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醫學▪P2

  ..續本文上一頁八萬四千法門,專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病,例如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淨觀來對治,觀想不淨的種種,自然不會再起貪愛。對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觀,發脾氣時,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氣就發不起來。若愚癡太重,就以因緣觀來對治,想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生滅無常,猶如飛塵與糞土,何必愚癡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師說:“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若是懂得陶冶心神,修養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與氣和,必能受用無窮。

  總之,佛法的諸多藥方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去除貪瞋癡叁毒,淨化身心。

  佛教的醫療法

  疾病的産生,與人的心理、生理、行爲、整個社會的生活環境,都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疾病的治療必須先找出其病因,防範于未然,甚至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維護健康的觀念,所謂“上醫治未病”,就是這個意思。如何預防、治療疾病呢?佛教有各種方法提供參考:

  良好的飲食習慣: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對于食物無論在清潔或習慣上,乃至質與量的攝取,都必須謹慎。《佛遺教經》雲:“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行事鈔》說,維護生命的食物攝取,須配合四季的變化,利用不同的飲食,來調和四大之身。《禅苑清規》記載的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成道業,故受此食。”就是一種不離修行的健康飲食法。

  均衡的飲食,知量知足,讓腸胃正常蠕動,減輕身體機能的負荷,使身體器官發揮正常功效,維持體態平衡,加強新陳代謝,可避免因飲食不當,造成腸胃肝腎的負擔而引發疾病。

  靜心打坐:我們的心經常是向外攀緣的,妄想紛飛,念頭生滅,永無停止,讓人心神不甯,影響身體的作息。就生理上來說,妄想會使神經系統受到刺激,造成不協調的現象,例如:遇到意外驚嚇時,會有顔面發青,手腳發冷,精神恍惚等現象,這是因爲心神不甯導致。將心調到平和,呼吸順暢,對整個身體器官,必能減少無謂的傷害。例如:透過靜坐,將身心調和,使情緒穩定,有益血液循環,調暢五髒六腑。天臺智者大師對于禅定治病的功效,非常的肯定,他說:“夫禅坐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坐禅不只是精神上的健康法,更能達到生理上的健康。如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叁郎的《醫學禅》中,歸納坐禅産生的健康效果有:促進新陳代謝,使體力增進,使壯年期延長;革新全身的血液循環;內分泌器官的複活。藉由禅坐來調身、調息、調心,置心于一處,不散亂惛沈,在行住坐臥間,就能將粗犷的身心調柔,穩定情緒,自然不易引發疾病。靜坐參禅,就是使妄想紛飛的雜念去除,獲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身體力行,以實踐的功夫,體驗生活的圓融無礙,從而使身心獲益無窮。

  禮佛拜忏:就“禮佛”的效果而言,從外觀看,爲屈伸肢體的全身運動,實是達到體操健身,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禮佛”,尤重心意,心志專一虔誠,動作徐緩安詳,意作觀想,觀一身化無量身,遍往十方無量世界,禮拜供養無量諸佛,利益無量衆生;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從內心言,信仰者禮拜時的虔誠恭敬,不只表達對諸佛菩薩最深的感恩,也是消除我慢、我執的有效法門,更是消除身體業障的修行妙法。忏悔心,如同清水一般,可以洗滌衣服上的垢穢,洗淨內心的塵垢。

  例如唐朝的悟達國師忏悔昔日的惡業,以慈悲叁昧淨水治愈群醫束手的人面瘡,而得到清涼。因此,我們對于己身的病痛和業緣,應該要常行忏悔,面對諸佛菩薩,懇切發露惡業,痛心忏悔,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業;不僅自忏惡業,更代一切衆生忏悔,觀業性本空,徹底放下一切罣礙。從心理療法的角度來看,這種忏悔是釋放潛意識中的不良積澱,消解精神負擔的妙法,達到治療身心疾病的效用。

  持咒念佛:佛經中也有咒術治病的記載,如《佛說咒時氣病經》、《佛說咒齒經》、《佛說咒目經》、《佛說咒小兒經》等。又如大悲咒、藥師咒等,本身就是一個治療疾病的有效法門,無一不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末法時代的衆生根性淺薄,在修行上難以見到工夫,這都是因爲我們紛亂的妄想與障道的煩惱所致。稱念佛號,能將妄想止息,能把煩惱抛開,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對事業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妄想煩惱多的人,可以用念佛來對治;專注稱名念佛,可止息散亂之心,使心安住于一處;又念佛的功德能使貪瞋癡不起。

  以法爲藥:衆生的病,除了身體的疾病外,更有:國土病(汙染、噪音、公害);時代病(功利、速成、暴力);社會病(虛榮、綁票、恐嚇);教育病(體罰、放縱、冒犯);感情病(外遇、重婚、施暴);經濟病(投機、貪取、背信);信仰病(迷信、邪信、亂信);心理病(虛僞、嫉妒、多疑)。

  人的身體生病要找醫師,心理生病則要靠自己,靠佛法。以佛法爲良藥,能杜絕種種惡疾。像六度就是要度衆生的六種毛病:布施對治悭貪,持戒對治毀犯,忍辱對治瞋恨,精進對治懈怠,禅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

  佛法是心法,醫治衆生的病;而一切法門的目的,無非在消融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使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

  人心理的毛病要治好,石頭無際禅師有一劑心藥方,是治心的妙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叁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我仿無際禅師的心藥方,也開一帖藥方:

  慈悲心腸一條。 道德本性一片。

  惜福一點。 感恩叁分。

  言行實在。 守戒守法一塊。

  慚愧一個。 勤勞節儉十分。

  因果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結緣多多益善。 信願行通通用上。

  此藥用包容鍋來炒,用寬心爐來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叁分(脾氣不要大,柔和一點),于整體的盆中研碎(同心協力),叁思爲本,鼓勵作藥丸,每日進叁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用藥時切忌言清行濁、損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裏刀、兩舌語、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縱、自我約束、心性有道來對治。果能如此,則百病消除。

  醫僧對醫學的貢獻

  在印度,佛教的比丘們大多數均通達五明之學,特別是醫方明,這是出家僧衆所必備的知識。因此,曆代以來佛教界出現不少名聲遠播的醫僧、醫學著作,對社會貢獻良多。

  佛圖澄大師:東晉時代受石勒、石虎尊爲國師的比丘僧,善神咒,巧醫術。當時多有長年臥病,爲病所苦,又無人能醫治的病人,佛圖澄于是發心施醫,使病者應時而愈。

  竺法調法師:印度東來的比丘,在常山寺定居,精通醫術,頗負盛名,常有百裏以外前來求醫者,經其療治,均能痊愈。

  單道開法師:敦煌人,當時秦公石韬染患眼疾,由于單道開的治療而得痊愈。

  竺法曠法師:東晉中葉,疫病流行,村人莫不爲苦,竺法曠遂遊行各村落,爲患病百姓看病療疾。

  诃羅揭法師:晉武帝大康九年,洛陽城瘟疫流行,染患者不斷死亡。诃羅揭目睹此景,遂發心爲患者醫療,十之八九均得痊愈。

  法喜法師:唐朝雍州津梁寺僧,他在京師時,對患病者親自爲之治療,尤其他人以爲汙穢不堪的屎尿涕唾,他都親自爲病人處理,非但不嫌惡,而且心情愉悅,甚獲同參道友及遠近聞名求診的患者敬重。法喜法師不但治愈患者的身病,並且耐煩的以佛法安慰病人,令患者去苦得樂。

  此外,痲瘋病患者是被社會所嫌棄的病者,人人避之猶恐不及;而佛教的僧衆卻能援以溫暖之手,施以救濟之力。例如:隋代那連提耶舍、唐澤州羊頭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積、丹陽沙門智嚴、绛州沙門僧徹等,均對痲瘋病患給予救助治療,愛心護理,軟語安慰,吸吮膿血,洗濯衣物,慈心感人!

  在佛教經典中,有不少論及醫藥的書籍,據《隋書》卷叁十四<經籍志叁>記載,大約六朝時,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醫藥典籍有十二種:

  摩诃胡沙門撰《摩诃出胡國方》十卷;《西域諸仙所說藥方》二十叁卷;《西域波羅仙人方》叁卷;《西域名醫所集要方》四卷;《龍樹菩薩要方》四卷;《龍樹菩薩和香法》二卷;《龍樹菩薩養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幹陀利治鬼方》十卷;《新錄幹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婆羅門藥方》五卷。

  至于中國僧侶所撰述的醫藥典籍約有十五種:

  釋道洪撰《寒食散對療》一卷;釋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釋慧義《解散方》一卷;釋僧深藥方叁十卷;《諸藥異名》八卷,沙門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阙;釋莫滿的《單複要驗方》二卷;《釋道洪方》一卷;釋昙鸾的《療百病雜丸方》叁卷;釋昙鸾的《論氣治療方》一卷;于法開的《議論備豫方》一卷;釋僧匡《鍼灸經》一卷。《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叁>載有:僧行智的《諸藥異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叁十卷;僧鸾的《調氣方》一卷。

  人生的種種病痛,如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瞋不能製、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釋、矜不能持、驚恐不能免、爭競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總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真淡真空,一切以“不執著”叁字了之,這是拔去病根的神藥。

  世間的醫學多強調飲食、物理、化學、心理、環境、氣候、醫學的療法,在有限的範圍內,依病治療。佛教的醫學不但含括世間的醫學,更重視內心貪瞋癡叁毒的根除,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調和生理與心理…

《佛教與醫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