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學與現代醫學的學科性質相契合
隨著人類的進步,大量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不斷誕生,各學科之間的差別日益模糊。從今天人們所能達到的認識來看,古老的佛學與現代醫學在學科性質上顯示出驚人的相似甚至同一性。
1、現代醫學性質的新認識
醫學,尤其是近代以來的醫學,一直被人們當然地視爲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聲望極高的諾貝爾獎,將生理與醫學獎與物理學、化學一起,同歸于自然科學獎,更是把這一近代以來機械二元的工業思維下對醫學的認識最極端的表現出來。雖然早在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病理家魏爾嘯在其《科學方法與治療觀點》一文中就明確提出“醫學在本質上是社會科學”這一著名論斷,但由于傳統思維定式的影響,直到當代,著名的醫學史家西格裏斯特仍然慨歡:“當說與其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不如說它是一門社會科學的時候,我會經不只一次地使醫學聽衆感到震驚(注釋:《享利·西格裏斯論醫學史》,一九五九年版。)。”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出現及被公認,使人們有可能更全面也更真實地認識醫學的學科性質。總的來說,現代醫學所面臨的對象已不再單純是人的生物有機體,而是完整的人本身。人的屬性決定了醫學所的屬性。首先,人有著生物有機體的自然屬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構成了人世間的生物體,健康和疾病病都在這一軀體上表現出來,因此醫學理所當然地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
其次,人的意識現象的存在又決定了醫學必然也有著思維、心理科學的性質。一個健康的人不但要有健康的軀體,同時也應保持精神和心理的健康。否則由于精神、心理疾患的存在,心身和諧關系的打破,人的生物性機體的健康也很難再繼續維持。
第叁,正如人有著社會、生態屬性一樣,醫學也同樣有著社會科學、生態科學屬性。隨著人類工的發展,社會、群體、生態因素健康的影響有著日益增大的趨勢,對疾病的産生、轉歸和預後的影響也愈加明顯,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現代社會嚴重的環境汙染導致的公害病,由社會性的精神空虛産生的自殺、吸毒現象,以及伴隨經濟社會發展而産生的人口老齡化,科技發展交通發達帶來的交能事故危險增加等問題,給整個世界以及其中的每個人的健康都帶了威脅,醫學的社會科學、生態科學屬性正變得日益突出而重要。
第四,現代醫學所追求的全面、完整的健康目的,決定了它對人與世界的認識必須是全面而完整的。因而現代醫學院不僅必然要橫跨兼收各種具體學科,更需要有一種全面把握人與世界的哲學高度。只有哲學的改變,才能帶來醫學的根本變革,醫學的曆史也對此作了證明。
工業革新後機械式、還原式的唯物論的出現,促使傳統生物醫學作爲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誕生,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以及現代的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一大批醫學科學應運而生,爲人類戰勝軀體生物性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當前對大量的精神、心理疾患、心身疾病及社會性疾病時,它卻一籌莫展了。現代新哲學觀的出現,信息論、系統論、控製論、協同論等,給了醫學以全新的眼光和把握人與世界的工具,從而最終促成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誕生。如今,這場新的醫學革命正方興未艾,並對前途充滿信心。
可見,哲學性質乃是現代醫學必不可缺的一個方面。最後,現代醫學也兼具了倫理、宗教性質。醫聖張仲景早在《傷寒雜病信論》序中早已提出:“醫乃仁術。”時代發展至今日,隨著醫學的長足進步,它越來越具有左右人生命的力量。損壞東西的器官、肢體可以用人工製品來替代,嬰兒可通過試管培育,大腦死亡之後可憑先進儀器維持軀體特活力,甚至一個完整的人亦可以用克隆技術進行複製。醫學如此巨大的力量如果妥當善用,則可帶來無量幸福,若稍有差失,便會對個人乃至整個世界帶來災難。因此,現代醫學不不得不面對自身的醫學道德問題,不得不從生命的終極其意義和價值出發,考慮和安排自己的醫生産療行爲,以避免單純的技術至上主義、工具主義。對倫理工科道德的把握,對生命的終極價值和意義的探究與追求,已成爲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而後者實質上正是一種終極關懷的宗教追求(注釋:《享利·西格裏斯論醫學史》,一九五九年版。)。
事實上,由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確立的現代醫學,無論是在醫學研究還是在醫療實踐中,自然科學、思維心理科學、社會人文科學、生態科學、哲學以及宗教的方法,都正在並行不悖的得到運用,並相互補充和促進。由此,新的醫學觀點和醫療手段才層出不窮,使現代醫學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2、佛學:僅是一種宗教或哲學嗎?
近代以來,由于西學的傳入,人們不再限于以曆史上傳統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佛教;又由于佛教與西方宗教和哲學在某些方面近似或相同,故將佛學視宗教或和哲學加以研究之風盛行一時,乃至今日佛教理所當然地被視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數億的信徒。究實而言,佛教卻並不符合西方所謂的宗教定義。既不承認有一至高無上的創造萬物之主,更不要求人們對至上神的膜拜與依賴。佛教雖有創教之主,其真正的核心卻是佛法,佛陀僅是這恒常不變的宇宙人生真理的發現者、宣傳者,而非創造者。佛教中某些內容如信仰皈依、忏悔消災、往生淨土等,的確表明了佛學中所具有的一定宗教色彩,但究其實質,仍不過是救治衆生疾病,經導衆生最終離苦得樂的一種方便。佛學雖不是宗教,卻並不妨礙它利用宗教信仰作爲手段達到解脫胎換骨從生的最終目的。
另一方面,與求真的哲學相比,以洞察宇宙人生的實相爲究竟的佛學,的確與之有相同之處。二者在對世界、人生的分析、認識方法上,又多有相似,故稱佛學具有哲學的某些性質,並不爲過。但佛學畢竟不是哲學,它只是以哲學思辯爲手段,引尋人們破除對自身和世界的執著,獲得心靈的淨化和自由,最終達到人的心身世界的徹底解脫和圓滿覺悟。歐陽竟無說得好:“宗教、哲學二字原系西洋名詞,譯過中國來勉強比附在佛法上。但彼二者,意義既各殊,範圍又極隘,如何能合此最廣大的佛法(注釋:關于佛學與宗教、哲學的不同,詳見歐陽竟無<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文,載《歐陽竟無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版。)”畢竟,近代以來興起的借助西方宗教、哲學方法對佛學進行的研究,較之過去傳統上限于佛學圈內,以佛解佛的研究方式,既拓展了人們的眼光和思路,也更符合了近代自然科學所帶來的人們新的知識結構方式,對幫助人們認識了解佛學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功不可沒,而其以偏概全的態度卻實不可取。
時至今日,經曆了兩次在大戰之後的世界在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爆炸中正飛速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觀衆越來越全面,思維探討程度也日益加深。現代的認識水平已不容人們再將現代醫學局限某一門學科之中,同樣也不會再讓人們單純地將佛學當作某一種專門的宗教或哲學看待了。站在當今的高度,人們重新審視古老的佛學,發現它不僅具有傳統的宗教和哲學內容,同時更橫跨並兼納了自然科學、心理思維科學、社會人文科學及生態科學等多種學科,現現代醫學在學科性質上顯示出某種驚人的相似乃至相同的特點。
首先,佛學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內容豐富而完整,並頗具系統性。如舊期佛典《那先比丘經》、《長阿含經》中的《世紀經》等,廣泛探討了宇宙、地球、人類確良等自然科學問題;後期大乘經典如《楞伽經》、《楞嚴經》、《華來龍》、《瑜伽師地論》等,更對生命、時空、宇宙等進行了方方面面的詳細論述。從總體生命的種類、來源、生存方式、出生方式到人類的來源、身體構造、入胎、住胎、出胎過程和死亡過程,從物質的微細結構到整個地球、宇宙的成、住、壞、空,佛學都進行了全面研究和闡述。其中有些結論已爲現代自然科學所證實,有些目前還不能被人們接受。便無論如何,這些研究所表現出的探索自然與生命的精神及其所依據的客觀實證原則,與自然科學並無二致。提倡“由已得不由它得”的實證精神,“依法不依人”(注釋:《涅槃經·四依品》。)——即依真理不依權威的批判精神,乃是佛學自然科學共同的精神內涵。
其次,佛學中的思維、心理科學,更是其精華所在。佛學爲人類提供了一條自識其心、自淨其心、自主其心的究竟之道,注重心識的研究和對心論的修行改造,無疑當是佛學最大的特點,故多有學人稱佛學爲“心理主義”。小乘佛學根據其禅定體驗將人的每一念心識活動具體功分爲“九心輪”,共經曆“十七刹那”,又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爲八十九種,稱八十九心,其中每一種心理活動又各有十四個階段,其研究之深可謂細致入微。大乘佛學更將大的意識分成叁到四個層次,共有八識或九識,八識的功能又分別從四個方面表現出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較之現代精神分析學派的潛意識理論,具有更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意義。從對人的意識分析入手,佛學又發展出了一整套調控心身的禅定方法,爲人們最終達到自識其心、自主其心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術手段。因而佛學中的思維心理科學可謂完整而獨到,其意義和價值之巨大,深值得人們去學習、研究、發掘。
另外,社會科學、生態科學內容同樣是佛學必不可少的部分。佛學提倡對人類及其社會、環境的出離,並非如一般人所理解的對人類社會的放棄或逃避。它不僅意味著個人心靈遠離貪欲、執著後的清淨無染,更指對人類社會、環境的改造,使之美化、淨化、升華,使人類出離現有的汙濁狀態。其內心所深含的對人、社會、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的無盡的關懷可見一斑。因此,佛學從其誕生之始,社會關懷之還必須即溢于言表,認識、改造社會、…
《佛學與現代醫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