,不久发现水往下流走,堰堤的上游却储满了水量。
他们发现纵使要破坏堰堤,一群人也要费时三个多用。
眼见如此情状,流水迅速回到城里,同国王禀告一切,同时借了二十头大象,又同酒家借用皮里,跑到上游去装水,再运到池塘放进去。半晌,池塘里也储满了水。
接著,流水知道鱼类饿了,赶紧率同两个儿子到父亲持水的家去,搬些食物散落在池塘里。
这样一来,奄奄一息的鱼群才复活起来。但是,流水的慈悲并不是到此为止。他暗中下决心:“但愿来世施予法食,无量无边,解救它们。”
流水后来进入池塘里,诵读大乘佛经给鱼群听。幸亏流水的功德,一群鱼死后才能出生到三十三天。
佛告诉善女天有关持水与流水父子的话。其实,善女天正是当初幸赖流水救助和念经,才能出生天上的鱼群。
至于那位长者的儿子流水,正是世尊自己,他的父亲持水即是那位妙幢菩萨。
根据经文上的记载,他的长子水满正是银幢菩萨,次子水藏是银光菩萨的形象。
持水与流水的故事,是世尊的前生经历,以世尊为“大医王”,充份示现世尊的慈悲形象。
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谁都知道人生的苦恼,分为生理与心理两种。
《大智度论》将人类的生命苦痛,分成身心两类:“身苦有身痛、头痛等四百零四种病苦。心苦有忧愁、嗔怖、嫉妒、怀疑等。综合这两种苦,即是内苦。”(卷十九)
医生若要解救病人的苦痛,一定要懂得人生的身、心两种苦恼。人生的苦恼超过生理的界限,混杂人类特有的忧虑和烦闷等精神状态。
龙树显然把人生的苦恼分成身、心两类。身苦当然指肉体的苦楚,而心苦却涵盖忧愁、悲伤、嗔恚和恐怖等。身、心两苦交相混合,才造成人间形形色色的悲剧。
《俱舍论.第十二》谈到苦谛时,指出有三种苦:“有三苦性质:第一种是苦苦,第二种是行苦,第三是坏苦。许多被烦恼污染的行为,都伴随这三项苦恼,才能形成苦谛。”
“苦苦”是指生理或肉体的苦痛,属于凡由肉体感受到感觉性的苦痛,例如身痛或头痛。凡由痛觉神经感受得到的苦楚,大致上可以叫作“客观的苦”。
但因情况不同,这种苦痛虽然会逐渐剧烈,但也会减轻,甚至轻微到毫无感觉的程度。
“坏苦”是指心理或精神的苦恼。倘若对于某些事情深怀希望或央求的时候,一旦不能如愿,就会感受百般苦恼了,这是来自烦恼的心苦也。
即使状况相同,这种苦也会由于个人的心态,与烦恼的起因不同,而导致各种变化,可以说是个人主观性的苦。所以,烦恼愈剧烈,受苦程度也愈大。
“行苦”是指行——这个现象世界,本身即是苦恼重重。
表面上看这个世界好似苦乐交集。事实上,一切现象都是流转、变化和无常的东西。所以,“对凡夫而言,一切现象都成了苦头。”
快乐很快消失,幸福只不过片刻的存在。一旦环境或状况起了变化,一切现象都呈现坏灭。它的极限,只有一死,万事皆休,如此而已。
众生受制于现世的快乐,或倾全力在现象世界里,在他们的眼里,死亡只会剥夺他们的一切快乐。人类不安或恐怖的根源,在于本身的无常,这是面对死亡时的真正苦恼,也就是佛法所说的行苦。
“四门出游”的含义
生、老、病、死等四苦,正是出现人生的三苦(苦苦、坏苦和行苦)。尤其,病人除了忍受病苦,也要忧虑衰老、畏惧死亡,有时还要担心生育子女的问题。
佛法本要解决人生的四苦,医生除了解除病苦的工要目的,也要排除一切四苦的情形。所以,医生需要了解生命的哲理,因为世人面对四苦和八苦时,也需要医生作伴。
龙树在《大智度论》也列举人生的苦恼:“十方世界的无量众生,饱受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淫、嗔、痴,和三种后世的苦恼——地狱、饿鬼 畜生……佛陀为了断绝三苦,得到三乘,才出世到人间。”(卷九)
说真的,今世的众生受尽老、病、死的苦恼,而且,由于这些苦而担心后世会跌入三恶道里。佛陀为了解除今世与未来世的苦恼,得到声闻、缘觉、菩萨等境界,才出现在这个人间世界。
老、病、死等三苦因何而来呢?归根究柢,全是因生而起。换句话说,生也苦恼,人类由于生,才会导致老、病、死的问题。
关于世尊的出家有一段插曲,那就是“四门出游”,这事发生在世尊放弃三项骄傲以后,这三项骄傲是指青春之傲、健康之傲和生存之傲。
根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五》的记述:
父王净饭王担忧太子(世尊)会出家,有一天,太子想出城到村里去游玩,就命令车夫备车。
父王听到消息,立刻命令车夫打扫马路,修饰巷道,清洁园林,别让太子看见脏物。
不料,太子走出东门的时候,路上看见一个白发老人。身体衰弱,肤色枯干,弯腰驼背,手执拐杖,喘不过气来。他瘦得皮包骨,筋肉消失,没有牙齿,满眼泪水,走路蹒跚,出现在他们面前。太子问车夫:“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
车夫答说:“这是个老人,凡人生下来,不论贵贱,都难免遇到这种苦事。”太子听了很忧虑,马上吩咐回宫,没有兴致出去玩了。根据经上记载,这个老人是净居天的化身。
不久,太子想从南门出去,净居天又化身一个病人出现。只见一个病人在路边,骨肉枯竭,形貌虚弱,上气不接下气,身体黏著粪便,在痛苦中挣扎。太子又问车夫:“难道我以后也像那个人一样吗?”车夫回答:“人生下来难吃这种苦恼。”
太子一听又下令回宫,不再去玩了。
之后,太子从西门出城时,净居天又化身一个死人,被放在柴薪上,散著香花。家属围著哭泣,要给他送葬。太子看了问道:“这是什么人?”
车夫回答死人,并说人生下来都难逃一死。太子一听立刻中途回宫,毫无出游的兴趣了。
后来从北门出城时、,遇到一人穿著坏色衣服,剃掉发须,手上托钵,形象威严,跛步走著来。太子问他是谁,车夫回家:“出家人。”太子下车向他行礼,然后问他:“出家有什么好处?”
“我看到世人老、病、死的无常现象,心想解脱。我所修习的是无漏(脱离烦恼)的圣道,心怀慈悲,护会众生。”太子听了,就决心要修习这种道了。
佛法和医学,片刻也不能忽视人生存在的四苦。
超越生死的哲理
《涅乐经.圣行品.第七》记载世尊向迦叶说法,内容如下:
一位容貌漂亮、打扮高贵的女人,走访一户人家。
主人问她是谁,女客答说:“我名叫“功德天”。”
“你要去哪里?有何贵干?”家主人问她。对方答说:“凡是我去的地方,都会带来金、银和琉璃等财宝。”
主人喜出望外地说:“我真有福德。请到我家里来吧。”接著,他马上焚香,散花来欢迎她。
不料,片刻之后,门外又来了一位女人。
主人出去一瞧,这位女客刚好跟刚才的女客相反,奇丑无比,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皮肤枯干,脸色苍白。问她姓名时,她答说:“我名叫“黑闇”。”问她的去处时,她说:“凡是我去的地方,都会让那里耗失家财。”
主人一听,忍不住拔刀大叫:“你快滚,否则要你的命。”不料,这个女客却不慌不忙地说:“你太傻了,一点儿头脑(智慧)也没有。”
主人问她:“为什么?”对方回答:“你家里那位女客是我姊姊。我和姊姊形影不离,所以,你若把我赶走,我姊姊也会追著出来,不会留在你家里。”
主人吃惊地转身进去,问功德天说:“外面有一个女人说是你的妹妹,可是真的吗?”
功德天答说:“她的确是我的妹妹。我们一起行动,从来没有分离过。我喜欢为善,她却爱作恶。我常常给人利益,妹妹常常让人耗损。不过,你若要爱我,也一定要同时爱我的妹妹才行。”
主人说:“既然这样,你们都走吧?”两个女人果然都离去。
在这段话里,那位姊姊是指生,妹妹表示死(老与病)。
因为生出现在死的前面,才以姊姊表示生,而死出现在生后面,才以妹妹代表死,然而,姊妹始终不会分离。因此,生也不离死,人一出生休想不会死。
最后,世尊下结语:“善男子,八相叫作苦,那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凡有八苦法,就叫作因,若无这八法,就叫作灭……迦叶呵,生的根本含有以上七种苦。……迦叶呵,世间的众生,只会颠倒迷妄,贪著生相,厌憎老死。迦叶呵,菩萨不会这样。他早就看透生里潜伏老、病、死等过患,才想要超脱生与死的极限。”
菩萨譬如医生,需要同时注视生与死,也要同时重视它们,更有一套永恒的哲理来突破这两道对立的关卡,睁眼看出生、死两种实相。
信仰老、病两苦的回转
关于生苦,《涅槃经.圣行品.第七》上有记载:“生即是出相,计有五种,一是初出,二是至终,三是增长,四是出胎,五是种类。”
意思是,生就等于出,而生有五种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结束为止,生长过程,从娘胎出来,和形成种类。
所谓“生出”,就是出生到这个轮回现象界的人间。包括从娘胎里出来,也指诞生以前怀孕的一刹(结生)。
寄寓娘胎的一瞬间,生就包括宿业的苦在内,也跟死绞缠在一起了。如从三苦的观点说,在基本上,所谓行苦的根本不安,含有苦苦与坏苦的遗传因素,从此开始人的一生。
至于“生相”,它一面跟老和病交战,一面在生长、出胎、形成种类,以至于死,都是人的一生。无论如何,生的基底下常常有行苦,凡夫却察觉不出来。
关于“老苦”,佛经上也记载很清楚(圣行品.第七):“老有两种,一种是念念老,二种是终身老。另外又有二种,一种是增长老,二种是灭坏老,这些叫作老。”意思是,生就等于出,而生有五种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结束为止,生长过念
“念念”是指每个时间都在老衰,终身如此,而老苦所以成问题,恐怕来自后者——终身老。
另有生…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B》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