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醫學——釋尊與名醫耆婆(劉欣如)▪P3

  ..續本文上一頁身滅智。這時的耆婆,才知道一種脫離六道輪回的羅漢境界,總算邁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釋尊身體稍有疾疼,乃告訴阿難說:“我患病了,應該服用吐瀉藥了。”

  阿難問佛陀說:“我去告訴耆婆。”

  耆婆從阿難口中獲悉釋尊身體不舒服,趕緊調配藥物遞給阿難。耆婆心想:“讓釋尊服用粗糙的止瀉藥不太好。我不妨調配一種轉輪聖王服用的高級藥品才好。”

  于是,他開始薰烤叁朵青蓮華;世人把它當做止瀉妙藥,因爲只要聞一下它的香氣,就能止瀉。之後,再混雜各種藥物,才送去給釋尊服用。

  耆婆說:“請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蓮華的花,這樣,也許會瀉肚十次。之後,不妨再嗅第二朵青蓮華的花,這樣也許會瀉肚十次。最後才嗅第叁朵青蓮華的花,瀉肚十次。如此病症才會痊愈。”

  釋尊果然遵照耆婆的話做,嗅了叁朵青蓮華的花。瀉肚二十九次後,還剩下一次,耆婆聽了,又勸釋尊喝熱開水。釋尊照做不誤,據說,病也痊愈了。

  耆婆又勸釋尊補吃營養品。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養釋尊。在佛教醫學來說,這是一種營養食物,對于病人極有效。

  釋尊向耆婆指點佛法,而耆婆醫治釋尊的病-這是雙方初次見面的因緣。

  頭部開刀--全身麻醉是無痛手術的嚆矢

  近代西醫在一八八四年,進行過腦的外科手術,首先取出腦腫瘍。

  殊不知關于腦部手術,直到最近二、叁十年,才比較安全可靠。但是,目前的腦病開刀也不一定會百分之百成功,留下後遺症的情形,時有所聞。

  然而,耆婆采用的方法,跟現代腦科手術幾乎一樣,會順利完成。此事值得驚歎,也許現代人很難相信;其實,佛經上記載得很清楚。

  根據《四分律》上說,王舍城內有一位長者常常頭痛,他十分苦惱,他也去看過許多醫生,但醫生都束手無策。

  只聽一位醫生警告,他七年後必死無疑;另一位醫生說,他只能再活五年,還有別的醫生歎息,他只有七個月的生命了。甚至有些醫生絕望地表示,生命再過一個月,或七天而已。總之,根據《國譯大品》上說,的確有過多位醫生來看病,但都紛紛歎息地離開,顯然他們都放棄這位患者了。

  在這種情況下,長者有一天訪耆婆,希望他能醫治自己的病。起初,他不抱什麼希望,但在頻婆舍羅王再叁苦勸之下,耆婆診察一下長者;結果,聽他毅然表示:“我能把你醫好。”

  照理說,耆婆對于頭部開刀的難處,一清二楚。

  不過,他終于決心拿起手術刀,可見他充滿著信心,要向艱難挑戰了。

  手術的場面逐漸開始了,詳情請看《四分律》的記載。

  “這時候,耆婆先給病人吃鹹食物,讓他口渴,又給病人喝酒,讓他大醉時呼呼入睡。接著,把他的身體綁在床上,固定位置,准備手術了。他聚集附近親人,拿出銳利小刀,劃破病人的頭,開剖頂骨,展示給那些親人看,說道:“滿頭顱都是小蟲,這就是病痛的原因了。””

  這裏發現一件有趣的盲點。事實上,釋尊逢人便說起勸酒戒,深知酒的害處,告誡世人不要酒醉。

  不過,釋尊也懂得酒在醫學上的用處。因爲釋尊也曾經釀造藥酒,勸病人服用。

  耆婆皈依釋尊,深知酒的性質,酒在醫療上很有用。利用酒醉來麻醉全身,也就是善用酒精進行身體的麻醉作用,全世界恐怕是耆婆最先想出這個點子?同時,在醫學手術史上,也可能是他最先展現全身麻醉,方便進行無痛手術。

  只見他用利刀剖開長者的頭皮,深入頭頂骨,還說:“頭裏全是蟲”,倒底真有小蟲嗎?我們不敢確定,然而,那就像腦腫瘍一樣。

  耆婆告訴在場旁觀的人們說:“有些醫生表示“七年會死”,也有些透露:“七年後,頭腦被蟲侵蝕殆盡,必死無疑”,這些意見都不對。另外,有些醫生診斷五年,一年或一個月後,不會有命在,也是錯誤。但是,有些醫生指出只有七天壽命,才是正確的診斷。”

  耆婆這樣說過:“倘若現在不醫治,過了七天,腦袋被小蟲蝕盡,必死無疑。”

  此時,耆婆手腳靈活地除淨頭腦裏的病蟲,再用酥蜜放進頭顱裏,然後接合頭頂骨,把頭皮縫好,擦上妙藥,即等于醫治圓滿,手術結束了。之後,在手術的痕迹上也長出毛來。跟沒有瘡疤的地方一樣。

  不消說,頭部開刀會大量出血,如果沒有嚴密消毒,很容易引起手術後的感染症,會留下後遺症。

  關于這些情況,耆婆也能遂一克服,手術作業相當圓滿。這不僅是耆婆個人的醫術出乎其類,也可以看出當時印度的醫學水平相當高了。

  但話要說回來,這樣的手術也幸虧遇到卓越的耆婆,才能順利成功。若遇到一群庸醫恐怕早就一命嗚呼了。

  耆婆擁有卓越的醫術,也難得他能想出手術不痛的方法,這是因爲他有一顆溫暖、仁慈的心。

  那麼,這顆心一定早已感受到佛法的慈悲。

  怎樣醫好小兒的腸子閉塞呢?

  在耆婆的醫術裏,除了頭部手術以外,還有一件值得特寫的是腹部手術。即使在今天也要有精密的設備與技術,這種手術才能進行順利。

  耆婆在小兒的腸閉塞方面,也曾經完成很成功的手術,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遠在釋尊時代,居然有腸閉塞手術成功的例子,當真是舉世無匹。

  腸子閉塞的毛病,出自某種原因,讓腸管的食物不能通暢,堵塞在腸子裏,才會呈現各種嚴重的症狀,迅速地惡化到全身,引起生命危險。此時需要緊急手術,當然不在話下。即使在目前,如果手術遲了,也有許多不良反應,死亡率高達二成上下。

  依據《四分律》的記載,詳情如下:

  “那時候,拘睒彌國有一位長者,他的兒子翻滾遊戲時,不知怎地,讓腸腹內凝結,食物不能消化,也不能排出來。”

  根據同一部《大品》裏,也有一段描述:

  “某年,婆羅奈斯有一位長者,他的兒子在翻筋鬥遊戲時,不幸造成了內髒纏絡的毛病。結果,小孩子哭泣,飲食不能消化,吃粥也不行,大、小便不能通暢。

  因此,小孩日漸憔悴和瘦弱,膚色越來越黃,連皮膚的血管也出現黃色了。

  這時候,耆婆出現了。”

  再看《四分律》的記述--

  在他的國家,沒有醫生能醫好兒子的病,但他聽說摩竭國有一位大臣,擅長醫術,就派人來央求國王:“拘睒彌的長者,他的兒子患病,准備請耆婆去醫治,請大王派他去好嗎?”

  頻婆舍羅王把耆婆叫來,問他:“拘睒彌國一位長者的兒子生病,你能不能去治療呢?”耆婆回答:“能。”“既然能夠,你就快去醫治。”

  耆婆童子搭車走訪拘睒彌國。當他來到時,適逢長者的兒子死了,由樂隊送出來。耆婆聽了,問道:“這是什麼樂隊的鼓聲?”

  且說摩竭國的耆婆奉命來看病,當他的座車來到,一看,周圍的人們以爲長者的兒子已經死了。但是,耆婆迅速來看長者的兒子,立刻判斷:“他還沒死呢!”因爲他從症狀診斷出這個小病人患了腸閉塞,非立刻動手術不可。

  不過,腸塞絞痛的原因也有幾項:1.腸子內長出腫瘍。2.腸子受到外面壓迫。3.手術後,腸子外面跟其他腸子黏著或跟腹膜交纏著。4.腸管的內腔裏,有腸子陷進去,這叫做腸重積症,幼兒比較多。5.腸子旁扭了,這叫做腸子撚轉,容易發生S狀結腸。其他有麻痹性腸塞絞痛等。不論上述那種情形,都會引起劇烈的腹痛、嘔吐,每間隔一段時候會發生陣痛。

  到了這種情況時,塞在腸內的食物會引起不正常的酦酵,造成有毒物質,它會被腸子吸收進去,致使腸子的血液循環不良。由于不停的嘔吐,迫使水份不夠,全身都會僵硬。不久,雙眼發黑、脈動轉弱、手腳冰冷,以至于死。腹部照X光,可以看見特有的形像;若有這種醫療器具,診斷會很容易。那時候沒有透視鏡,耆婆若要診斷腸塞絞痛,除了依靠豐富的臨床經驗,還得有銳利的診察眼力。

  于是,只有仰賴手術才行。

  “當時,耆婆童子下車,拿出手術的利刀,剖開腹部,披露腸內的結塊,告訴他旁邊的父母和親友說:“這就是他在翻筋鬥遊戲時,讓腸子打了結,因爲這樣,才使飲食無法消化,這種情狀不是死亡。”耆婆開始解開腸結,再放回原處,縫好皮膚,合上肌

  肉,並擦上妙藥。”(《四分律》)

  可見他在開腹手術時,發現腸子一部份打結,致使食物不能暢通,他剖開,讓長者看,解開結處,再放回原位。《大品》上也有記載:“他解開糾纏的內髒,再放回原處,縫好腹部,貼上膏藥。過後不久,長者的兒子才能痊愈。”

  這樣跟現代的手術一模一樣。其中沒有提到麻醉過程,也許因爲暈死狀態才免去這一節吧!這次的腸塞絞痛也許是因爲腸重積症,或S狀結腸的腸子撚轉引起的。

  怎樣醫治阿難的癰呢?

  癰即是一種膿腫,也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附在皮膚上的化膿菌,會從毛囊擴散到周圍組織與皮脂腺,而後引發炎症,這叫做疖;一個地方有數個疖聚集,逐漸腫大,叫做癰。全身最容易長癰的位置,在臉上、頭部、腋下、背後或腰部等處。

  雖然,釋尊竭力避免在人的身體上動手術,但在必要的時候也會允許。這種手術要控製得很嚴格,絲毫大意不得。原則上,身上長癰可用軟膏擦在布塊上,貼在患處等自然排膿法。除非迫不得已,才要剖開,讓汙膿流出來。

  《四分律》上記載,有一位比丘患瘡--

  “當時一位比丘身上長瘡了,就得製藥來擦。佛陀說,讓瘡充分化膿,變成癰後,再剖開,讓膿流出來。

  患瘡如果發臭,就應該洗幹淨。不妨用根湯、莖葉羊果湯,以及小便清洗。用手洗時,瘡痛的話,可以改用鳥毛洗幹淨患處。”

  這裏所指的瘡,也屬于膿腫。釋尊的指導跟現代治療法完全一樣。洗滌時,用手或鳥毛都無妨。

  當然要用各種藥草湯當做洗滌藥。用小便洗,亦無不可,因爲健康人的小便無細菌,遠比汙水便佳,溫度也適當,屬于不錯的洗滌液,在緊急的時候,倒不失爲極有趣的措施。

  耆婆遵照釋尊上述的指點,曾替比丘們治癰。其中,耆婆治愈佛弟子阿難的膿腫,也在佛經上記載。…

《佛教醫學——釋尊與名醫耆婆(劉欣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