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刘欣如)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

  刘欣如

  耆婆的出身--投师学医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医学简直谈不下去。长期以来,耆婆的大名一直响遍东方社会,被人称赞为医圣,比起西洋的名医-希波库拉德斯,实在毫不逊色。

  日本的日莲大圣人也在《御书》里,处处提到耆婆这位佛教史上的名医。

  然而,耆婆也以医生身分,常常赞叹释尊这位人类的导师。在耆婆眼里,释尊实在是各方面的导师。耆婆所以能够称为名医,无疑也是一辈子得力于释尊,因为他的内心十分恭敬佛教的真理。

  有一次,阿阇世王因为业障而患了一场大病,结果也幸亏释尊救了他。

  佛教医学可以说因为得到当代第一名医-耆婆的协助,才能形成释尊的医学。所以,释尊也是佛教医学的始祖。佛经上始终称释尊为“大医王”。

  佛经里,到处出现释尊与耆婆的治疗事迹。佛经堪称医学的智慧宝库,它的光芒一直随著现代的西医在打转,亮光也越来越强劲有力。

  关于这位东方医圣-耆婆的出身和经历,一直没有完整和肯定的资料。他的事迹在许多佛经里都被写得很详尽,倒是不多见的传记,我们知道的只是片段罢了。

  佛经的记载有若干差异,现在,不妨以《四分律》为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长过程。

  事实上,耆婆是一个妓女的次子。王舍城有一个妓女名叫婆罗跋提,一直被世人看做耆婆的亲生母亲。

  至于耆婆的父亲,倒有许多不同说法。依爷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胸做

  的父亲是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而《四分律》记载他的父亲却是这位国王的儿子无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话写得很清楚:

  “当时,王舍城有一个女孩叫做婆罗跋提,端庄无比。

  

  

  当时,瓶沙王的儿子无畏跟这个妓女同居,妓女因而怀孕了。

  

  

  后来足月生下一个男孩,相貌端庄。”

  总之,婆罗跋提跟瓶沙王的儿子-无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这个男孩。

  依照那时印度的风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婴都会被摔弃。当这个男婴呱呱坠地时,就被人用一条白衣包著丢在路边了。次晨,王子无畏正在赶路,途中发现一堆白衣物,停车后,命车夫前去调查,原来是被人丢弃的男婴。王子问,是生是死?车夫说还活著。王子无畏就带这个孩子回宫,叫奶妈好好扶育他。

  这个弃婴就是耆婆了。后来,耆婆平安地成熟长大。有一天,无畏问他将来要做那个行业?

  无畏与耆婆说话形同父子。父亲问他:“如果身无特殊才艺,到那里都不可能成就事业,你总要有一技之长。”

  孩子觉得父亲的话颇有道理,自己总要有一技随身才对,只是不知该学那些技能才好呢?他百般思虑的结果,才决心要去学习医术。可见他学医的动机很平凡,不过,他后来却成为名医,千古流芳。

  也许当时一般人都习惯做医生,耆婆也不例外。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跟其他年轻人完全一样,平平庸庸。

  且说年轻的耆婆为了学医到处找寻名师,当时,得叉尸罗国是印度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耆婆也动身去那里。据称,得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医学教育很发达,而且,释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该地被尊称为大医生。

  耆婆到了得叉尸罗国,探悉有一位医师名叫宾迦罗,医术首屈一指。他来到对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医术,请你教我好吗?”宾迦罗一口承诺。之后,耆婆在他那里学医七年,最后才通过老师的面试,那是一种毕业考试。

  当时的情景,佛经上也有记载。

  他来到老师的住所坦述:“我想向你学医术,请你指点。”

  当时,老师递给他一个笼子和掘草工具,说道:“你要在得叉尸罗国向一由旬(一由旬约等于一天的行程)的地方找寻各种草,还要把非药草拿回来。”

  那时候,耆婆童子好像奉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尸罗国向一由旬处,找寻非药草。但是,周围一带始终没有非药草,因为他所看见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别,了解它的用处、特质,全部都能当做药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师的住处,很为难地向老师说:  

  “我现在才知道,要在得叉尸罗国找寻非药草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看见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够分别它的性质,那么,全部都有它的用处。”

  这项考试实在有趣。佛教医学里,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没有严格区别。一切食物全靠用法来决定,有些属于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质,照样能当做妙药用。相反地,如果误用草木的性质,它就变成了毒药。所有的医师都得懂它的用法与份量。耆婆的医术遭到老师这样严格的质问,才算通过资格考试。由此可见,佛教医学的药物,全是生药,也是自然的草木。老实说,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当重视,都有利用价值。

  宾迦罗老师之所以吩咐耆婆,把全国生长茂盛的草木,逐一调查它们的特性、功能,并从中挑选不能当药物用的花草树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与使用法,就算通不过这项医生的资格考试了。

  结果,耆婆很成功地过关了,因为“找不到非药的草木”一语,足以表现他的卓越能力。的确,他成了一位医术非常优秀的医生。

  老师目睹这位弟子的成就,一天,把耆婆叫来:“你已经学成,可以离开。目前,你算是阎浮提(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最有成就的医生。我死后,就由你来接棒了。”耆婆听了,暗自寻思:“从现在开始,我要去行医救人。这个国家太小,没有什么好作为,不如回国去行医罢了。”

  耆婆向师父保证,自己将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医生。不久,他回到婆伽陀城来了。这是佛教名医-耆婆的诞生经过。不过,他若要具备医学、医术和医道等三方面的更大成就,成为当时医圣,非得等到后来结识释尊不可。

  学成回国--初露锋芒

  且说耆婆在宾迦罗身边学医七年,接受严格的毕业考试,终于顺利过关了,老师称赞他以后会成为世上首屈一指的医生;之后,他就离开得叉尸罗国了。据说,分手时,老师向耆婆说:“你有生活费吗?”接著递给他一些路费,才送他离去。

  根据《国译大品》的记载,那笔路费在回到王舍城的路上,也就是在沙计多这个小镇上,花光了。于是,耆婆只好下决心:“以后的路程困难重重,既无水份,又无粮草,非找些路费不可了。”

  结果,耆婆就在这儿大显身手,开始行医了。

  根据《四分律》的记述,有一位长者的妻子头痛了十二年,始终医不好,十分烦恼,虽然看过许多位医生,也都没有效果。

  耆婆听到这项消息,立刻自告奋勇。他找到长者的住址,向守门的人打听。

  请看他怎样向守卫说话:“烦你转告你家主人,门外有一位医生。”守卫不敢怠慢。进去禀告:“门外有一位医生。”长者的妻子问道:“医生的形貌怎样呢?”守卫答道:“只是一个年轻医生。”不料,她很失望地暗忖:“连经验老到的医生们都医不好,何况年轻医生呢?”她转向守卫表示:“我现在不医了。”守卫出来向耆婆说道:“我进去问过女主人。”她只说:“现在不要医生。”

  总之,长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轻,缺少临床经验,怎能医好自己的病呢?才拒绝他来诊治。事实上,也不能怪她,因为她被一群经验丰富的医生看过,都无效,怎敢放心年轻的医生呢?

  纵使困难重重,耆婆也不气馁,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只听他对守卫坚决表示:“如果我能医好她的病,固然要索取费用;如果医不好,就不取分文。”

  长者的妻子听了,心里暗想:“既然这样,我也不会损失。”耆婆才能进来看病。

  接著,问诊开始了。

  耆婆问她:“到底那里不舒服?”她答说:“痛的地方在这儿。”他又问:“毛病从那儿开始的?”她答说:“毛病从这儿引起的。”他又说:“病痛多久啦?”她答说:“病痛一段时候了。”他问明白后,立即表示:“我会替你医治。”

  可见,问诊相当仔细。

  当然,头痛的原因很多,有时高血压或肾脏病也会引起头痛,有时也受到精神影响。另外,如头盖内压的变化等头痛,常常会引发严重的疾病-脑肿疡、脑膜炎、网状膜下出血等。

  耆婆好像抓住了女患者头痛的原因,才敢很爽快地吐露:“我会医好你的毛病。”

  “他取出妙药来,用酥(炼乳)煮温,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让酥与唾液均从女患者的口中流出来。只见病人用器物装起来,收下酥,另外丢掉唾液。

  

  

  他这样医治,不久,才把疾病医愈。”

  由此判断,长者妻子头痛的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脓症吧!

  耆婆用好药跟酥一块儿煮温,再把药汁从病人的鼻孔灌入,这种方法等于灌鼻法。结果,总算治愈患者长年难治的头痛了。

  说真的,由鼻孔灌入药汁,现代医学也应用这种方法,可见耆婆的医术非比寻常。

  然而,女患者又用棉花将治疗后的炼乳吸收起来。耆婆正在怀疑时,她说这些以后可用做灯明。治疗慢性的蓄浓症,无疑是耆婆当医生后初露身手,堪称现代的耳鼻医科。不消说,长者的妻子也以厚礼相赠了。耆婆收下后,继续赶路,准备回国去。

  且说耆婆收下长者太太的重金以后,顺利回到王舍城。他来到无畏王子面前,央求守卫:“你快进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门外”。”守卫进去,据实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见,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关于相见的情状,可从《国译大品》里窥视出来。

  耆婆说:“请你收下这份养育的报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呵,不必给我,你自己好好储蓄起来。以后就跟我住在内殿里吧!”耆婆一口答应。

  耆婆果然跟无畏王子一齐住在王舍城了。那里也居住著一位释尊的虔诚信徒--频婆舍罗王。

  手术频婆舍罗王--活用催眠法

  频婆舍罗王相当于耆婆的祖父,因为他是无畏的父亲。许多佛经指出,这位摩竭陀国王早已皈依释尊,也是虔诚的大护法之一。

  依据《国译大品》上说,释尊率领一千名比丘来到王舍城郊外,暂时在一所寺庙歇息。那时,该国的频…

《佛教医学——释尊与名医耆婆(刘欣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