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陳明)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

  作者:陳明

     

  [成都]宗教學研究,2000年1月

  36-43頁

  --------------------------------------------------------------------------------

  【作者簡介】陳明,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曆史系暨中古史中心工作。

  【內容提要】佛教醫學的研究方興未艾,本文首先對其定義進行了探討,界定了佛教醫學與印度佛教醫學各自範圍。從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醫學的主要內容,並歸納出它的四個特點。又大體略述了佛教律藏藥事的構成內容,最後概括了律藏醫藥的五大特點以及律藏藥事戒律的四個特征。

  【關 鍵 詞】印度/佛教/醫學

  一、佛教醫學定義的討論

  宗教常常自稱有"治病救人"的意義,宗教又往往對醫學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佛教亦不例外,佛陀常被喻爲"大醫王",其教義喻爲能解衆生之毒的"阿揭陀藥"(agada)。佛教的教義與印度醫學術語也多有相應之處,印度醫學也多染上了許多宗教哲學色彩,但是在研究中不能將佛教教義和醫學理論去硬性比附。

  有人認爲,佛陀最早提出的"四聖谛"理論就建立一個醫學範式的基礎上,即苦、集、滅、道,對應于醫學上的病症、病因、健康和治療方法。雖然在《阇羅迦本集》中也有一種四分法,但是,它並不能反映系統化的醫學知識的顯性模式,而且它的公式也不同于四聖谛,"能治療國王的最好的醫生,他應具有四種知識:知道病因、病的特征、療法以及病的不再重發。"這種在醫學傳統上不重要的四分法以及它與四聖谛概念上的變異,致使在佛陀早期的教義中任何醫學的類推都是站不住腳的(注:Kenneth G * Zysk,Asceticism ang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Delhi,1998,P·38·)。

  關于印度醫學與佛教的關系,申俊龍在一篇文章中說:"佛學又叫慧學,它與其他宗教不同。……它的教義試圖統攝包容一切,稱爲”五明”之學。一爲聲明,研究聲韻學和語文學;二爲工巧明,研究工藝、技術、曆算之學;叁爲醫方明,研究醫藥學;四爲因明,研究邏輯學、認識論;五爲內學,研究佛學。因此,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學體系之內"(注:申俊龍,《佛教與中國傳統醫學》,該文收入王堯主編的《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PP·922-956。這段話中的"內學",依上下文宜爲"內明"。"內明"是關于宗教哲學的所有知識,既包括佛教,也包括佛教徒所謂的"九十六種外道",而"內學"(或"內教")僅指佛教,不含"外道",因此,這兩個概念不宜等同。此外,此句中的"認識論",宜去掉。因爲因明即論理學(形式邏輯),與認識論是兩回事。)。這段話的結論值得商榷。因爲五明之學在印度本乃俗家及別的哲學流派的學習內容,《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指出印度的普通教育情況時說:

  而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诂訓字,诠目流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叁醫方明,禁咒閑邪,藥石針艾;四謂因明,考定正邪,研覆真僞;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注:季羨林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P·185·)。

  前四明在各教派之間基本相同,內明涉及各派的複雜教義,彼此分歧極大。佛教徒爲了傳教,才學習這些知識。換句話說,在印度許多教派均學習五明大論,五明之學並不是佛教的獨家創建。從吠陀和《生命吠陀》(Ayurveda)算起,印度醫藥學的曆史遠遠早于佛教,後起的佛教只不過吸收了印度醫藥學的部分內容而已,根本就沒有完全涵蓋印度醫藥學,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教體系之內。其次,關于醫學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我們可以舉一個材料,唐代義淨在印度求法時,"于此醫明,已用功學,由非正業,遂乃棄之"(注: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中華書局,1995,P·152·)。可見醫方明不是印度佛教僧尼的正業。佛教的一般觀念是:"道法爲重,醫術爲次"。如果"但學醫術,無求道意"的話,就是犯戒的行爲。《五分律》卷14有規定:"若比丘尼誦治病經方,波逸提;若比丘尼爲人治病以爲生業,波逸提。"(注:T22/95a*)《摩诃僧祗律》卷38也規定:"比丘尼不得授俗人外道醫方。"(注:T22/53Ib*)但是佛教的這些規定並不是排斥醫學,而是爲了保證佛教徒潛心于修行,不以醫術去染世俗、貪名利(注:《法苑珠林》卷30:"故律雲,非製而製,是製便斷,如是漸漸令法速滅。數見朝貴門首,多有療病僧尼,或有行醫針灸求貪名利,……致使穢響盈路,汙染俗情。"(T53/506)這是對當時漢地佛教界內以醫術結交權貴的不良現象的尖銳批評。)。佛教提倡以慈悲爲懷,律藏中也有多處表明佛陀對醫學的親善態度,佛陀與醫王耆婆(Jivaka)的關系也很不錯。但總的看來,佛教中習醫的僧徒極爲少見,爲僧團治病的也多是俗家醫生,醫王耆婆也是先習醫後才接受佛教思想的。不過,作爲"借醫弘道"的手段,醫學對佛教在華的早期傳播事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近年來,對佛教醫學的研究逐漸成爲了一個熱門的課題。有人聲稱"佛教醫學是東方醫學文明的重要寶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思想內涵、理論構架和臨床實踐的宗教醫學體系"(注:李良松,《佛教醫籍總目》提要"緒論",鹭江出版社,1997年,7月。)。但什麼是佛教醫學?這是我們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佛教醫學研究的倡導者李良松先生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認爲,"什麼是佛教醫學?佛教醫學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爲基礎、以佛教理論爲指導的醫藥學體系。什麼是中國佛教醫學?中國佛教醫學是佛教醫學與中國醫學相互融合的醫藥學。即以佛教理論和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爲基礎,以寺院傳承的方藥和診療經驗爲代表,並吸收古印度和西域醫藥技術的醫學體系"(注:李良松,"佛教醫藥縱橫談",《亞洲醫藥》,1997年,9月-10月。P97。)。

  在1997年底北大舉行的"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李良松的提法是:"佛教醫學是以古印度”醫方明”爲基礎,以佛教理論爲指導,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傳統醫藥學體系,由于佛教醫學的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是在中國形成的,因此我們所說的佛教醫學,實際上就是指中國佛教醫學。"(注:李良松、孫婷,《佛教醫藥學術體系概論》,"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研討會論文,1997年,12月。)但他在另一本書的"緒論"中說"佛教醫學的理論誕生于古印度,而佛教醫學的臨床根植于中國"(注:李良松,《佛教醫籍總目》提要"緒論",鹭江出版社,1997年,7月。),這與"佛教醫學的理論框架和臨床診療體系是在中國形成的"無疑自相矛盾。我們認爲,佛教醫學的基礎理論是印度的,但也吸收了中醫的某些理論內涵。

  在上述的幾篇文章中,李良松將中國佛教醫學分成叁大領域,即經藏醫學、寺院醫學和居士醫學。經藏醫學指佛經中的醫藥學,從文獻學角度來看,它包含大藏經中的論醫佛經和涉醫佛經。就經藏醫學而論,這種分類法有叁處問題,其一:印度佛教醫學無疑就等同于經藏醫學中的漢譯論醫佛經和涉醫佛經部分。這樣就遺漏了那些沒有漢譯的而含有醫學內容的梵文、巴利文佛經,比如新疆庫車出土的《鮑威爾寫本》的第六部分就是一部用咒語治療蛇傷的佛經(注:F,Rudoif Hoemle,the Bower Manuscripf,Reprinted Newprinted New Dehle,1987年,PP,222-230。又見,季羨林《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文物,1997年,2月,P,39。)。其二:遺漏了那些沒有入藏的含有醫學內容的漢文佛典(漢譯佛典、疑僞經、漢僧的撰述)。比如從方廣锠編的《藏外佛教文獻》(注:方廣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一一六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977年。)中能找出一些醫學內容。其叁:忽視了大量的藏文大藏經中的佛教醫學材料(注:如果大藏經中的醫學材料都歸入佛教醫學的範疇的話,那麼藏文大藏經"丹珠爾"內的《八支心要集》、《八支心要玻璃方藥論》、《藥理精華》等沒有什麼佛教色彩的印度俗世醫典又算不算佛教醫學的一部分呢?)。當然,一切概括方法都有"以偏概全"的傾向,也就無須過于求全責備了。

  爲了研究的方便,我們不妨將佛教分爲印度佛教醫學和中國佛教醫學兩部分。我們僅僅研究純印度式的前一個部分,對後者則存而不論。前者包括與醫學關聯的漢譯佛經(藏內和藏外)、梵文巴利文佛經、受印度影響的西域胡語佛經等。

  因此,我們對佛教醫學的初步定義爲:佛教醫學是印度古代生命吠陀體系的基礎上,以佛教教義爲指導思想,並吸收了中國傳統醫學(包括藏醫藥學)的理論和臨床特點,所形成的一種非獨立的醫藥學體系。它分爲印度佛教醫學和中國佛教醫學(含藏傳佛教醫學)兩部分。

  印度佛教醫學的內容概述

  印度佛教醫學的主體是大藏經中漢譯的論醫佛經和涉醫佛經(注:印度佛教醫學的這些經典應該不包括中國僧人的疏論、僧傳等撰述在內。但那些直接印度佛教醫學的材料(比如《南海寄歸內法傳》),可以包含在內。),據有人初步統計共達四百多部(注:李良松在《佛教醫籍總目提要》中統計論醫佛經85部、涉醫佛經37…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陳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