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刘欣如)▪P3

  ..续本文上一页身灭智。这时的耆婆,才知道一种脱离六道轮回的罗汉境界,总算迈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释尊身体稍有疾疼,乃告诉阿难说:“我患病了,应该服用吐泻药了。”

  阿难问佛陀说:“我去告诉耆婆。”

  耆婆从阿难口中获悉释尊身体不舒服,赶紧调配药物递给阿难。耆婆心想:“让释尊服用粗糙的止泻药不太好。我不妨调配一种转轮圣王服用的高级药品才好。”

  于是,他开始薰烤三朵青莲华;世人把它当做止泻妙药,因为只要闻一下它的香气,就能止泻。之后,再混杂各种药物,才送去给释尊服用。

  耆婆说:“请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莲华的花,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之后,不妨再嗅第二朵青莲华的花,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最后才嗅第三朵青莲华的花,泻肚十次。如此病症才会痊愈。”

  释尊果然遵照耆婆的话做,嗅了三朵青莲华的花。泻肚二十九次后,还剩下一次,耆婆听了,又劝释尊喝热开水。释尊照做不误,据说,病也痊愈了。

  耆婆又劝释尊补吃营养品。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养释尊。在佛教医学来说,这是一种营养食物,对于病人极有效。

  释尊向耆婆指点佛法,而耆婆医治释尊的病-这是双方初次见面的因缘。

  头部开刀--全身麻醉是无痛手术的嚆矢

  近代西医在一八八四年,进行过脑的外科手术,首先取出脑肿疡。

  殊不知关于脑部手术,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比较安全可靠。但是,目前的脑病开刀也不一定会百分之百成功,留下后遗症的情形,时有所闻。

  然而,耆婆采用的方法,跟现代脑科手术几乎一样,会顺利完成。此事值得惊叹,也许现代人很难相信;其实,佛经上记载得很清楚。

  根据《四分律》上说,王舍城内有一位长者常常头痛,他十分苦恼,他也去看过许多医生,但医生都束手无策。

  只听一位医生警告,他七年后必死无疑;另一位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五年,还有别的医生叹息,他只有七个月的生命了。甚至有些医生绝望地表示,生命再过一个月,或七天而已。总之,根据《国译大品》上说,的确有过多位医生来看病,但都纷纷叹息地离开,显然他们都放弃这位患者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者有一天访耆婆,希望他能医治自己的病。起初,他不抱什么希望,但在频婆舍罗王再三苦劝之下,耆婆诊察一下长者;结果,听他毅然表示:“我能把你医好。”

  照理说,耆婆对于头部开刀的难处,一清二楚。

  不过,他终于决心拿起手术刀,可见他充满著信心,要向艰难挑战了。

  手术的场面逐渐开始了,详情请看《四分律》的记载。

  “这时候,耆婆先给病人吃咸食物,让他口渴,又给病人喝酒,让他大醉时呼呼入睡。接著,把他的身体绑在床上,固定位置,准备手术了。他聚集附近亲人,拿出锐利小刀,划破病人的头,开剖顶骨,展示给那些亲人看,说道:“满头颅都是小虫,这就是病痛的原因了。””

  这里发现一件有趣的盲点。事实上,释尊逢人便说起劝酒戒,深知酒的害处,告诫世人不要酒醉。

  不过,释尊也懂得酒在医学上的用处。因为释尊也曾经酿造药酒,劝病人服用。

  耆婆皈依释尊,深知酒的性质,酒在医疗上很有用。利用酒醉来麻醉全身,也就是善用酒精进行身体的麻醉作用,全世界恐怕是耆婆最先想出这个点子?同时,在医学手术史上,也可能是他最先展现全身麻醉,方便进行无痛手术。

  只见他用利刀剖开长者的头皮,深入头顶骨,还说:“头里全是虫”,倒底真有小虫吗?我们不敢确定,然而,那就像脑肿疡一样。

  耆婆告诉在场旁观的人们说:“有些医生表示“七年会死”,也有些透露:“七年后,头脑被虫侵蚀殆尽,必死无疑”,这些意见都不对。另外,有些医生诊断五年,一年或一个月后,不会有命在,也是错误。但是,有些医生指出只有七天寿命,才是正确的诊断。”

  耆婆这样说过:“倘若现在不医治,过了七天,脑袋被小虫蚀尽,必死无疑。”

  此时,耆婆手脚灵活地除净头脑里的病虫,再用酥蜜放进头颅里,然后接合头顶骨,把头皮缝好,擦上妙药,即等于医治圆满,手术结束了。之后,在手术的痕迹上也长出毛来。跟没有疮疤的地方一样。

  不消说,头部开刀会大量出血,如果没有严密消毒,很容易引起手术后的感染症,会留下后遗症。

  关于这些情况,耆婆也能遂一克服,手术作业相当圆满。这不仅是耆婆个人的医术出乎其类,也可以看出当时印度的医学水平相当高了。

  但话要说回来,这样的手术也幸亏遇到卓越的耆婆,才能顺利成功。若遇到一群庸医恐怕早就一命呜呼了。

  耆婆拥有卓越的医术,也难得他能想出手术不痛的方法,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温暖、仁慈的心。

  那么,这颗心一定早已感受到佛法的慈悲。

  怎样医好小儿的肠子闭塞呢?

  在耆婆的医术里,除了头部手术以外,还有一件值得特写的是腹部手术。即使在今天也要有精密的设备与技术,这种手术才能进行顺利。

  耆婆在小儿的肠闭塞方面,也曾经完成很成功的手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远在释尊时代,居然有肠闭塞手术成功的例子,当真是举世无匹。

  肠子闭塞的毛病,出自某种原因,让肠管的食物不能通畅,堵塞在肠子里,才会呈现各种严重的症状,迅速地恶化到全身,引起生命危险。此时需要紧急手术,当然不在话下。即使在目前,如果手术迟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死亡率高达二成上下。

  依据《四分律》的记载,详情如下:

  “那时候,拘睒弥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翻滚游戏时,不知怎地,让肠腹内凝结,食物不能消化,也不能排出来。”

  根据同一部《大品》里,也有一段描述:

  “某年,婆罗奈斯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在翻筋斗游戏时,不幸造成了内脏缠络的毛病。结果,小孩子哭泣,饮食不能消化,吃粥也不行,大、小便不能通畅。

  因此,小孩日渐憔悴和瘦弱,肤色越来越黄,连皮肤的血管也出现黄色了。

  这时候,耆婆出现了。”

  再看《四分律》的记述--

  在他的国家,没有医生能医好儿子的病,但他听说摩竭国有一位大臣,擅长医术,就派人来央求国王:“拘睒弥的长者,他的儿子患病,准备请耆婆去医治,请大王派他去好吗?”

  频婆舍罗王把耆婆叫来,问他:“拘睒弥国一位长者的儿子生病,你能不能去治疗呢?”耆婆回答:“能。”“既然能够,你就快去医治。”

  耆婆童子搭车走访拘睒弥国。当他来到时,适逢长者的儿子死了,由乐队送出来。耆婆听了,问道:“这是什么乐队的鼓声?”

  且说摩竭国的耆婆奉命来看病,当他的座车来到,一看,周围的人们以为长者的儿子已经死了。但是,耆婆迅速来看长者的儿子,立刻判断:“他还没死呢!”因为他从症状诊断出这个小病人患了肠闭塞,非立刻动手术不可。

  不过,肠塞绞痛的原因也有几项:1.肠子内长出肿疡。2.肠子受到外面压迫。3.手术后,肠子外面跟其他肠子黏著或跟腹膜交缠著。4.肠管的内腔里,有肠子陷进去,这叫做肠重积症,幼儿比较多。5.肠子旁扭了,这叫做肠子捻转,容易发生S状结肠。其他有麻痹性肠塞绞痛等。不论上述那种情形,都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呕吐,每间隔一段时候会发生阵痛。

  到了这种情况时,塞在肠内的食物会引起不正常的酦酵,造成有毒物质,它会被肠子吸收进去,致使肠子的血液循环不良。由于不停的呕吐,迫使水份不够,全身都会僵硬。不久,双眼发黑、脉动转弱、手脚冰冷,以至于死。腹部照X光,可以看见特有的形像;若有这种医疗器具,诊断会很容易。那时候没有透视镜,耆婆若要诊断肠塞绞痛,除了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得有锐利的诊察眼力。

  于是,只有仰赖手术才行。

  “当时,耆婆童子下车,拿出手术的利刀,剖开腹部,披露肠内的结块,告诉他旁边的父母和亲友说:“这就是他在翻筋斗游戏时,让肠子打了结,因为这样,才使饮食无法消化,这种情状不是死亡。”耆婆开始解开肠结,再放回原处,缝好皮肤,合上肌

  肉,并擦上妙药。”(《四分律》)

  可见他在开腹手术时,发现肠子一部份打结,致使食物不能畅通,他剖开,让长者看,解开结处,再放回原位。《大品》上也有记载:“他解开纠缠的内脏,再放回原处,缝好腹部,贴上膏药。过后不久,长者的儿子才能痊愈。”

  这样跟现代的手术一模一样。其中没有提到麻醉过程,也许因为晕死状态才免去这一节吧!这次的肠塞绞痛也许是因为肠重积症,或S状结肠的肠子捻转引起的。

  怎样医治阿难的痈呢?

  痈即是一种脓肿,也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附在皮肤上的化脓菌,会从毛囊扩散到周围组织与皮脂腺,而后引发炎症,这叫做疖;一个地方有数个疖聚集,逐渐肿大,叫做痈。全身最容易长痈的位置,在脸上、头部、腋下、背后或腰部等处。

  虽然,释尊竭力避免在人的身体上动手术,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允许。这种手术要控制得很严格,丝毫大意不得。原则上,身上长痈可用软膏擦在布块上,贴在患处等自然排脓法。除非迫不得已,才要剖开,让污脓流出来。

  《四分律》上记载,有一位比丘患疮--

  “当时一位比丘身上长疮了,就得制药来擦。佛陀说,让疮充分化脓,变成痈后,再剖开,让脓流出来。

  患疮如果发臭,就应该洗干净。不妨用根汤、茎叶羊果汤,以及小便清洗。用手洗时,疮痛的话,可以改用鸟毛洗干净患处。”

  这里所指的疮,也属于脓肿。释尊的指导跟现代治疗法完全一样。洗涤时,用手或鸟毛都无妨。

  当然要用各种药草汤当做洗涤药。用小便洗,亦无不可,因为健康人的小便无细菌,远比污水便佳,温度也适当,属于不错的洗涤液,在紧急的时候,倒不失为极有趣的措施。

  耆婆遵照释尊上述的指点,曾替比丘们治痈。其中,耆婆治愈佛弟子阿难的脓肿,也在佛经上记载。…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刘欣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