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記載:
“那時的阿難陀背上長出一塊小瘡,佛吩咐耆婆來治療。耆婆遵照佛的教誡,准備替阿難陀治療。
剛巧世尊坐在師子座上,向一群大衆講經說法,具壽阿難陀也坐在群中聽法,耆婆心想:“我要替阿難治療瘡患正是時候,因爲他在專心聽法,全神貫注,割破瘡口,他不會覺得痛楚。””
耆婆目睹阿難聚精會神地聽釋尊說法,才斷然要趁此時此刻替他手術。就這一點來說,耆婆不愧爲名醫。因爲人在全神貫注某件事情時,也不太覺得肉體上的稍微苦楚。何況是釋尊在說法,阿難的確聽得入神了,佛法的內容把他的心神都吸引住。他一點兒也沒察覺開刀的苦痛。耆婆好像明白痛苦的本質,同時也通曉人的心理反應。
“耆婆有了計劃,便取出妙藥貼在瘡上。因爲瘡已經化膿,便用小刀剖開,讓膿血流出來,再以妙膏貼上
。當耆婆忙著手術時,阿難因爲全神在聽法,才沒有知覺。”
釋尊說法結束時,耆婆禀告釋尊:“我在聽法的人群裏治療阿難的瘡患,用手術刀把它剖開,阿難毫無知覺。”
阿難也禀告釋尊:“我在聽釋尊說法時,縱使身體被人割裂,像油麻般破碎,也不覺得痛苦哩。”
其實,阿難也是不同凡響的佛弟子。據說當時在場聽佛法的人群,也會心生懷疑:阿難爲什麼背上會長出癰瘡呢?
不消說,從醫學上看,這是因爲化膿菌侵入而引起的炎症。殊不知釋尊也透過阿難的瘡症,發揮佛法的業論。
“古代某國有一位國王叫做雞羅吒
,有一天,一位獨覺聖者到這座城裏來行乞,而且走到國王的宮門前。國王看見他,起了嗔心,便用彈珠打他的脊背。
由于他起了嗔心,忍不住用彈珠打到辟支佛,才使自己在五百世裏常常在背上長惡瘡,受盡苦報,今後身體仍會受到余報。”
據悉,這位國王就是阿難。由于他有過去世的嗔恚,才造成惡業-用彈珠打擊獨覺聖者-結果在生命流轉裏,不得不接受惡瘡的果報。那麼,釋尊就根據業因業果的法則,做一項結論:“縱使過了百劫的悠悠歲月,所造的業不見了,但若因緣聚會時,他照樣會遭受果報。”
耆婆醫治阿難的肉體,而釋尊卻徹底救了阿難的命。
釋尊與提婆達多1--報恩心變成良藥
有一次,釋尊患病的風聲傳揚出去了。包括波斯匿王等諸國的君主、帝釋等諸天、舍利弗等聲聞、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等,紛紛前來釋尊的身邊,探訪釋尊的病情。
提婆達多聽說釋尊患病在床,也趕來探望。關于當時的情狀,《四分律》上也有一段記載:
且說提婆達多目睹四部之衆聚集在世尊眼前和身邊,心裏暗想:“我應該服藥裝病,像佛一樣,讓四部大衆也跑來問候我。”一想到此,他跑去找耆婆了。他正色告訴耆婆:“我想服下佛剛才所服用的藥品,你快把那種藥物給我。”
不料,耆婆吐露:“世尊剛才服下的藥品叫做那羅延,此藥品別人不能服用,除了轉輪聖王,只有成就菩薩如來,才能服用它。”提婆達多說:“如果你不肯給我,我會殺害你。”當時,耆婆害怕自己喪命,只好把藥物遞給他了。不料,提婆達多服下藥後,卻患了一場大病,身心受盡苦楚,別人不能代他承受
。”
由于用法不同,藥品有時會變成毒物。對于某人是良藥,對別人也許成了毒物。如來服用的藥,被叛逆的提婆達多服下後,反而成了毒品,這一點非常有趣。
爲什麼會這樣呢?佛經上解釋是:
提婆達多心裏暗忖:“像我現在的下場,除了如來,沒有任何人能夠救我。”當時,世尊明白提婆達多的心念,才立刻從身上放出施藥的光明,照射提婆達多,結果,解除他的一切苦痛,讓他得以休憩。
這是因爲釋尊很同情提婆達多的苦惱,不忍心看他叫苦不疊,才放出佛的施藥光明,照射他的身心,解除他的苦惱。不過,以後的問題重重,難得罷休了。
提婆達多的病好了以後,對釋尊毫無感激的念頭,他反而指責釋尊:“釋尊出家成道,現在卻靠醫藥在謀生。”一位比丘聽到這個風聲,就去轉告釋尊說,提婆達多沒有一點兒感恩。殊不知此事不是從今天開始,其間有一段因果,詳情如下:
--從前,有一位國王叫做一切施王,國裏有一個病人蠻可憐,因爲醫生這樣說:“這樣嚴重的病,只有靠有慈悲心的菩薩,懇求他用新鮮血肉才能醫好。”
一切施王聽到此項消息,立刻取出利刀,切下自己脾髒的肉塊遞給病人服下,總算把他的病醫好。
國王隨後好心地詢問病人:“你的身體複原了嗎?”病人答道:“已經複原了。”國王很放心地叫他回去。不料,當他一出門,右腳跌在地上,出血了。有人問他:“你的腳怎會流血呢?”對方卻惡狠狠地答道:“因爲他是個不合法的國王,也是作惡多端、荒淫無道、貪婪邪惡的國王,害我在他的宮門上,踢到地板,傷了腳,才會流血不止。”--
他講得太過份了。簡直不像話嘛!一切施王好心把他從重病中救出來,他反而破口大罵國王。
佛陀向諸位比丘講完這一段往事,接著說道:“當時那位一切施王,就是我自己,那個病人即是眼前的提婆達多。我在前輩子發起慈悲心憐憫他,可是,他沒有報恩心,現在仍然這樣。沒有一點兒回報心。”
當時,釋尊也給提婆達多說出一首詩偈:
忘恩負義的人,會受到癞病惡 疾的苦報。
或嘗到白癞的病苦,只要沒有報恩心,都會得到這種下場。所以,諸位比丘應該要有報恩心。
根據釋尊的解說,提婆達多的忘恩負義和反叛心念,出自前輩子。提婆達多也背著沈重的惡業;由于這項惡業,他才受到病苦,墜入地獄裏。
感激與報恩的念頭是人類與生俱有的善心,而提婆達多因爲恩將仇報,虛榮心作祟,硬要裝病,服下如來的藥,才使良藥變成毒物。
若是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閃耀著生命光輝的人,尋常的藥品放在他們身上,也照樣會有相當的藥效。凡是憂心忡忡,變成欲望的奴隸,這種人的生命力非常衰弱。有些人失去善心,良藥對他們也只會成爲毒品。
最後,輪到耆婆出場了。據說釋尊爲了解救提婆達多,而從身上放出施藥的光明,自己反而生了一場病,于是,耆婆用湯菜和野鳥肉,才把釋尊的病醫好。
釋尊與提婆達多2--強化生命力的關鍵
除了《四分律》提到藥物變毒品的事情以外;《賢愚經》上也有介紹。若從服藥的觀點看來,其中也富有濃厚的暗示意味。
《賢愚經》上的愚人,當然是指提婆達多,他居然敢向耆婆強求釋尊服的藥。在這部經典上倒不重視藥的問題,而是藥量到底有多少?
《賢愚經》上有一段話說:
“當時,釋尊身上得了風病,醫生特地在酥裏摻雜叁十二種藥品,讓佛每天服下叁十二兩。”
釋尊所患的風病,就是現在感冒之類的病。
釋尊應該服下那麼多藥量,因爲他是佛,才會需要這些藥物作用。而對于提婆達多,卻不適合了。
提婆達多有增上慢,各方面都遠不如釋尊。他不明白這顆嫉妒心,反而使自己的生命力衰弱。
因爲生命力衰弱,也會影響到服用的藥量。耆婆看見提婆達多的生命受製于熾烈的反叛心,怒不可遏,本想另外調配一副適合他的藥,份量上也不能多。這是一位名醫應有的措施,所謂“因病施藥”,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服用同量的藥。
無奈,滿懷嫉妒的提婆達多,始終不肯屈服釋尊,釋尊服用多少,他也一定要服用多少,表示跟釋尊平起平坐。耆婆警告他,服用過量反而有害,非生病不可;倘若服用量超過八倍,等于服毒自殺一樣。可惜,提婆達多聽不進去,強辯“我身跟佛身無異”,結果,馬上受到毒害,吃盡苦頭了。
“藥在身體上流注諸脈,身力微弱,不能消轉藥力,起身時,支節極端痛苦,他呻吟叫喚,心煩意亂。世尊憐憫之余,立刻伸手撫摸他的頭,才使藥效消失,痛苦解除,得以病愈。”
顯然,這是急性中毒的症狀,因爲體力衰竭藥性成毒,始終不能除去毒性作用。這樣一來,釋尊才竭盡自己的生命力量,救起了提婆達多。
凡是生命力極度衰竭的人,若能得到佛的巨大生命力去支援,毒性會馬上消失,甚至會轉變爲藥物了。
生命力的強弱,可以由本人平時的生命狀態來決定。提婆達多的生命力衰弱,起因于他極端嫉妒釋尊;倘若他肯轉爲感激的念頭,那麼,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會增強了。
誰知道,他毫無感激的心念,反而猛烈指毒釋尊,胡亂造謠。當阿難將此事轉告釋尊時,釋尊才將他的心態淵源,一直追溯到過去世。
佛陀向阿難說:“提婆達多懷著不善心,企圖傷害我,不是始自今日。他在過去世也常常懷著惡心,想要殺害我。”
于是,釋尊開始提到過去世的事情。某年,有一位國王叫做梵摩達,他的性情凶暴。一天夜裏,他夢見一只野獸,金色輝煌。他清醒後,立刻召集一群獵戶,下令:“我夢見一只金色的野獸,你們一定要取它的皮來。”一群獵戶私下商量,之後,選出一名能幹的獵人來。
這名獵人甯爲別人,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懷著悲壯的決心,進入險惡的深山裏。不料,當他抵達悶熱的沙道上時,精疲力竭,奄奄一息,就要死在眼前了。此時,忽然從山裏跑出一只金色野獸,叫做鋸陀,它反而攜帶水和食物給那個獵戶,把他從死亡邊緣救回來。
獵人恢複生氣以後,心裏反而苦惱起來:眼前的鋸陀,正是自己要獵取的金色野獸。然而,它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反過來說,倘若自己空手回去,所有的獵戶同行非給國王殺掉不可。于是,他陷入左右爲難中。
鋸陀終于向獵人表示:“爲了救出那些人,我樂意獻上自身的金皮,一點兒也不悔恨。”
獵人果然剝下金色的獸皮,拿回去獻給國王了。佛經上記載,諸天看見菩薩的布施行,忍不住淚如雨下。之後,釋尊繼續說:
“阿難呵,你要知道,那時的金獸--鋸陀,正是我的前身。至于凶暴的梵摩達王,乃是今天的提婆達多。
,他以前要殺害我,今天仍然不懷好心。反正,他念念…
《佛教醫學——釋尊與名醫耆婆(劉欣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