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B▪P4

  ..續本文上一頁走,找尋池塘的水源,不久發現水往下流走,堰堤的上遊卻儲滿了水量。

  他們發現縱使要破壞堰堤,一群人也要費時叁個多用。

  眼見如此情狀,流水迅速回到城裏,同國王禀告一切,同時借了二十頭大象,又同酒家借用皮裏,跑到上遊去裝水,再運到池塘放進去。半晌,池塘裏也儲滿了水。

  接著,流水知道魚類餓了,趕緊率同兩個兒子到父親持水的家去,搬些食物散落在池塘裏。

  這樣一來,奄奄一息的魚群才複活起來。但是,流水的慈悲並不是到此爲止。他暗中下決心:“但願來世施予法食,無量無邊,解救它們。”

  流水後來進入池塘裏,誦讀大乘佛經給魚群聽。幸虧流水的功德,一群魚死後才能出生到叁十叁天。

  佛告訴善女天有關持水與流水父子的話。其實,善女天正是當初幸賴流水救助和念經,才能出生天上的魚群。

  至于那位長者的兒子流水,正是世尊自己,他的父親持水即是那位妙幢菩薩。

  根據經文上的記載,他的長子水滿正是銀幢菩薩,次子水藏是銀光菩薩的形象。

  持水與流水的故事,是世尊的前生經曆,以世尊爲“大醫王”,充份示現世尊的慈悲形象。

  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誰都知道人生的苦惱,分爲生理與心理兩種。

  《大智度論》將人類的生命苦痛,分成身心兩類:“身苦有身痛、頭痛等四百零四種病苦。心苦有憂愁、嗔怖、嫉妒、懷疑等。綜合這兩種苦,即是內苦。”(卷十九)

  醫生若要解救病人的苦痛,一定要懂得人生的身、心兩種苦惱。人生的苦惱超過生理的界限,混雜人類特有的憂慮和煩悶等精神狀態。

  龍樹顯然把人生的苦惱分成身、心兩類。身苦當然指肉體的苦楚,而心苦卻涵蓋憂愁、悲傷、嗔恚和恐怖等。身、心兩苦交相混合,才造成人間形形色色的悲劇。

  《俱舍論.第十二》談到苦谛時,指出有叁種苦:“有叁苦性質:第一種是苦苦,第二種是行苦,第叁是壞苦。許多被煩惱汙染的行爲,都伴隨這叁項苦惱,才能形成苦谛。”

  “苦苦”是指生理或肉體的苦痛,屬于凡由肉體感受到感覺性的苦痛,例如身痛或頭痛。凡由痛覺神經感受得到的苦楚,大致上可以叫作“客觀的苦”。

  但因情況不同,這種苦痛雖然會逐漸劇烈,但也會減輕,甚至輕微到毫無感覺的程度。

  “壞苦”是指心理或精神的苦惱。倘若對于某些事情深懷希望或央求的時候,一旦不能如願,就會感受百般苦惱了,這是來自煩惱的心苦也。

  即使狀況相同,這種苦也會由于個人的心態,與煩惱的起因不同,而導致各種變化,可以說是個人主觀性的苦。所以,煩惱愈劇烈,受苦程度也愈大。

  “行苦”是指行——這個現象世界,本身即是苦惱重重。

  表面上看這個世界好似苦樂交集。事實上,一切現象都是流轉、變化和無常的東西。所以,“對凡夫而言,一切現象都成了苦頭。”

  快樂很快消失,幸福只不過片刻的存在。一旦環境或狀況起了變化,一切現象都呈現壞滅。它的極限,只有一死,萬事皆休,如此而已。

  衆生受製于現世的快樂,或傾全力在現象世界裏,在他們的眼裏,死亡只會剝奪他們的一切快樂。人類不安或恐怖的根源,在于本身的無常,這是面對死亡時的真正苦惱,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行苦。

  “四門出遊”的含義

  生、老、病、死等四苦,正是出現人生的叁苦(苦苦、壞苦和行苦)。尤其,病人除了忍受病苦,也要憂慮衰老、畏懼死亡,有時還要擔心生育子女的問題。

  佛法本要解決人生的四苦,醫生除了解除病苦的工要目的,也要排除一切四苦的情形。所以,醫生需要了解生命的哲理,因爲世人面對四苦和八苦時,也需要醫生作伴。

  龍樹在《大智度論》也列舉人生的苦惱:“十方世界的無量衆生,飽受叁種身苦——老、病、死,叁種心苦——淫、嗔、癡,和叁種後世的苦惱——地獄、餓鬼 畜生……佛陀爲了斷絕叁苦,得到叁乘,才出世到人間。”(卷九)

  說真的,今世的衆生受盡老、病、死的苦惱,而且,由于這些苦而擔心後世會跌入叁惡道裏。佛陀爲了解除今世與未來世的苦惱,得到聲聞、緣覺、菩薩等境界,才出現在這個人間世界。

  老、病、死等叁苦因何而來呢?歸根究柢,全是因生而起。換句話說,生也苦惱,人類由于生,才會導致老、病、死的問題。

  關于世尊的出家有一段插曲,那就是“四門出遊”,這事發生在世尊放棄叁項驕傲以後,這叁項驕傲是指青春之傲、健康之傲和生存之傲。

  根據《方廣大莊嚴經.卷五》的記述:

  父王淨飯王擔憂太子(世尊)會出家,有一天,太子想出城到村裏去遊玩,就命令車夫備車。

  父王聽到消息,立刻命令車夫打掃馬路,修飾巷道,清潔園林,別讓太子看見髒物。

  不料,太子走出東門的時候,路上看見一個白發老人。身體衰弱,膚色枯幹,彎腰駝背,手執拐杖,喘不過氣來。他瘦得皮包骨,筋肉消失,沒有牙齒,滿眼淚水,走路蹒跚,出現在他們面前。太子問車夫:“他爲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車夫答說:“這是個老人,凡人生下來,不論貴賤,都難免遇到這種苦事。”太子聽了很憂慮,馬上吩咐回宮,沒有興致出去玩了。根據經上記載,這個老人是淨居天的化身。

  不久,太子想從南門出去,淨居天又化身一個病人出現。只見一個病人在路邊,骨肉枯竭,形貌虛弱,上氣不接下氣,身體黏著糞便,在痛苦中掙紮。太子又問車夫:“難道我以後也像那個人一樣嗎?”車夫回答:“人生下來難吃這種苦惱。”

  太子一聽又下令回宮,不再去玩了。

  之後,太子從西門出城時,淨居天又化身一個死人,被放在柴薪上,散著香花。家屬圍著哭泣,要給他送葬。太子看了問道:“這是什麼人?”

  車夫回答死人,並說人生下來都難逃一死。太子一聽立刻中途回宮,毫無出遊的興趣了。

  後來從北門出城時、,遇到一人穿著壞色衣服,剃掉發須,手上托缽,形象威嚴,跛步走著來。太子問他是誰,車夫回家:“出家人。”太子下車向他行禮,然後問他:“出家有什麼好處?”

  “我看到世人老、病、死的無常現象,心想解脫。我所修習的是無漏(脫離煩惱)的聖道,心懷慈悲,護會衆生。”太子聽了,就決心要修習這種道了。

  佛法和醫學,片刻也不能忽視人生存在的四苦。

  超越生死的哲理

  《涅樂經.聖行品.第七》記載世尊向迦葉說法,內容如下:

  一位容貌漂亮、打扮高貴的女人,走訪一戶人家。

  主人問她是誰,女客答說:“我名叫“功德天”。”

  “你要去哪裏?有何貴幹?”家主人問她。對方答說:“凡是我去的地方,都會帶來金、銀和琉璃等財寶。”

  主人喜出望外地說:“我真有福德。請到我家裏來吧。”接著,他馬上焚香,散花來歡迎她。

  不料,片刻之後,門外又來了一位女人。

  主人出去一瞧,這位女客剛好跟剛才的女客相反,奇醜無比,蓬頭垢面,衣衫褴褛,皮膚枯幹,臉色蒼白。問她姓名時,她答說:“我名叫“黑闇”。”問她的去處時,她說:“凡是我去的地方,都會讓那裏耗失家財。”

  主人一聽,忍不住拔刀大叫:“你快滾,否則要你的命。”不料,這個女客卻不慌不忙地說:“你太傻了,一點兒頭腦(智慧)也沒有。”

  主人問她:“爲什麼?”對方回答:“你家裏那位女客是我姊姊。我和姊姊形影不離,所以,你若把我趕走,我姊姊也會追著出來,不會留在你家裏。”

  主人吃驚地轉身進去,問功德天說:“外面有一個女人說是你的妹妹,可是真的嗎?”

  功德天答說:“她的確是我的妹妹。我們一起行動,從來沒有分離過。我喜歡爲善,她卻愛作惡。我常常給人利益,妹妹常常讓人耗損。不過,你若要愛我,也一定要同時愛我的妹妹才行。”

  主人說:“既然這樣,你們都走吧?”兩個女人果然都離去。

  在這段話裏,那位姊姊是指生,妹妹表示死(老與病)。

  因爲生出現在死的前面,才以姊姊表示生,而死出現在生後面,才以妹妹代表死,然而,姊妹始終不會分離。因此,生也不離死,人一出生休想不會死。

  最後,世尊下結語:“善男子,八相叫作苦,那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凡有八苦法,就叫作因,若無這八法,就叫作滅……迦葉呵,生的根本含有以上七種苦。……迦葉呵,世間的衆生,只會顛倒迷妄,貪著生相,厭憎老死。迦葉呵,菩薩不會這樣。他早就看透生裏潛伏老、病、死等過患,才想要超脫生與死的極限。”

  菩薩譬如醫生,需要同時注視生與死,也要同時重視它們,更有一套永恒的哲理來突破這兩道對立的關卡,睜眼看出生、死兩種實相。

  信仰老、病兩苦的回轉

  關于生苦,《涅槃經.聖行品.第七》上有記載:“生即是出相,計有五種,一是初出,二是至終,叁是增長,四是出胎,五是種類。”

  意思是,生就等于出,而生有五種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結束爲止,生長過程,從娘胎出來,和形成種類。

  所謂“生出”,就是出生到這個輪回現象界的人間。包括從娘胎裏出來,也指誕生以前懷孕的一刹(結生)。

  寄寓娘胎的一瞬間,生就包括宿業的苦在內,也跟死絞纏在一起了。如從叁苦的觀點說,在基本上,所謂行苦的根本不安,含有苦苦與壞苦的遺傳因素,從此開始人的一生。

  至于“生相”,它一面跟老和病交戰,一面在生長、出胎、形成種類,以至于死,都是人的一生。無論如何,生的基底下常常有行苦,凡夫卻察覺不出來。

  關于“老苦”,佛經上也記載很清楚(聖行品.第七):“老有兩種,一種是念念老,二種是終身老。另外又有二種,一種是增長老,二種是滅壞老,這些叫作老。”意思是,生就等于出,而生有五種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結束爲止,生長過念

  “念念”是指每個時間都在老衰,終身如此,而老苦所以成問題,恐怕來自後者——終身老。

  另有生…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B》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