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目精明";如是供養還能得七福。《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洗浴隨時"也介紹了僧人洗浴的方法(注:王邦維,前揭書,PP.133-135.)。各部廣律亦述說了洗浴的種種好處。
嚼齒木法是一種口腔衛生方法。《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朝嚼齒木"介紹了此方法,並說"然五天法俗,嚼齒木自是恒事,叁歲童子,鹹即教爲。聖教俗流,俱通利益。"(注:王邦維,前揭書,PP.44-48.)《十誦律》卷23:"嚼楊枝有五利益,口不苦、口不臭、除風、除熱病、除痰瘾。複有五利益:除風、除熱、口滋味、能食、眼明。"(注:T23/289b-c.)《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叁亦提到嚼齒有五利。用齒木或楊枝來揩齒的口腔衛生保健,亦見于敦煌石窟壁畫,第159窟"剃度圖"和第196窟"勞度叉鬥聖圖"中和尚刷牙的畫面(注:叢春雨主編《敦煌中醫藥全書》,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年,pp.43-44。又見王惠民《敦煌壁畫刷牙圖考論》,(《敦煌研究》),1990:pp20-23)。
縱觀印度佛教醫學,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醫學理論有強烈的宗教色彩;(2)臨床治療的巫術性,咒語的使用非常普遍。(3)具體的藥方(特別是大型的複方)所占的比重較少。(4)所涉及醫學範疇的廣泛性,涵蓋內、外、兒、婦、五官科。
佛教律藏藥事的構成
律藏是佛教叁藏(經律論)之一,它的理論色彩不及經論強烈,卻保存了古代印度社會生活的百科畫卷,其中的醫學資料也是非常豐富的。律藏中的藥物分爲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四種(注:見拙文《佛教律藏藥物分類略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1999:I,PP.52-60)。律藏的醫療方法涉及各科,且兼及咒術、衛生保健等方方面面。由于佛教各部派持律的差異(注:王邦維,前揭書,校注前言第二章,PP.38-108.),在幾部廣律中對醫藥事的規定也表現出許多差別。
南傳上座部巴利文律(vinay-pitaka)《大品》(mahavagga)的第六章(sixth khandhaka)是有關醫藥事的,可稱之爲"藥犍度"。它分爲四十節,每節的敘事模式多爲:比丘患病--所需藥物-佛陀應允--服藥的戒條。這種模式也是北傳醫藥事的敘事模式之一。
南傳的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卷17"藥犍度",主要解釋藥物的性能(注:T24/795.)。
北傳的佛律分屬于五個部派,即:化地部(彌沙塞部)的《五分律·藥法》、大衆部的《摩诃僧祗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藥犍度》、說一切有部(薩婆多部)的《十誦律·醫藥法》這四部廣律,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等,是律藏中較多記載醫藥知識的文獻。此外,正量部的《毗尼母經》中也有醫學內容。現將律藏的醫藥內容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五分律》卷8:"彼守僧藥比丘應以新器盛呵梨勒、阿摩勒、鞞醯勒、畢跋羅、幹姜、甘蔗、糖、石蜜。"(注:T22/62b.)又,卷14"若比丘尼誦治病經方,波逸提。……若比丘尼爲人治病以爲生業,波逸提。……若比丘尼教他治病以爲生業,波逸提。"(注:T22/95b.)又卷22,第叁分之七"藥法"(bhesajj-khandhaka)篇幅較短,在《大正藏》中還沒占據一頁,即T22/147B-C。它雖簡略,但在故事中仍包含了幾種療法。"……從今聽諸病比丘服四種藥:酥油蜜石蜜。……聽以诃梨勒、阿摩勒果,若蒜、若 ,諸所宜物排口。"(注:T22/147b.)又,卷28,第五分之七調伏法:墮胎藥之規定(注:T22/184b.)。
同屬于《五分律》系統的《彌沙塞羯靡磨本》中"第四衣藥受淨",補述藥事。
《摩诃僧祗律》與其它廣律不同,沒有專節的"藥犍度",對醫藥事的規定較零碎。其卷3在解釋八種物時,列舉了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盡壽藥的種種藥名(注:T22/244a-245a.)。卷4列舉了各種毒藥的名稱(注:T22/255b.)。卷17記載了幾種治病之方:熱病/酥;風病/油;:水病/蜜;乾屑病/石蜜;冷/石蜜、酪;下病/乳;下吐/魚汁、肉汁(注:T22/362b.)。卷38:"若比丘尼作醫師活命,波逸提。"(注:T22/53Ib.)
《四分律》卷40衣犍度之二,記載耆婆治病的六個故事,包括開顱等外科手術(注:T22/852-854.)。卷42第叁分之四"藥犍度"之一,介紹了細末藥、鹽藥的組成;用人血治眼、用藕爲舍利弗治病等故事;以及自護慈念呪等內容(注:T22/866c-1047b.)。卷43,"藥犍度"之二與醫學關系不大,記敘了幾個本生故事。
《昙無德律部雜羯》中有"瞻病人持亡者衣服至僧中說文"、"受七日藥文"等(注:T22/1046c-1047b.)。
《十誦律》卷26,七法中醫藥法第六,主要內容爲:以羅斯禅塗眼。比丘病疥,用苦藥塗。舍利弗患風冷,服酥提羅漿;熱血病/首廬漿。幾種食療法:"佛身中冷氣起,……應服叁辛粥。……乞胡麻、粳米、摩沙豆、小豆,合煮和叁辛,以粥上佛。"列舉八種粥名和粥的五種好處,"除饑、除渴、下氣、卻臍下冷、消宿食。"還列舉了四類藥物的各種藥名(注:T23/184b.-194b.八種粥即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清粥。)。
同屬于《十誦律》系統的《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4記載各種治病法;風病服大麥漿;血病服大麥汁等;並說明在佛陀的衆多弟子中爲何舍利弗病最多的原因(注:T23/528c.)。卷7說明天竺多發冷病與熱病的原因及時間(注:T23/547c.)。《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3中有"問藥法"(注:T23/580/581a.)。
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典最多,都是唐代高僧義淨翻譯的。除了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3"先體病源"、進藥方法"、"除其弊藥"中專門闡述醫學知識之外,義淨還在翻譯律典所作的小注中有不少的醫學知識的解釋。
《毗奈耶》卷24有"服過七日藥學處第叁十"(注:T23/759b-760.)。
《比丘尼毗奈耶》卷10有"服過七日藥學處第十九"(注:T23/962c-963c.)。卷18有"弟子有病不瞻視學處第九十九"(注:T23/1003a.)。卷19有"不蓄病衣學處第一百四十叁"(注:T23/10011b-c.)。
《出家事》卷3,侍縛迦長者要求佛陀不度病人出家(注:T23/1034a-1035a.)。
《藥事》卷1,佛陀爲比丘開四種藥: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列舉各種藥名。幾種治療方法:風疾/服有情脂;疥瘡/服澀藥;患眼/服安膳那藥;風疾/服生肉等。其余各卷多是故事,或夾雜點滴的醫藥知識。
《破僧事》卷5,世尊患風氣,食诃梨勒果即愈的故事(注:T24/125c.)。佛陀的病曆見于多處,此乃其一例。
《雜事》卷3:義淨用小注的方式,介紹了天竺浴室的設置、洗浴的方法、洗浴的好處等(注:T24/219b-c.)。卷13:"嚼齒木者有五勝利,雲何爲五,一者能除黃熱、二者能去痰瘾、叁者口無臭氣、四者能餐飲食、五者眼目明淨。"(注:T24/264c.)
在漢地僧人對津藏(特別是《四分律》)所作的疏注中,也提到醫藥事,但主要是討論患病僧徒的戒條,比如時漿與非時漿、七日藥的服用規定。其情況較明晰,一者是引用和討論印度佛教的醫藥事的律條,二者是陳述漢地僧團在執行醫藥事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違規行爲。因此,在這些著作中很少有印度的藥方,更談不上有複方了。此外,它們所引述的關于中醫的一些簡單的方子不屬于印度佛教醫學的範疇。
律疏著作主要有唐代道宜的《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二"四藥受淨篇"第18)、宋代元照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釋四藥篇"與"釋瞻病篇")等,比如後書論述四類藥,"四藥者,攝盡一切所食之物,對治新故二種之病,通名爲藥。受兼手口,俱該四藥。"(注:T40/377c.)又指責違犯醫藥事戒條的行爲,"今日多作茯苓丸,形如拳大,煮薯蓣湯,稠如糜粥,非時辄飲,妄謂持齋。"(注:T40/397b.)
此外,在漢地僧人所編撰的佛教百科全書類著作和音義著作中,對印度佛教醫藥(主要是藥物的名稱、性能等)多有解說,從中可以發現一些極有用的材料。前一類著作如《法苑珠林》,其卷33"興福篇二十七之一",引述《溫室洗浴經》等等。後一類著作如《一切經音義》、《翻譯名義集》《翻譯名義大集》等。
在僧傳作品中,既有"胡僧"(天竺僧人占多數)的行醫經曆,也有漢僧嚴格遵守佛教醫藥事戒條的事迹紀錄。如《續高僧傳》卷6"慧韶傳":後遇時患,藥雜豬脂,拒而不服,非時漿飲故絕生常。"(注:T50/471a.)卷11"法侃傳":"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醫診雲:須以豬肉用壓藥勢。侃曰:終須一謝,豈得噉他。因縱疾而終。"(注:T50/513b.)
我們對律藏醫藥可以初步概括爲5點:a:藥物分類的系統性,共分爲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四類。所用的藥物以植物藥占主導地位。b:表明藥物劑量配伍的實用性的藥方不多,更缺乏能治療多種病症的複方。c:臨床的巫術性色彩比經藏部分少得多,科學色彩有所強化。d:除醫王耆婆的幾次手術處,外科的醫案較少。e:僧團是最常見的疾病是風冷熱叁種,最常用的藥物是酥蜜糖石蜜等。
律藏對醫藥事的規定,可以發現有以下幾個特點:(1)各部派對醫藥事的細微規定多所歧異,主要表現在對更藥和七日藥的規定爭議最多也最複雜,而且同一部派在這些方面對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條也不一樣。(2)醫藥事與出家事、食事、衣事等的戒條常常交錯在一起,密不可分。(3)對患病僧徒的臨床護理和戒律方面的特殊照顧,體現了佛教慈悲爲懷的精神。(4)藥物的儲存和使用的規定也非常細致。
《印度佛教醫學概況(陳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