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0部。申俊前揭文,则云"四百部"。)。其实所谓的论医佛经并不是专门的医典,只不过有医药相关的内容稍稍多一些,严格地说在大藏经中没有一部纯粹的医典。涉医佛经中的许多是"以医为喻"类型的经典,其医理在阐述佛法义理时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还有一些只列举病名而没有药名的佛经。印度佛教医学的这些经典主要有:"《佛说佛医经》、《佛说疗痔病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延寿命经》、《救疾经》、《禅秘要法经》、《佛说萘女耆婆经》、《佛说胎胞经》、《除一切疾病陀罗经》、《佛说除恐灾患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佛说医喻经》等。在律藏的"医药事"部分,也有很宝贵的佛教医药资料。
从其十分丰富的内容来看,印度佛教医学主要的组成部分有: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
A:基础理论。印度佛教医学的理论由两方面组成:生命吠陀的部分理论和佛教的部分教义。前者主要表现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客观认识;后者则以早期佛教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特别是"四大"等基本教义为主。在论述人体疾病的原因时,其佛教的义理特色就表现得很明显,认为众病有三因:外因、内因和业因。
B:临床实践。印度佛教医学临床治疗总的原则是:对机设药,除病为先。对那些患病僧人,佛陀格外宽待,在药物的使用方面,只要是医生许可或病情需要,佛陀没有反对意见,允许病比丘尼的"特殊化"。比如,不饮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之一,但"酒虽是戒禁,有患通开。"《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云:"若以酒煮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得服不?若无酒性得服。"(注:T23/587C。)P·2064《四分戒本疏》亦曰:"律云:不犯者,若有病余药持不善,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不犯。"(注:No2787,T85/613C。)印度佛教医学的临床治疗,是指使用具体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进行的治疗方法。若对应于生命吠陀体系的"八分医方",它包括针刺首疾、身患、诸疮、阿揭陀药、长年方、童子病、足身法,而鬼瘴除外。佛经中最著名的治疗个案就是医王耆婆孤医疗事迹(注:Kenneth G.Zysk,Asceticism and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Medicine in the Buddhist Monastery,Delhi,1998,PP120-127.)。具体的治疗略举如次:
《大般泥洹经》:"有热病者、酥能治之;有风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注:T12/593a。)酥、油、蜜是佛经最常用的药物,均属于七日药。
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若有人等患眼精坏有清盲暗者,若白晕赤瞙无光明者,取诃梨勒果、阿摩勒果、鞞醯勒果,三各一颗,捣破油下筛当研。时唯须净护,……即得精还明净光盛。"(注:T12/593a.)这是治眼的方子。此经中还有40多条与咒术相关的验方,有内服、外敷等多种疗法。在佛经中治疗眼科的方法很多,这跟印度眼科医术比较发达有关。唐代宝思惟译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阐述了眼药的组成、制作和施药方法:尔时观世音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复说眼药之法成就最上。若有用者即得成就决定无疑。摩那叱罗、雄黄、迦俱婆婆树子汁、红莲花、青莲花、海沫[,一名海浮石]、牛黄、郁金根[,一名黄姜]、小柏根、胡椒、毕拔、干姜,以前件药,并捣研为极细末,以龙脑香、麝香和之,诵心咒一千八遍,以手取药触观世音菩萨足,即涂眼中已所有眼药,乃至有目青盲、胎努肉,悉得除差……"(注:T20/20Ib)。《大般涅槃经》还有"金针拨白内障"的记载,此项手术对中医深有影响(注:季羡林,《印度眼科传入中国考》,《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龙树五明论》卷上:"凡人得之化作大仙药者,五月五日取牛黄大如雀子、干(囉)姜四两、麻八两、黄芩一两、大黄五两、甘草二两,于七月七日,令童子捣之,以蜜和作丸用之。……"(注:T21/957b。)这个药方名为"大仙药",由多味药物组成,并且能治多种疾病。其形式与印度药典中的药方非常相似。
《陀罗尼集经》卷八:"若妇人患月水恒出,及男女鼻孔出者,取囉 [上音]娑善那人、苋菜根,各取二两,粳米泔汁及蜜,共和为丸讫,诵前心呪二十一遍,分为小丸,大如梧子。如法服之,其病即差,此名阿伽陀药。"(注:T18/854b.)这是一个妇科良方,药物和咒语合用。佛藏中还有一种《迦叶仙人说女人经》。
《囉缚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该经注重运用安息香、白芥子等治疗儿科疾病(注:T21/492a-494b.)。
外科手术主要体现在耆婆的医事中:
在《四分律》卷三十九、卷四十中,记载了耆婆的六个主要治病故事。(1)为一长者之妇治愈头痛。(2)为瓶沙王治疗痔疮(大便道中出血)。(3)为一长者治疗头痛。(4)为一长者治疗肠结腹内。(5)为波罗殊提治疗头痛。(6)为世尊治疗水病。
在《佛说柰女耆婆经》中,耆婆的行医经历:(1)救活迦罗越家头痛而死的十五岁女儿。(2)救活一个躄地而死的男孩。(3)巧计治愈一位国王的积年陈疾。
在《佛说柰女祗域因缘经》中,耆婆的行医经历:(1)为一长者之妇治愈头痛。(2)为一长者之子治疗肠结腹内。(3)救活迦罗越家头痛而死的十五岁女儿。(4)救活一个落地而死的男孩。(5)巧计治愈一位国王的多年陈疾。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1)耆婆用计为猛光王治病(注:见拙文《印度医王故事考》,《南亚研究》,1999年第2期(拟刊)。)。
C:医用咒语。佛教认为魔病、业病和鬼病这三种病需要靠咒禁来治疗。佛经中的咒语按内容分为:驱魔咒语(注:比如《大佛顶广众陀罗尼经》卷第五"又法,取白芥子、安悉香、阿魏药、乌麻油相和,取皂英木为火,一咒一掷火中,如是满八百遍,一切凶猛事,须作此法。"(T19/179a)。)、驱蛇咒语、医用咒语等。大量的陀罗尼经,特别是密教经典,与治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医用咒语按使用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单用的咒语、与药合用的咒语,就象在中国上古时期的情形一样(29),医巫不分和药咒合用在印度也很常见,而且这种用法在印度民间医术中一直流传至今。
单用的咒语类佛经有:《佛说咒小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佛说呪时气病经》、《佛说呪齿经》、《佛说呪目经》、《观世音菩萨秘藏和意陀罗神呪经》、《能净一切眼疾陀罗尼经》、《杂宝藏经》("差摩子患目皈依三宝得眼净缘")、《佛说疗痔病经》、《药师琉璃七佛本愿功德经》等。
与药物合用的咒语类佛经主要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若有人等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脚不便者,取胡麻油内木香煎。呪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取纯牛酥,呪三七遍,摩身上差好。若有妇人患产难者,取胡麻油,呪三七遍,摩产妇脐中及玉门中,若令口吞易生。"(注:T20/104a.)该经中的40多条验方绝大部分都和咒语联系在一起。
《囉缚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复用安悉香、蒜、蛇皮、白芥子、猫儿粪、酥,同和为香,烧熏小儿。"(注:T21/492a.)该经中和咒语同用的类似药方还有6个。
《龙树五明论》卷下:"服香方法:……白真旃香一斤、沈水香一斤、熏六香一斤、鸡舌香一斤、霍香一斤、零凌香一斤、甘松香一斤、穹窮香一斤、香附子一斤、百花香一斤[,随时采阴干],诃(何)梨勒一斤。论曰:于一净室,于净臼中,各别捣下筛和以蜜。器中勿令见风日。……呪香七返,经井华水服方寸匕(七)日三服……。"(注:T21/968b.)
香药用于咒术中,另见于《苏悉地羯罗经》"涂香药品第八";《瑜伽师地论》"如意地"中亦有四大香(沉香、窣堵鲁迦香、龙脑香、麝香)及香药的种类与使用:《大佛顶广众陀罗尼经》等。
D:养生保健。养生分安般守意、禅定养生等:保健则有食疗法、洗浴法、嚼齿木法等。
安般守意(anapana-smrti)与印度的瑜伽术关系很大,主要是有关出息(apana)、入息(ana)的方法修炼,类似于中国道教的气功。安般守意的修持形式有三种:渐、顿和综合。其代表性佛经有《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佛说大安般守意经》等。
禅定养生就是通过修习禅定(dhyana),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经过调身、调息、调心,使身心安静统一,达到精神上既不昏沉瞌睡,又不纷驰烦恼的安和状态。定既是佛教三学(戒定慧)之一,也是一种身心医学的方法。其代表性佛经有《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禅法要解》、《五门禅经要用法》、《治禅病秘要法》、《六度集经》等。
食疗法即饮食保健,其方法可归纳为提倡素食养生、强调饮食节律和注重饮食禁忌。律藏内的四种药物分类,就涵盖了"一切可食之物",可以说食与药难分彼此。《佛说佛医经》强调时令节气与饮食的关系。《佛说胎胞经》论述孕育期内所应注意的饮食调养。《苏悉地羯罗经》中的"献食品"记叙了食疗与食养的内容。《瑜伽师地论》中的"出离论"载录了饮食不节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并强调了饮食调护的重要意义。
有关洗浴的主要一部佛经是《温室洗浴众僧经》,浴僧当用七物洗澡,"燃火、净水、澡豆、酥膏、淳灰、杨枝、内衣";洗浴能除七病,四大安稳、除风病、除湿痹、除寒水、除热气、除垢秽、身体轻便,…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陈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