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目精明";如是供养还能得七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洗浴随时"也介绍了僧人洗浴的方法(注:王邦维,前揭书,PP.133-135.)。各部广律亦述说了洗浴的种种好处。
嚼齿木法是一种口腔卫生方法。《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介绍了此方法,并说"然五天法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圣教俗流,俱通利益。"(注:王邦维,前揭书,PP.44-48.)《十诵律》卷23:"嚼杨枝有五利益,口不苦、口不臭、除风、除热病、除痰瘾。复有五利益:除风、除热、口滋味、能食、眼明。"(注:T23/289b-c.)《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三亦提到嚼齿有五利。用齿木或杨枝来揩齿的口腔卫生保健,亦见于敦煌石窟壁画,第159窟"剃度图"和第196窟"劳度叉斗圣图"中和尚刷牙的画面(注: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年,pp.43-44。又见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敦煌研究》),1990:pp20-23)。
纵观印度佛教医学,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医学理论有强烈的宗教色彩;(2)临床治疗的巫术性,咒语的使用非常普遍。(3)具体的药方(特别是大型的复方)所占的比重较少。(4)所涉及医学范畴的广泛性,涵盖内、外、儿、妇、五官科。
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
律藏是佛教三藏(经律论)之一,它的理论色彩不及经论强烈,却保存了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百科画卷,其中的医学资料也是非常丰富的。律藏中的药物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寿药四种(注:见拙文《佛教律藏药物分类略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99:I,PP.52-60)。律藏的医疗方法涉及各科,且兼及咒术、卫生保健等方方面面。由于佛教各部派持律的差异(注:王邦维,前揭书,校注前言第二章,PP.38-108.),在几部广律中对医药事的规定也表现出许多差别。
南传上座部巴利文律(vinay-pitaka)《大品》(mahavagga)的第六章(sixth khandhaka)是有关医药事的,可称之为"药犍度"。它分为四十节,每节的叙事模式多为:比丘患病--所需药物-佛陀应允--服药的戒条。这种模式也是北传医药事的叙事模式之一。
南传的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卷17"药犍度",主要解释药物的性能(注:T24/795.)。
北传的佛律分属于五个部派,即:化地部(弥沙塞部)的《五分律·药法》、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药犍度》、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的《十诵律·医药法》这四部广律,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等,是律藏中较多记载医药知识的文献。此外,正量部的《毗尼母经》中也有医学内容。现将律藏的医药内容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五分律》卷8:"彼守僧药比丘应以新器盛呵梨勒、阿摩勒、鞞醯勒、毕跋罗、干姜、甘蔗、糖、石蜜。"(注:T22/62b.)又,卷14"若比丘尼诵治病经方,波逸提。……若比丘尼为人治病以为生业,波逸提。……若比丘尼教他治病以为生业,波逸提。"(注:T22/95b.)又卷22,第三分之七"药法"(bhesajj-khandhaka)篇幅较短,在《大正藏》中还没占据一页,即T22/147B-C。它虽简略,但在故事中仍包含了几种疗法。"……从今听诸病比丘服四种药:酥油蜜石蜜。……听以诃梨勒、阿摩勒果,若蒜、若 ,诸所宜物排口。"(注:T22/147b.)又,卷28,第五分之七调伏法:堕胎药之规定(注:T22/184b.)。
同属于《五分律》系统的《弥沙塞羯靡磨本》中"第四衣药受净",补述药事。
《摩诃僧祗律》与其它广律不同,没有专节的"药犍度",对医药事的规定较零碎。其卷3在解释八种物时,列举了时药、夜分药、七日药、尽寿药的种种药名(注:T22/244a-245a.)。卷4列举了各种毒药的名称(注:T22/255b.)。卷17记载了几种治病之方:热病/酥;风病/油;:水病/蜜;乾屑病/石蜜;冷/石蜜、酪;下病/乳;下吐/鱼汁、肉汁(注:T22/362b.)。卷38:"若比丘尼作医师活命,波逸提。"(注:T22/53Ib.)
《四分律》卷40衣犍度之二,记载耆婆治病的六个故事,包括开颅等外科手术(注:T22/852-854.)。卷42第三分之四"药犍度"之一,介绍了细末药、盐药的组成;用人血治眼、用藕为舍利弗治病等故事;以及自护慈念呪等内容(注:T22/866c-1047b.)。卷43,"药犍度"之二与医学关系不大,记叙了几个本生故事。
《昙无德律部杂羯》中有"瞻病人持亡者衣服至僧中说文"、"受七日药文"等(注:T22/1046c-1047b.)。
《十诵律》卷26,七法中医药法第六,主要内容为:以罗斯禅涂眼。比丘病疥,用苦药涂。舍利弗患风冷,服酥提罗浆;热血病/首庐浆。几种食疗法:"佛身中冷气起,……应服三辛粥。……乞胡麻、粳米、摩沙豆、小豆,合煮和三辛,以粥上佛。"列举八种粥名和粥的五种好处,"除饥、除渴、下气、却脐下冷、消宿食。"还列举了四类药物的各种药名(注:T23/184b.-194b.八种粥即酥粥、油粥、胡麻粥、乳粥、小豆粥、磨沙豆粥、麻子粥、清粥。)。
同属于《十诵律》系统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4记载各种治病法;风病服大麦浆;血病服大麦汁等;并说明在佛陀的众多弟子中为何舍利弗病最多的原因(注:T23/528c.)。卷7说明天竺多发冷病与热病的原因及时间(注:T23/547c.)。《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3中有"问药法"(注:T23/580/581a.)。
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典最多,都是唐代高僧义净翻译的。除了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3"先体病源"、进药方法"、"除其弊药"中专门阐述医学知识之外,义净还在翻译律典所作的小注中有不少的医学知识的解释。
《毗奈耶》卷24有"服过七日药学处第三十"(注:T23/759b-760.)。
《比丘尼毗奈耶》卷10有"服过七日药学处第十九"(注:T23/962c-963c.)。卷18有"弟子有病不瞻视学处第九十九"(注:T23/1003a.)。卷19有"不蓄病衣学处第一百四十三"(注:T23/10011b-c.)。
《出家事》卷3,侍缚迦长者要求佛陀不度病人出家(注:T23/1034a-1035a.)。
《药事》卷1,佛陀为比丘开四种药: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寿药,列举各种药名。几种治疗方法:风疾/服有情脂;疥疮/服涩药;患眼/服安膳那药;风疾/服生肉等。其余各卷多是故事,或夹杂点滴的医药知识。
《破僧事》卷5,世尊患风气,食诃梨勒果即愈的故事(注:T24/125c.)。佛陀的病历见于多处,此乃其一例。
《杂事》卷3:义净用小注的方式,介绍了天竺浴室的设置、洗浴的方法、洗浴的好处等(注:T24/219b-c.)。卷13:"嚼齿木者有五胜利,云何为五,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瘾、三者口无臭气、四者能餐饮食、五者眼目明净。"(注:T24/264c.)
在汉地僧人对津藏(特别是《四分律》)所作的疏注中,也提到医药事,但主要是讨论患病僧徒的戒条,比如时浆与非时浆、七日药的服用规定。其情况较明晰,一者是引用和讨论印度佛教的医药事的律条,二者是陈述汉地僧团在执行医药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违规行为。因此,在这些著作中很少有印度的药方,更谈不上有复方了。此外,它们所引述的关于中医的一些简单的方子不属于印度佛教医学的范畴。
律疏著作主要有唐代道宜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二"四药受净篇"第18)、宋代元照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四药篇"与"释瞻病篇")等,比如后书论述四类药,"四药者,摄尽一切所食之物,对治新故二种之病,通名为药。受兼手口,俱该四药。"(注:T40/377c.)又指责违犯医药事戒条的行为,"今日多作茯苓丸,形如拳大,煮薯蓣汤,稠如糜粥,非时辄饮,妄谓持斋。"(注:T40/397b.)
此外,在汉地僧人所编撰的佛教百科全书类著作和音义著作中,对印度佛教医药(主要是药物的名称、性能等)多有解说,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极有用的材料。前一类著作如《法苑珠林》,其卷33"兴福篇二十七之一",引述《温室洗浴经》等等。后一类著作如《一切经音义》、《翻译名义集》《翻译名义大集》等。
在僧传作品中,既有"胡僧"(天竺僧人占多数)的行医经历,也有汉僧严格遵守佛教医药事戒条的事迹纪录。如《续高僧传》卷6"慧韶传":后遇时患,药杂猪脂,拒而不服,非时浆饮故绝生常。"(注:T50/471a.)卷11"法侃传":"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医诊云:须以猪肉用压药势。侃曰:终须一谢,岂得噉他。因纵疾而终。"(注:T50/513b.)
我们对律藏医药可以初步概括为5点:a:药物分类的系统性,共分为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寿药四类。所用的药物以植物药占主导地位。b:表明药物剂量配伍的实用性的药方不多,更缺乏能治疗多种病症的复方。c:临床的巫术性色彩比经藏部分少得多,科学色彩有所强化。d:除医王耆婆的几次手术处,外科的医案较少。e:僧团是最常见的疾病是风冷热三种,最常用的药物是酥蜜糖石蜜等。
律藏对医药事的规定,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各部派对医药事的细微规定多所歧异,主要表现在对更药和七日药的规定争议最多也最复杂,而且同一部派在这些方面对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条也不一样。(2)医药事与出家事、食事、衣事等的戒条常常交错在一起,密不可分。(3)对患病僧徒的临床护理和戒律方面的特殊照顾,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4)药物的储存和使用的规定也非常细致。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陈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