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醫學——釋尊與名醫耆婆
劉欣如
耆婆的出身--投師學醫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醫學簡直談不下去。長期以來,耆婆的大名一直響遍東方社會,被人稱贊爲醫聖,比起西洋的名醫-希波庫拉德斯,實在毫不遜色。
日本的日蓮大聖人也在《禦書》裏,處處提到耆婆這位佛教史上的名醫。
然而,耆婆也以醫生身分,常常贊歎釋尊這位人類的導師。在耆婆眼裏,釋尊實在是各方面的導師。耆婆所以能夠稱爲名醫,無疑也是一輩子得力于釋尊,因爲他的內心十分恭敬佛教的真理。
有一次,阿阇世王因爲業障而患了一場大病,結果也幸虧釋尊救了他。
佛教醫學可以說因爲得到當代第一名醫-耆婆的協助,才能形成釋尊的醫學。所以,釋尊也是佛教醫學的始祖。佛經上始終稱釋尊爲“大醫王”。
佛經裏,到處出現釋尊與耆婆的治療事迹。佛經堪稱醫學的智慧寶庫,它的光芒一直隨著現代的西醫在打轉,亮光也越來越強勁有力。
關于這位東方醫聖-耆婆的出身和經曆,一直沒有完整和肯定的資料。他的事迹在許多佛經裏都被寫得很詳盡,倒是不多見的傳記,我們知道的只是片段罷了。
佛經的記載有若幹差異,現在,不妨以《四分律》爲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長過程。
事實上,耆婆是一個妓女的次子。王舍城有一個妓女名叫婆羅跋提,一直被世人看做耆婆的親生母親。
至于耆婆的父親,倒有許多不同說法。依爺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
的父親是瓶沙王(頻婆舍羅王),而《四分律》記載他的父親卻是這位國王的兒子無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話寫得很清楚:
“當時,王舍城有一個女孩叫做婆羅跋提,端莊無比。
當時,瓶沙王的兒子無畏跟這個妓女同居,妓女因而懷孕了。
後來足月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莊。”
總之,婆羅跋提跟瓶沙王的兒子-無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這個男孩。
依照那時印度的風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嬰都會被摔棄。當這個男嬰呱呱墜地時,就被人用一條白衣包著丟在路邊了。次晨,王子無畏正在趕路,途中發現一堆白衣物,停車後,命車夫前去調查,原來是被人丟棄的男嬰。王子問,是生是死?車夫說還活著。王子無畏就帶這個孩子回宮,叫奶媽好好扶育他。
這個棄嬰就是耆婆了。後來,耆婆平安地成熟長大。有一天,無畏問他將來要做那個行業?
無畏與耆婆說話形同父子。父親問他:“如果身無特殊才藝,到那裏都不可能成就事業,你總要有一技之長。”
孩子覺得父親的話頗有道理,自己總要有一技隨身才對,只是不知該學那些技能才好呢?他百般思慮的結果,才決心要去學習醫術。可見他學醫的動機很平凡,不過,他後來卻成爲名醫,千古流芳。
也許當時一般人都習慣做醫生,耆婆也不例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跟其他年輕人完全一樣,平平庸庸。
且說年輕的耆婆爲了學醫到處找尋名師,當時,得叉屍羅國是印度文化最發達的地方,耆婆也動身去那裏。據稱,得叉屍羅國是醫學中心,醫學教育很發達,而且,釋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該地被尊稱爲大醫生。
耆婆到了得叉屍羅國,探悉有一位醫師名叫賓迦羅,醫術首屈一指。他來到對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爲師,學習醫術,請你教我好嗎?”賓迦羅一口承諾。之後,耆婆在他那裏學醫七年,最後才通過老師的面試,那是一種畢業考試。
當時的情景,佛經上也有記載。
他來到老師的住所坦述:“我想向你學醫術,請你指點。”
當時,老師遞給他一個籠子和掘草工具,說道:“你要在得叉屍羅國向一由旬(一由旬約等于一天的行程)的地方找尋各種草,還要把非藥草拿回來。”
那時候,耆婆童子好像奉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屍羅國向一由旬處,找尋非藥草。但是,周圍一帶始終沒有非藥草,因爲他所看見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別,了解它的用處、特質,全部都能當做藥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師的住處,很爲難地向老師說:
“我現在才知道,要在得叉屍羅國找尋非藥草根本不可能,因爲我看見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夠分別它的性質,那麼,全部都有它的用處。”
這項考試實在有趣。佛教醫學裏,食物與藥物之間,並沒有嚴格區別。一切食物全靠用法來決定,有些屬于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質,照樣能當做妙藥用。相反地,如果誤用草木的性質,它就變成了毒藥。所有的醫師都得懂它的用法與份量。耆婆的醫術遭到老師這樣嚴格的質問,才算通過資格考試。由此可見,佛教醫學的藥物,全是生藥,也是自然的草木。老實說,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當重視,都有利用價值。
賓迦羅老師之所以吩咐耆婆,把全國生長茂盛的草木,逐一調查它們的特性、功能,並從中挑選不能當藥物用的花草樹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與使用法,就算通不過這項醫生的資格考試了。
結果,耆婆很成功地過關了,因爲“找不到非藥的草木”一語,足以表現他的卓越能力。的確,他成了一位醫術非常優秀的醫生。
老師目睹這位弟子的成就,一天,把耆婆叫來:“你已經學成,可以離開。目前,你算是閻浮提(須彌山四大洲之南洲)最有成就的醫生。我死後,就由你來接棒了。”耆婆聽了,暗自尋思:“從現在開始,我要去行醫救人。這個國家太小,沒有什麼好作爲,不如回國去行醫罷了。”
耆婆向師父保證,自己將會成爲舉世聞名的醫生。不久,他回到婆伽陀城來了。這是佛教名醫-耆婆的誕生經過。不過,他若要具備醫學、醫術和醫道等叁方面的更大成就,成爲當時醫聖,非得等到後來結識釋尊不可。
學成回國--初露鋒芒
且說耆婆在賓迦羅身邊學醫七年,接受嚴格的畢業考試,終于順利過關了,老師稱贊他以後會成爲世上首屈一指的醫生;之後,他就離開得叉屍羅國了。據說,分手時,老師向耆婆說:“你有生活費嗎?”接著遞給他一些路費,才送他離去。
根據《國譯大品》的記載,那筆路費在回到王舍城的路上,也就是在沙計多這個小鎮上,花光了。于是,耆婆只好下決心:“以後的路程困難重重,既無水份,又無糧草,非找些路費不可了。”
結果,耆婆就在這兒大顯身手,開始行醫了。
根據《四分律》的記述,有一位長者的妻子頭痛了十二年,始終醫不好,十分煩惱,雖然看過許多位醫生,也都沒有效果。
耆婆聽到這項消息,立刻自告奮勇。他找到長者的住址,向守門的人打聽。
請看他怎樣向守衛說話:“煩你轉告你家主人,門外有一位醫生。”守衛不敢怠慢。進去禀告:“門外有一位醫生。”長者的妻子問道:“醫生的形貌怎樣呢?”守衛答道:“只是一個年輕醫生。”不料,她很失望地暗忖:“連經驗老到的醫生們都醫不好,何況年輕醫生呢?”她轉向守衛表示:“我現在不醫了。”守衛出來向耆婆說道:“我進去問過女主人。”她只說:“現在不要醫生。”
總之,長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輕,缺少臨床經驗,怎能醫好自己的病呢?才拒絕他來診治。事實上,也不能怪她,因爲她被一群經驗豐富的醫生看過,都無效,怎敢放心年輕的醫生呢?
縱使困難重重,耆婆也不氣餒,因爲他對自己的醫術有信心。只聽他對守衛堅決表示:“如果我能醫好她的病,固然要索取費用;如果醫不好,就不取分文。”
長者的妻子聽了,心裏暗想:“既然這樣,我也不會損失。”耆婆才能進來看病。
接著,問診開始了。
耆婆問她:“到底那裏不舒服?”她答說:“痛的地方在這兒。”他又問:“毛病從那兒開始的?”她答說:“毛病從這兒引起的。”他又說:“病痛多久啦?”她答說:“病痛一段時候了。”他問明白後,立即表示:“我會替你醫治。”
可見,問診相當仔細。
當然,頭痛的原因很多,有時高血壓或腎髒病也會引起頭痛,有時也受到精神影響。另外,如頭蓋內壓的變化等頭痛,常常會引發嚴重的疾病-腦腫瘍、腦膜炎、網狀膜下出血等。
耆婆好像抓住了女患者頭痛的原因,才敢很爽快地吐露:“我會醫好你的毛病。”
“他取出妙藥來,用酥(煉乳)煮溫,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讓酥與唾液均從女患者的口中流出來。只見病人用器物裝起來,收下酥,另外丟掉唾液。
他這樣醫治,不久,才把疾病醫愈。”
由此判斷,長者妻子頭痛的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膿症吧!
耆婆用好藥跟酥一塊兒煮溫,再把藥汁從病人的鼻孔灌入,這種方法等于灌鼻法。結果,總算治愈患者長年難治的頭痛了。
說真的,由鼻孔灌入藥汁,現代醫學也應用這種方法,可見耆婆的醫術非比尋常。
然而,女患者又用棉花將治療後的煉乳吸收起來。耆婆正在懷疑時,她說這些以後可用做燈明。治療慢性的蓄濃症,無疑是耆婆當醫生後初露身手,堪稱現代的耳鼻醫科。不消說,長者的妻子也以厚禮相贈了。耆婆收下後,繼續趕路,准備回國去。
且說耆婆收下長者太太的重金以後,順利回到王舍城。他來到無畏王子面前,央求守衛:“你快進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門外”。”守衛進去,據實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見,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關于相見的情狀,可從《國譯大品》裏窺視出來。
耆婆說:“請你收下這份養育的報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呵,不必給我,你自己好好儲蓄起來。以後就跟我住在內殿裏吧!”耆婆一口答應。
耆婆果然跟無畏王子一齊住在王舍城了。那裏也居住著一位釋尊的虔誠信徒--頻婆舍羅王。
手術頻婆舍羅王--活用催眠法
頻婆舍羅王相當于耆婆的祖父,因爲他是無畏的父親。許多佛經指出,這位摩竭陀國王早已皈依釋尊,也是虔誠的大護法之一。
依據《國譯大品》上說,釋尊率領一千名比丘來到王舍城郊外,暫時在一所寺廟歇息。那時,該國的頻…
《佛教醫學——釋尊與名醫耆婆(劉欣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