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論西藏醫學與佛教的關系(劉爾年)

  試論西藏醫學與佛教的關系

  劉爾年

  

  藏醫學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爲藏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繁衍生息,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它的貢獻更加突出和重要,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重視,並開始了有計劃的研究。國外對藏醫的研究大致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藏醫學具體內容的研究,一方面是對藏醫經典著作的整理和編譯,當然也有人從事藏醫學史的研究工作。他們在深入研究藏醫學的同時,也出版發行了書籍和論文,如布昂著的《西藏醫療藝術》(1973年)和昆藏等著的《用原文說明的西藏醫學》(1973年)比較有影響。又如日本芳村修基的《龍谷大學西域中的西藏醫學殘葉》和水谷幸正的《居悉》中所述《藏醫學原理》以及西德芬克的《西藏醫學基礎》等論文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爲了使國內更多的醫務工作者或藏學研究者對藏醫學有所研究和學習,人民衛生出版社于1983 年出版了李永年先生翻譯的《四部醫典》,這是我國醫學史上又一重大成就。1986年8月在拉薩召開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振興藏醫大會,提高了藏醫學在人類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藏醫障作爲一種具有特異療效的民族醫學,兩千年來經久不衰,爲各族人民所接受,確實在醫療實踐上有獨特之處,難怪許多國內外患者不遠萬裏,求助于藏醫的診治,凡來藏工作或旅遊的人,一致認爲不參觀藏醫院,不買點藏成藥帶回去就是終身一大憾事。有許多人參觀藏醫院後,對藏醫的發展史、藏醫的醫術以及理論基礎等,無不歎爲觀止。就以胎兒的發育爲例,早在8世紀,藏醫就明確提出,胎兒的發育,是靠母體經過臍帶給胎兒供給營養,"如此成身再收發育講,胎兒發育其因臍帶上。子宮左右兩脈通臍帶,二脈依據”叁木休”供營養。"(《四部醫典》第十九頁)這種見解在我國古代中醫文獻中是沒有的,在國外,對人的胚胎學摸索了很長時間,立說甚多,就拿研究生殖發育的先驅者亞裏斯多德(Aristotle)來說,也只是提出了"有機體在開始形成時,是一團沒有分化的物質,經過不同發育步驟和階段以後,才長出新的部分(即漸成論Epigenesis發育模式),更加荒謬的是他還提出過"胎兒的教育由母體月經血供營養"的立說。直到16世紀,意大利醫學家哥倫布(Columbus)才提出了"胎兒由純淨而完美的血液通過濟靜脈營養"的觀點,這比藏醫學的正確觀點在時間上晚了八百余年。

  藏醫不但在人類胚胎學、人體形成等方面很早就有過驚人的描述,在醫療方面也有許多療效顯著的特點,如治療半身不遂的珍珠七十味丸、治療萎縮性胃炎的芒覺丸、治療高血壓的紅珊瑚丸等成藥,都是被醫療實踐證明了的良劑。更令人欽佩的是藏醫在治療麻風、癌症等方面都有療效特別顯著之病例,這些病例已被現代科學所驗證了的。藏醫學是如何發生、傳承和發展的呢?通過對許多有關史學的學習,我認爲藏醫學無論從它的發生、傳承和發展來看與西藏怫教關系都十分密切,可以說藏醫學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發生的,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承的,隨著佛教的昌盛而發展的。下面就這一問題提出個人的不成熟見解,僅供有關同志參考,不妥之處,尚請指正。 一、佛教經書與藏醫學

  在西藏佛教經書浩如煙海,許多有關藏醫學的書籍,往往被作爲一部佛教經書保存下來,就是那些專爲宣講佛教教義的經文中,也會夾帶有藏醫內容章節。《衛藏通志》卷十六就有"佛經之富,百倍于儒經,然除大藏經外,大抵皆後世僧人撰述"。又說:"今考布拉存儲四譯藏經180部"。(我從所列經文名稱初步統計,實有735部之多,約有2479卷)就經文名稱來看涉及醫學的有八部,如《佛說除一切疾病陽羅尼經》、《佛說療痔病經》、《佛說醫喻經》、《救療小兒疾病經》、《佛說咒時氣病經》等等。可惜這些經書尚無漢文譯本,不能了解其實際內容。我們從士觀·羅桑卻吉尼瑪撰寫的《主觀宗派源流》一書中也發現,許多藏傳佛教經書,實際上就是一部醫學書籍,他說:"掘藏紮巴·恩協巴修建了以巴塘爲首的一百零八處道場,取出了伏藏甚多,尤其是取出了醫明中的《四續論》等大量醫學典籍,利益衆生,功績很大"。(所謂伏藏,就是把佛教經書隱藏于山洞、梁柱、佛塔等處,又被後人重新挖掘出來稱作掘藏),他又說:"米拉日巴的第二大弟子布達拉吉幼年學醫,造詣很深。他的著述中開示正見有顯教規和密數現二種,皆技名爲《大手印》,《大手印》又名《唯一白法》,白法即爲梵語阿邊陀藥,是一種能治百病的萬靈應丹"。但是顯教和資教又是如何學習和運用《大手印》這一個萬靈應丹的呢?羅桑卻吉尼瑪還做了這樣的解釋,他說:"顯教的《大手印》是就心體之上,專一而往,修無分別,令成住分。密教的《大手印》是指風息人住,融于中脈後所生的大樂光明,這是最有名的《七部修法》和《叁種心要》中所诠釋的中心意義。《大手印》法最初應現見于本元心,在此上應引風息入住,融于中脈,再依仗此力,臍秘密處拙火熾燃.山此引起溶樂.生起四喜.收本元心轉成大樂不體性"從羅桑卻吉尼瑪對《大手印》經文的解釋來看,與其說足一部佛教經文,不如說是怫教從入靜修煉養身的一種氣功方法介紹。《氣功》雜志1985年第二期曾介紹靜功時說"對講無心,八風不動,心注一境,不做他緣",《大手印》中所謂的"臍秘密處拙火熾燃",引起"密樂"與氣功中的意守丹田何其相似。

  爲了使佛教與藏醫學發生密切關系,後人還對一些藏醫專著,冠以神佛的名稱,如《水晶寶鑒》的作者是釋論牟尼,《醫所甘露缽》的作者是文殊菩薩,《寶貴療法》的作者是觀音菩薩等不一而足,後人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通過醫療達到宣傳宗教的目的,曆史資料已證明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有其人而無其神,釋迦爲種族姓,牟尼爲"寂默"的意思,釋迎牟尼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實際上他本姓喬達莫,名叫悉達多,他生在古印度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國境內),父名淨飯,爲該國國王,母爲摩耶夫人,釋迦牟尼即爲該國王子,他娶妻名耶輸陀羅,後又納妃名具夷,妻生子名羅瞻羅,他于29歲離王宮出家。關于釋迦牟尼的出生年代,各資料不相一致,現在叁種說法,一是他生于公元前557年,圓寂于公元前477年,相當于我國內地周靈王十五年生,周敬王四十叁年圓寂,即先孔子五年生,後孔子兩年死。一是生于公元前1027年,圓寂于公元前948年,相當于我國內地周明王二十六年生,周穆王五十四年死。第叁種說是他生于公元前565年,圓寂于公元前485年,相當于我國內地周靈王七年生,周敬王叁十二年死。所以從曆史資料證明釋迦牟尼確有其人,但他是否通曉醫道,就不得而知,他的著作《水晶寶鑒》只是傳說而已,至于文殊和觀音即無曆史資料考查,也就更無法證明有醫學著作了。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經文中蘊藏著許多藏醫書籍或文獻,許多藏醫學書籍是以佛教經文形式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如四川省阿巴藏族自治州德格印經院,是聞名中外的藏文文獻寶庫,又以大量印刷佛教經文馳名中外,該院現有藏文印版21,700塊,可印刷4500種藏文經典,除有關佛教經文外,還有大量天文、曆史文學和醫藥等經文,其中有關藏醫學的經文十余部,計有《極密文書》、《醫學四論》、《藍寶石》、《宇妥·元丹貢布十八支分》、《百萬舍利》、《醫學彙集》、《資金藥物補充》、《火麻仁》、《玻璃珠串》、《宇妥精義》、《宇妥傳》、《除鏽》等,這些藏醫學木刻版印刷文獻,對發展和學習藏醫起了一定作用。除此而外,甘肅、青海和西藏等地的藏傳佛教寺院裏,凡具有印刷佛教經文條件的都在印刷佛教經文的同時,也印刷了藏醫文獻,擴大了學習藏學的地域範圍。藏醫學也曾有過自己的專業印刷所,這就是布達拉宮下面的甘丹平措印刷場,這是專門印刷藏醫文獻的機構,主要印刷《四部經典》、《藍硫璃》、《秘訣遺部》等重要著作,更加珍貴的是藏醫彩繪八十幅卷軸挂畫,也是從這個地方繪製的。這裏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能把藏文印刷的木刻版本,籠統認爲是佛教經文,是唯心主義的宣傳品,許多西藏的天文、曆史、醫學、文藝都是以木刻版經文形式保存和流傳下來的。 二、佛教的傳播與藏醫學

  藏醫學在西藏曆史長河中能傳承下來,經久不衰,與怫教的傳播關系十分密切。佛教還沒有傳入西藏以前,西藏就有本教(又名黑教)的存在和流傳,並在當時的統治階層中擁有一定勢力。本教也不是單純以宗教活動爲業,本教也兼行醫。《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一書曾提出"本教類似內地巫觋,以占十體咎,祈福釀災,治病送死,驅鬼降神等事爲主要活動"。《青海民院學報》1979年第叁四期合訂本也提出"在西藏早期曆史上,醫跟巫是一身二任的,本教的巫師也兼之行醫"。卡爾梅先生寫的《本教史》一書詳盡敘述西藏本教的教主系譜、興起、傳承、教義時,引用本教創始人辛繞的話說"我們的教主還傳授了四部醫藥經典,那是”因派之本”,這四部醫藥經典從漢文譯成了藏文……",到底是哪四部醫藥經典,材料中並沒有寫明,由此可見,藏醫學在佛教還沒有傳人西藏就存在了。公元6世紀初葉,印度佛教傳入了西藏,特別是松贊幹布的兩位虔誠的佛教徒妃子(即印度的尺等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對傳播和弘揚佛教起了一定作用。隨著佛教的傳播和昌盛,藏傳醫學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擴大、昌盛和發展起來了,這是因爲佛教昌盛的主要標志是寺院的修建和僧尼的增加,據《薩迦世系》記載,據清乾隆年間統計,全西藏有僧尼316,200余人,分別由達賴和班…

《試論西藏醫學與佛教的關系(劉爾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