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陈明)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

  作者:陈明

     

  [成都]宗教学研究,2000年1月

  36-43页

  --------------------------------------------------------------------------------

  【作者简介】陈明,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古史中心工作。

  【内容提要】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关 键 词】印度/佛教/医学

  一、佛教医学定义的讨论

  宗教常常自称有"治病救人"的意义,宗教又往往对医学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佛教亦不例外,佛陀常被喻为"大医王",其教义喻为能解众生之毒的"阿揭陀药"(agada)。佛教的教义与印度医学术语也多有相应之处,印度医学也多染上了许多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研究中不能将佛教教义和医学理论去硬性比附。

  有人认为,佛陀最早提出的"四圣谛"理论就建立一个医学范式的基础上,即苦、集、灭、道,对应于医学上的病症、病因、健康和治疗方法。虽然在《阇罗迦本集》中也有一种四分法,但是,它并不能反映系统化的医学知识的显性模式,而且它的公式也不同于四圣谛,"能治疗国王的最好的医生,他应具有四种知识:知道病因、病的特征、疗法以及病的不再重发。"这种在医学传统上不重要的四分法以及它与四圣谛概念上的变异,致使在佛陀早期的教义中任何医学的类推都是站不住脚的(注:Kenneth G * Zysk,Asceticism ang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Delhi,1998,P·38·)。

  关于印度医学与佛教的关系,申俊龙在一篇文章中说:"佛学又叫慧学,它与其他宗教不同。……它的教义试图统摄包容一切,称为”五明”之学。一为声明,研究声韵学和语文学;二为工巧明,研究工艺、技术、历算之学;三为医方明,研究医药学;四为因明,研究逻辑学、认识论;五为内学,研究佛学。因此,印度医药学就包含在佛学体系之内"(注:申俊龙,《佛教与中国传统医学》,该文收入王尧主编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PP·922-956。这段话中的"内学",依上下文宜为"内明"。"内明"是关于宗教哲学的所有知识,既包括佛教,也包括佛教徒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而"内学"(或"内教")仅指佛教,不含"外道",因此,这两个概念不宜等同。此外,此句中的"认识论",宜去掉。因为因明即论理学(形式逻辑),与认识论是两回事。)。这段话的结论值得商榷。因为五明之学在印度本乃俗家及别的哲学流派的学习内容,《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指出印度的普通教育情况时说:

  而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谓因明,考定正邪,研覆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注: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P·185·)。

  前四明在各教派之间基本相同,内明涉及各派的复杂教义,彼此分歧极大。佛教徒为了传教,才学习这些知识。换句话说,在印度许多教派均学习五明大论,五明之学并不是佛教的独家创建。从吠陀和《生命吠陀》(Ayurveda)算起,印度医药学的历史远远早于佛教,后起的佛教只不过吸收了印度医药学的部分内容而已,根本就没有完全涵盖印度医药学,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印度医药学就包含在佛教体系之内。其次,关于医学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举一个材料,唐代义净在印度求法时,"于此医明,已用功学,由非正业,遂乃弃之"(注:王邦维,《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华书局,1995,P·152·)。可见医方明不是印度佛教僧尼的正业。佛教的一般观念是:"道法为重,医术为次"。如果"但学医术,无求道意"的话,就是犯戒的行为。《五分律》卷14有规定:"若比丘尼诵治病经方,波逸提;若比丘尼为人治病以为生业,波逸提。"(注:T22/95a*)《摩诃僧祗律》卷38也规定:"比丘尼不得授俗人外道医方。"(注:T22/53Ib*)但是佛教的这些规定并不是排斥医学,而是为了保证佛教徒潜心于修行,不以医术去染世俗、贪名利(注:《法苑珠林》卷30:"故律云,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渐令法速灭。数见朝贵门首,多有疗病僧尼,或有行医针灸求贪名利,……致使秽响盈路,污染俗情。"(T53/506)这是对当时汉地佛教界内以医术结交权贵的不良现象的尖锐批评。)。佛教提倡以慈悲为怀,律藏中也有多处表明佛陀对医学的亲善态度,佛陀与医王耆婆(Jivaka)的关系也很不错。但总的看来,佛教中习医的僧徒极为少见,为僧团治病的也多是俗家医生,医王耆婆也是先习医后才接受佛教思想的。不过,作为"借医弘道"的手段,医学对佛教在华的早期传播事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近年来,对佛教医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有人声称"佛教医学是东方医学文明的重要宝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思想内涵、理论构架和临床实践的宗教医学体系"(注:李良松,《佛教医籍总目》提要"绪论",鹭江出版社,1997年,7月。)。但什么是佛教医学?这是我们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佛教医学研究的倡导者李良松先生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什么是佛教医学?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教理论为指导的医药学体系。什么是中国佛教医学?中国佛教医学是佛教医学与中国医学相互融合的医药学。即以佛教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寺院传承的方药和诊疗经验为代表,并吸收古印度和西域医药技术的医学体系"(注:李良松,"佛教医药纵横谈",《亚洲医药》,1997年,9月-10月。P97。)。

  在1997年底北大举行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良松的提法是:"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教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学。"(注:李良松、孙婷,《佛教医药学术体系概论》,"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研讨会论文,1997年,12月。)但他在另一本书的"绪论"中说"佛教医学的理论诞生于古印度,而佛教医学的临床根植于中国"(注:李良松,《佛教医籍总目》提要"绪论",鹭江出版社,1997年,7月。),这与"佛教医学的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无疑自相矛盾。我们认为,佛教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印度的,但也吸收了中医的某些理论内涵。

  在上述的几篇文章中,李良松将中国佛教医学分成三大领域,即经藏医学、寺院医学和居士医学。经藏医学指佛经中的医药学,从文献学角度来看,它包含大藏经中的论医佛经和涉医佛经。就经藏医学而论,这种分类法有三处问题,其一:印度佛教医学无疑就等同于经藏医学中的汉译论医佛经和涉医佛经部分。这样就遗漏了那些没有汉译的而含有医学内容的梵文、巴利文佛经,比如新疆库车出土的《鲍威尔写本》的第六部分就是一部用咒语治疗蛇伤的佛经(注:F,Rudoif Hoemle,the Bower Manuscripf,Reprinted Newprinted New Dehle,1987年,PP,222-230。又见,季羡林《新疆的甘蔗种植和沙糖应用》,文物,1997年,2月,P,39。)。其二:遗漏了那些没有入藏的含有医学内容的汉文佛典(汉译佛典、疑伪经、汉僧的撰述)。比如从方广锠编的《藏外佛教文献》(注:方广锠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一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1977年。)中能找出一些医学内容。其三:忽视了大量的藏文大藏经中的佛教医学材料(注:如果大藏经中的医学材料都归入佛教医学的范畴的话,那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内的《八支心要集》、《八支心要玻璃方药论》、《药理精华》等没有什么佛教色彩的印度俗世医典又算不算佛教医学的一部分呢?)。当然,一切概括方法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也就无须过于求全责备了。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不妨将佛教分为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佛教医学两部分。我们仅仅研究纯印度式的前一个部分,对后者则存而不论。前者包括与医学关联的汉译佛经(藏内和藏外)、梵文巴利文佛经、受印度影响的西域胡语佛经等。

  因此,我们对佛教医学的初步定义为:佛教医学是印度古代生命吠陀体系的基础上,以佛教教义为指导思想,并吸收了中国传统医学(包括藏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所形成的一种非独立的医药学体系。它分为印度佛教医学和中国佛教医学(含藏传佛教医学)两部分。

  印度佛教医学的内容概述

  印度佛教医学的主体是大藏经中汉译的论医佛经和涉医佛经(注:印度佛教医学的这些经典应该不包括中国僧人的疏论、僧传等撰述在内。但那些直接印度佛教医学的材料(比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可以包含在内。),据有人初步统计共达四百多部(注:李良松在《佛教医籍总目提要》中统计论医佛经85部、涉医佛经37…

《印度佛教医学概况(陈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