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熄滅,再不要燃燒!”最後因它慈悲心之真實力,大火終于停止肆虐。帝釋天隨即也施以幫助,他開始降下大雨,最終將火徹底熄滅。
大丈夫說出家就出家
釋迦牟尼佛曾轉生爲一種姓高貴、具財、具智、如大臣寶一樣承侍國王之商主。一日,商主前往王宮,而商主嶽母恰巧也來看望女兒。到達商主家時,女兒瑪哈多出來迎接母親。母親便問女兒:“瑪哈多女兒,你丈夫對你恩愛嗎?你對他如此有情有意,他知不知回報?你與他共同生活有無不愉快之事發生?”
女兒不好意思回答母親詢問,便小聲說:“像他這般守持清淨戒律、只做功德善事之人,出家人中也難尋覓。”母親因年老耳背,加之女兒聲音又很細小,故而未聽清女兒所說,只隱約聽到“出家”二字。母親心中頓時聯想到:想不到女婿已將我女兒抛棄,只顧自己出家求道去了。越思慮越是替女兒未來前途擔憂,于是便放聲大哭起來,且邊哭邊說:“連我如此賢慧之女兒都已舍棄,又怎可能出家去守持清淨戒律、做那些功德善事?事情爲何會至如此地步?他又年輕,又是國王心腹之人,平日對我女兒就乏少悲心,又無病痛折磨,也從無結怨之仇敵,就這麼突然抛下財産親人,自己獨自前往寂靜之地到底爲何?”她邊說邊哭,一直滔滔不絕大聲數落。
女人心性本身就不穩固,極易輕信別人所言。一聽母親如此絮叨,女兒不覺浮想聯翩:我丈夫想必已出家無疑,因母親如此難過。于是她也心生不悅,加之又不了解情況,便自以爲是地想當然認爲丈夫已然出家,母親正爲看望自己才前來此處。想到這裏,女兒不覺昏厥過去。
家人聞聽此事後均開始嚎啕大哭,鄰居、親戚、婆羅門、施主、以及居住在宮殿附近之朋友大多都與商主關系友善,他們也聞風而動,紛紛聚集在商主家中,並且全都因感傷不已而痛哭不止。
恰在此時,商主已從王宮折返回家,他在臨近家門之時忽然聽到一片哭聲,且看到家中已聚攏起大批人衆,他于是心中納悶:到底發生何事?于是商主便派一仆人先行回家打探一番,仆人回來後就將前後原委原原本本告之商主。商主本來就心地清淨,得知衆人議論他已出家之語後更是心有所動。此時他已感覺若再回家中實乃慚愧至極,因衆人盡皆以爲他已出家修行。他心中想到:奇哉!奇哉!這些人對我如此希望真乃善妙!他們既已這樣贊歎並宣講我出家之功德,我若還要堅持返家則太不應理。如我舍棄功德一心喜歡過失;或舍棄善法只知行持惡法,如此生存又有多大意義?不如按衆人所願前往寂靜地出家苦行。
商主想到這便又返回王宮。國王見到他後詫異詢問道:“你爲何又返回王宮?”商主答言:“我欲出家,請大國王開許。”國王聽罷就以慈悲語氣對他說道:“像我這樣的國王及你衆多親友均健在時,你爲何要舍離大家前往寂靜地?如是因財産困窘請向我索取錢財;如有人欲傷害你,我定會幫助。不知你爲甚卻如此辜負我與衆親友心願?”商主說道:“我依大國王怎會遭遇危害?亦根本無有任何錢財短缺障礙,我並非因這些原因才前往寂靜地。只是我聞聽衆人都在議論說我已出家,還因此而哭泣,正因他們對我評價如此之高,我想我還是出家爲好。”
國王反駁說:“難道衆人說你出家你就非前往寂靜地不成?像你這樣具一定功德之人,若僅僅知道遵奉別人言辭實不應該。你不出家又有何等不合理之處?世間愚笨之人素喜胡說八道,無智之人胡言亂語有何真實意義?將這些謠言牢記心間定會遭到世人譏諷,更何況依之行事?”
商主又繼續申辯說:“祈請國王勿如此囑咐于我,人們所講有道理之善言善語,我們最好盡力遵行。人、天均稱你爲名符其實之國王、法王,若你製止善法實屬非法,你理應幫助行善之人,勿辜負別人能促成我廣積功德之希望與評價。若國王能夠開許我出家請求,則你自己名聲也會因之流布四方。否則,你所擁有之名譽又能有多大實在意義?就如幹涸之水一樣,你之名聲斷不可能增上。人之聲名若遭到毀壞,要想恢複實在難上加難。正如毒蛇窩一樣的家,只能引起爭論,實在應該舍棄。因此請大國王勿再阻撓我出家意願。你本來對民衆就具有慈悲情懷,此次一定要開許我,我是誠心誠意想遠離散亂之地、前往寂靜林中出家苦行。”
國王最終開許商主出家請求,他終于得以如願前往林中苦行。正准備動身之時,親友、眷屬全來到面前苦苦挽留,他們邊哭邊拉住他雙腳,又用粗暴、溫和等種種語言勸阻他。有人言:“如你出家,那麼多未辦妥之事留給誰來處理?”也有人說:“你難道對親友就無一點慈悲?”衆人以種種方式試圖令商主不要出家。
而商主則堅定說道:“諸位朋友,如我以放逸之心行非法之事,你們理應以種種方式勸阻我;而我是到清淨森林中苦行修善,你們爲何要橫加幹涉?若你們真不願離開我,就幹脆與我同去森林,這一點你們能否做到?你們不讓我出家,爲何卻又同意我與怨敵戰鬥或加入作戰大軍中?對此等事情爲何偏偏就要答應?如你們只看見在家功德和所謂去森林中苦行之過失,此乃說明你們已被邪知邪見誤導。我只希求功德善法,你們本該隨我一道出家。世間情感有甚穩固之處?就似舞者跳出千姿百態舞蹈一般,易變不定。若你們與我感情深厚、不願離開我,就應隨我一同前往森林中苦行,實不應該再這樣製止我。”商主以溫和語氣如是說道。
隨後,商主便自己前往森林中苦行,以不放逸之精進態度努力行持善法、守護清淨戒律、修行禅定。
具智之人僅僅聽聞別人宣說有功德之話語都不會放棄,更何況獲得功德後再將之失毀更是不可能發生。因此,若別人說出自己是比丘、居士或修行人、證悟者等此類具功德之言辭,以此稱呼自己,自己應審慎觀察自相續,同時心中如是思維:別人對我這般評價,我實不應辜負他們,一定要成爲具有此種功德之人。不具備之前,自己理應心生慚愧。此種方式才爲大乘菩薩所應禀持之行迹。
孔雀王愈加美麗
久遠之前,在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國王,不僅財富圓滿,更有一美麗無比之無喻姆王妃,王妃對國王也非常貪執、愛戀。當時在大雪山南方之山林裏,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變爲一只孔雀王,名爲金色孔雀王。它身色端嚴,嘴由珍寶長成,擁有五百眷屬。
孔雀王後來有次于中夜時分,在鹿野苑城市上空飛翔時發出悅耳鳴叫,恰巧無喻姆王妃此刻正坐在王宮頂層,她聽到鳴聲後便問梵施王:“如此妙音是誰發出?”國王面露困惑之色說道:“好妃子,我對此事也不大清楚。只是聽說在大雪山南方棲息有一只金色孔雀王,衆人都說它鳴音悅耳動聽。王妃聞言便向國王要求說:“大王無論如何也要爲我逮著這只孔雀王。”國王面呈難色答言:“這只飛禽平日看上一眼都非常困難,更何況要逮住。”王妃則不依不饒撒潑道:“如得不到孔雀王我會立刻死去。”
梵施王平時對無喻姆王妃就恩寵嬌縱,此時一聽王妃說要死去急忙安慰她說:“你千萬不要如此焦慮,我馬上下令命獵人、捕鳥者火速將孔雀王抓獲以寬你心。”國王于是命令所有獵人、捕鳥者務必想盡一切辦法捕獲孔雀王,並要將之送至王宮。如能抓獲則善妙非常;若逮不住孔雀王,則定斬不饒。
這些人聽命後均非常擔心自己性命不保,便帶上各種捕鳥工具紛紛前往大雪山之南。他們將大網放置于孔雀王必經之地,但它無論走到哪裏,只需用眼一掃,所有網結就自然解開。就這樣,衆人在七日中想盡各種辦法也無法逮住孔雀王。
孔雀王此刻則心生悲憫,它對衆人說道:“你們這些受雇之人爲何要到這裏遭受如是疲倦、勞累之苦?”衆獵人、捕鳥者就回答說:“孔雀王,你應了知,我們受梵施王派遣,爲免喪身失命才致如此勞頓。”孔雀王聽罷道出實情:“你們用網根本就抓不到我,不過若國王真欲見我,就請他先莊嚴城市,七日之後,再令四種軍隊前來迎接,我才可以前往。”
衆人回去之後向梵施王如實禀白,國王即刻裝飾城市,後又派馬車、軍隊前往大雪山南方迎接孔雀王。孔雀王立于珍寶嚴飾之馬車上,一路發出悅耳鳴叫。梵施王與眷屬皆歡喜難言,他們以大恭敬心將其接到鹿野苑所在城中。剛抵城門口時,孔雀王又發出動聽音聲,且傳遍整個城市。城中衆人均以歡喜心分列兩邊觀瞻,他們向王妃驚喜喊道:“孔雀王已親自來到城中。”
無喻姆王妃歡喜非常,連忙恭敬上前觀看,而國王則用鮮花、水果供養、承侍孔雀王。梵施王後于國務繁忙時不覺心中思量:我如此忙碌,誰能代我經常承侍孔雀王?而王妃正好又具智慧又廣聞多學,想來她定能好好承侍孔雀王。”想及此,國王便對無喻姆說:“好王妃,你應如我那樣承侍孔雀王,喂與飲食、關懷照顧。”自此之後,王妃則擔當起承侍之責,她天天以鮮花、果實供給孔雀王。
無喻姆後又喜愛上另一男子,並與他約定在孔雀王所居花園中准時見面。而當兩人如約會面時,孔雀王則向他倆宣說佛法。結果男子聞聽後心生慚愧,再不欲與王妃行邪淫,他便先行離去。王妃卻心中暗想:孔雀王已了知我之醜事,它若用人言將之禀告國王,國王定會將我處死。念及此,王妃便在飲食裏摻和進毒藥送與孔雀王。誰料它吃下毒藥後反而更加美麗,色澤更勝從前。
看到王妃心生懷疑,它便向王妃解釋說:“你自己貪愛別人,又認爲我會告發,于是便欲毒殺我。但以此種方式,你根本無法損傷我一根汗毛。”
王妃聽罷立即口吐鮮血,並得上嚴重疾患,且于死後直墮號叫地獄。孔雀王則安樂自在、重獲解脫,它後來回到自己原先棲息之地,又繼續對其它衆生宣講佛法。
當時之梵施國王即爲後來之舍利子比丘;當時之無喻姆即爲現在之婆羅門狡詐姆。
千輻輪相之淵源
無數劫之前,有一國王名馬車姆,統領八萬四千小國。後得一太子名慧光,即是後來之釋迦牟尼佛。太…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四 持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