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陳明)▪P2

  ..續本文上一頁0部。申俊前揭文,則雲"四百部"。)。其實所謂的論醫佛經並不是專門的醫典,只不過有醫藥相關的內容稍稍多一些,嚴格地說在大藏經中沒有一部純粹的醫典。涉醫佛經中的許多是"以醫爲喻"類型的經典,其醫理在闡述佛法義理時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還有一些只列舉病名而沒有藥名的佛經。印度佛教醫學的這些經典主要有:"《佛說佛醫經》、《佛說療痔病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佛說溫室洗浴衆僧經》、《延壽命經》、《救疾經》、《禅秘要法經》、《佛說萘女耆婆經》、《佛說胎胞經》、《除一切疾病陀羅經》、《佛說除恐災患經》、《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佛說醫喻經》等。在律藏的"醫藥事"部分,也有很寶貴的佛教醫藥資料。

  從其十分豐富的內容來看,印度佛教醫學主要的組成部分有: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

  A:基礎理論。印度佛教醫學的理論由兩方面組成:生命吠陀的部分理論和佛教的部分教義。前者主要表現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客觀認識;後者則以早期佛教的"四聖谛"、"五蘊"、"十二因緣"、特別是"四大"等基本教義爲主。在論述人體疾病的原因時,其佛教的義理特色就表現得很明顯,認爲衆病有叁因:外因、內因和業因。

  B:臨床實踐。印度佛教醫學臨床治療總的原則是:對機設藥,除病爲先。對那些患病僧人,佛陀格外寬待,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只要是醫生許可或病情需要,佛陀沒有反對意見,允許病比丘尼的"特殊化"。比如,不飲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之一,但"酒雖是戒禁,有患通開。"《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雲:"若以酒煮時藥、非時藥、七日藥得服不?若無酒性得服。"(注:T23/587C。)P·2064《四分戒本疏》亦曰:"律雲:不犯者,若有病余藥持不善,以酒爲藥,若以酒塗瘡,一切不犯。"(注:No2787,T85/613C。)印度佛教醫學的臨床治療,是指使用具體的藥物和手術器械進行的治療方法。若對應于生命吠陀體系的"八分醫方",它包括針刺首疾、身患、諸瘡、阿揭陀藥、長年方、童子病、足身法,而鬼瘴除外。佛經中最著名的治療個案就是醫王耆婆孤醫療事迹(注:Kenneth G.Zysk,Asceticism and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Medicine in the Buddhist Monastery,Delhi,1998,PP120-127.)。具體的治療略舉如次:

  《大般泥洹經》:"有熱病者、酥能治之;有風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注:T12/593a。)酥、油、蜜是佛經最常用的藥物,均屬于七日藥。

  伽梵達摩所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若有人等患眼精壞有清盲暗者,若白暈赤瞙無光明者,取诃梨勒果、阿摩勒果、鞞醯勒果,叁各一顆,搗破油下篩當研。時唯須淨護,……即得精還明淨光盛。"(注:T12/593a.)這是治眼的方子。此經中還有40多條與咒術相關的驗方,有內服、外敷等多種療法。在佛經中治療眼科的方法很多,這跟印度眼科醫術比較發達有關。唐代寶思惟譯的《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闡述了眼藥的組成、製作和施藥方法:爾時觀世音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複說眼藥之法成就最上。若有用者即得成就決定無疑。摩那叱羅、雄黃、迦俱婆婆樹子汁、紅蓮花、青蓮花、海沫[,一名海浮石]、牛黃、郁金根[,一名黃姜]、小柏根、胡椒、畢拔、幹姜,以前件藥,並搗研爲極細末,以龍腦香、麝香和之,誦心咒一千八遍,以手取藥觸觀世音菩薩足,即塗眼中已所有眼藥,乃至有目青盲、胎努肉,悉得除差……"(注:T20/20Ib)。《大般涅槃經》還有"金針撥白內障"的記載,此項手術對中醫深有影響(注:季羨林,《印度眼科傳入中國考》,《國學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龍樹五明論》卷上:"凡人得之化作大仙藥者,五月五日取牛黃大如雀子、幹(囉)姜四兩、麻八兩、黃芩一兩、大黃五兩、甘草二兩,于七月七日,令童子搗之,以蜜和作丸用之。……"(注:T21/957b。)這個藥方名爲"大仙藥",由多味藥物組成,並且能治多種疾病。其形式與印度藥典中的藥方非常相似。

  《陀羅尼集經》卷八:"若婦人患月水恒出,及男女鼻孔出者,取囉 [上音]娑善那人、苋菜根,各取二兩,粳米泔汁及蜜,共和爲丸訖,誦前心呪二十一遍,分爲小丸,大如梧子。如法服之,其病即差,此名阿伽陀藥。"(注:T18/854b.)這是一個婦科良方,藥物和咒語合用。佛藏中還有一種《迦葉仙人說女人經》。

  《囉縛拿說救療小兒疾病經》,該經注重運用安息香、白芥子等治療兒科疾病(注:T21/492a-494b.)。

  外科手術主要體現在耆婆的醫事中:

  在《四分律》卷叁十九、卷四十中,記載了耆婆的六個主要治病故事。(1)爲一長者之婦治愈頭痛。(2)爲瓶沙王治療痔瘡(大便道中出血)。(3)爲一長者治療頭痛。(4)爲一長者治療腸結腹內。(5)爲波羅殊提治療頭痛。(6)爲世尊治療水病。

  在《佛說柰女耆婆經》中,耆婆的行醫經曆:(1)救活迦羅越家頭痛而死的十五歲女兒。(2)救活一個躄地而死的男孩。(3)巧計治愈一位國王的積年陳疾。

  在《佛說柰女祗域因緣經》中,耆婆的行醫經曆:(1)爲一長者之婦治愈頭痛。(2)爲一長者之子治療腸結腹內。(3)救活迦羅越家頭痛而死的十五歲女兒。(4)救活一個落地而死的男孩。(5)巧計治愈一位國王的多年陳疾。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1)耆婆用計爲猛光王治病(注:見拙文《印度醫王故事考》,《南亞研究》,1999年第2期(擬刊)。)。

  C:醫用咒語。佛教認爲魔病、業病和鬼病這叁種病需要靠咒禁來治療。佛經中的咒語按內容分爲:驅魔咒語(注:比如《大佛頂廣衆陀羅尼經》卷第五"又法,取白芥子、安悉香、阿魏藥、烏麻油相和,取皂英木爲火,一咒一擲火中,如是滿八百遍,一切凶猛事,須作此法。"(T19/179a)。)、驅蛇咒語、醫用咒語等。大量的陀羅尼經,特別是密教經典,與治病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醫用咒語按使用的方式又可分爲兩種:單用的咒語、與藥合用的咒語,就象在中國上古時期的情形一樣(29),醫巫不分和藥咒合用在印度也很常見,而且這種用法在印度民間醫術中一直流傳至今。

  單用的咒語類佛經有:《佛說咒小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佛說呪時氣病經》、《佛說呪齒經》、《佛說呪目經》、《觀世音菩薩秘藏和意陀羅神呪經》、《能淨一切眼疾陀羅尼經》、《雜寶藏經》("差摩子患目皈依叁寶得眼淨緣")、《佛說療痔病經》、《藥師琉璃七佛本願功德經》等。

  與藥物合用的咒語類佛經主要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若有人等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腳不便者,取胡麻油內木香煎。呪叁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取純牛酥,呪叁七遍,摩身上差好。若有婦人患産難者,取胡麻油,呪叁七遍,摩産婦臍中及玉門中,若令口吞易生。"(注:T20/104a.)該經中的40多條驗方絕大部分都和咒語聯系在一起。

  《囉縛拿說救療小兒疾病經》:"複用安悉香、蒜、蛇皮、白芥子、貓兒糞、酥,同和爲香,燒熏小兒。"(注:T21/492a.)該經中和咒語同用的類似藥方還有6個。

  《龍樹五明論》卷下:"服香方法:……白真旃香一斤、沈水香一斤、熏六香一斤、雞舌香一斤、霍香一斤、零淩香一斤、甘松香一斤、穹窮香一斤、香附子一斤、百花香一斤[,隨時采陰幹],诃(何)梨勒一斤。論曰:于一淨室,于淨臼中,各別搗下篩和以蜜。器中勿令見風日。……呪香七返,經井華水服方寸匕(七)日叁服……。"(注:T21/968b.)

  香藥用于咒術中,另見于《蘇悉地羯羅經》"塗香藥品第八";《瑜伽師地論》"如意地"中亦有四大香(沈香、窣堵魯迦香、龍腦香、麝香)及香藥的種類與使用:《大佛頂廣衆陀羅尼經》等。

  D:養生保健。養生分安般守意、禅定養生等:保健則有食療法、洗浴法、嚼齒木法等。

  安般守意(anapana-smrti)與印度的瑜伽術關系很大,主要是有關出息(apana)、入息(ana)的方法修煉,類似于中國道教的氣功。安般守意的修持形式有叁種:漸、頓和綜合。其代表性佛經有《安般守意經》、《修行道地經》、《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等。

  禅定養生就是通過修習禅定(dhyana),擯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四谛,經過調身、調息、調心,使身心安靜統一,達到精神上既不昏沈瞌睡,又不紛馳煩惱的安和狀態。定既是佛教叁學(戒定慧)之一,也是一種身心醫學的方法。其代表性佛經有《禅秘要法經》、《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五門禅經要用法》、《治禅病秘要法》、《六度集經》等。

  食療法即飲食保健,其方法可歸納爲提倡素食養生、強調飲食節律和注重飲食禁忌。律藏內的四種藥物分類,就涵蓋了"一切可食之物",可以說食與藥難分彼此。《佛說佛醫經》強調時令節氣與飲食的關系。《佛說胎胞經》論述孕育期內所應注意的飲食調養。《蘇悉地羯羅經》中的"獻食品"記敘了食療與食養的內容。《瑜伽師地論》中的"出離論"載錄了飲食不節所導致的多種疾病,並強調了飲食調護的重要意義。

  有關洗浴的主要一部佛經是《溫室洗浴衆僧經》,浴僧當用七物洗澡,"燃火、淨水、澡豆、酥膏、淳灰、楊枝、內衣";洗浴能除七病,四大安穩、除風病、除濕痹、除寒水、除熱氣、除垢穢、身體輕便,…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陳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