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醫學看佛教
佛教醫學是印度當時的醫學結合佛教義理,通過佛教、佛經反映、傳遞、保留下來的古印度醫學,其中既有古印度醫學知識水平的反映、表述,也有佛教自身教義的說教。不僅佛教經典中有大量有關醫學內容的典籍,而且“醫方明”也是早期佛教徒必須學習和掌握的基礎技能——“五明”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不同領域看佛教,會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發現。本文擬從佛教醫學的角度,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再認識,來分析佛教、理解佛教。
一、佛教醫學概說
佛教文獻數量巨大,內容豐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僅就有關醫學方面的經文、記述就很多。有人認爲,佛教所說的治病,僅是指對治世人的“心病”,佛經中所講的醫王,也僅指“心王”而已。其實並非如此,佛教醫學中不僅有醫治世人的“心病”佛法,也有治人“身病”的對治方法和藥方。
佛經中有關醫藥方面的典籍主要有:《佛說佛醫經》、《佛說療痔病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延壽命經》、《救疾經》、《禅秘要法經》、《佛說胎胞經》、《啰嚩拿說救療小兒疾病經》、《除一切疾病陀羅經》、《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佛說醫喻經》、《齒經》、《咒時氣病經》等等。此外,在《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诃僧只律》等律藏部的“醫藥事”部分,還有大量的佛教醫藥資料。有人做過統計,所有涉及醫藥方面的佛教典籍有叁、四百部之多。但是,嚴格地說在大藏經中沒有一部純粹的醫典。涉醫佛經中的許多是“以醫爲喻”類型的經典,其醫理在闡述佛法義理時,起到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用,有一些只列舉病名而沒有藥名的佛經。[1](P38)
從其十分豐富的內容來看,佛教醫學主要由: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幾部分組成。從其醫學內容的組織形式來看,佛教醫學典籍中既有專門的關于“醫”或者“病”名稱的經,也有雖然沒有醫名但有其實的佛教醫經。縱觀佛教醫學,盡管其所涉及醫學範疇十分廣泛,涵蓋內、外、兒、婦、五官科,但是,系統的醫學理論和具體的藥方並不多,並且,有相當部分的治療內容中,夾雜著大量的咒語,巫術性的東西。相對來說,藥物部分的藥品分類則較系統,共分爲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四類,並且藥物以植物藥爲主。根據佛經反映,僧團中最常見的疾病是風、冷、熱叁種,最常用的藥物是酥、蜜、糖、石蜜等。[1](P42-43)
二、對病人、醫生的界定和對行醫目的的認識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得道之後,首先向弟子宣講的就是“四聖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就是痛苦的現象,“集”是産生病苦的原因,“滅”是消滅痛苦的結果,“道”是消滅痛苦的途徑。“四聖谛”是佛教教義的總旨,在佛經中經常把衆生受的苦比作“病”,如,《瑜伽師地論》卷95上說:“複次,苦谛,如諸疾病;集谛,如起病因;滅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後不生。”[2]P843佛教認爲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都苦,其人生哲學甚至被認爲實質上是“苦”的哲學。苦就是病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病的人。
佛經中經常把佛比作醫王,因爲他了知一切病苦的原因,能用法療治衆生(有情)的貪、嗔、癡病,《佛說寶雨經》(卷7)上有:“諸佛如來爲無有上、爲大醫王。善知有情煩惱病因,能與法藥……施大法藥,令煩惱病皆得除愈。”[3](P331)《大智度論》(卷22)上也說:“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我當清淨持戒正憶念。”[4](P224)依此義,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佛法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藥方,而佛陀則是包醫百病的大醫王,佛經也可稱爲一部大醫書。
佛教對能醫治各種疾病的大醫師-醫王,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佛說醫喻經》中,佛陀說,一位醫王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四:“一者,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者,知病所起,隨起用藥。叁者,已生諸病,治令病出。四者,斷除病源,令後不生。”[5](P802)
佛教的叁寶“佛、法、僧”,常常被用來比喻衆生生病時的:醫生、醫方、護士。並且強調,疾病的治愈要靠醫師、看護以及病人叁方面的互相配合、協調,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醫療效果。
在佛經中不僅僅是對人的心理疾病提出了醫治的方法,對相當多的身體疾病也有具體的對治方法和藥物。當然,身、心兩方面的疾病有時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佛經中給出的治療方法往往也是籠統的。例如,《增壹阿含經》(卷12)上記載:
世尊告諸比丘:有叁大患。雲何爲叁
所謂風爲大患,痰爲大患,冷爲大患,是謂。比丘,有此叁大患,然複此叁大患有叁良藥。雲何爲叁
若風患者,酥爲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爲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爲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叁大患,有此叁藥。如是,比丘亦有此叁大患。雲何爲叁
所謂貪欲、嗔、恚、愚癡,是謂。比丘有此叁大患。然複此叁大患有叁良藥。雲何爲叁
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嗔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癡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叁患有此叁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叁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6](P604)
佛教對身病的界定,基本上是指那些如果積極治療,完全可以醫好的疾病。而對于那些不明原因或者無能爲力的病,則認爲那就不屬于病的範圍了,或稱爲“業病”,應該屬于各人的命,應該認命。佛教同時還認爲,對于那些有病不醫而造成的死亡,不是“好死”,是橫死。《法句譬喻經》(卷1)上“佛告長者,人生世間,橫死有叁:有病不治爲一橫死,治而不慎爲二橫死,憍恣自用、不達逆順爲叁橫死。”[7](P579)所以,在通常情況下,若身體有了病,佛教是主張積極治療的。
《廬山蓮宗寶鑒》(卷8)更清楚地表明了對病與命的態度:“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不
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
”[8](P340)
佛陀曾明確指出不可以醫爲生,謀求供養,否則,就是犯戒。《摩诃僧袛律》(卷38)上對俗世醫生進行了明確的界定,並強調不可以此爲生:“醫者,持根藥、葉藥、果藥治病,複有醫咒、毒咒、蛇乃至咒火、咒星宿、日月。以此活命如闡陀母①者,波夜提。②”[9](P531)
但是,爲什麼他又要說如此多醫藥方面的經呢
僧人爲什麼要懂得醫術、能行醫治病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1)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雲何說此世俗醫方
長者告言:善男子,菩薩初學修菩提時,當知病爲最大障礙。若諸衆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豈能修習諸波羅蜜
是故,菩薩修菩提時,先應療治身所有疾。
善男子,我此住處,常有十方一切衆生、諸病苦者,來至我所,而求救療。我以智力,觀其因起,隨病所宜,授與方藥,平等療治,普令除差。……如是隨應,斷諸煩惱,爲欲令其發菩提心,稱揚一切諸佛功德……[10](P710-711)
也就是說,學佛求道要修心,但修心首先應先修好身,要有個好的身體!身不安穩,則無法安心修道;而修好身,就可以進一步修心。懂得醫方明、精通醫術,就可以療治衆生的身病、解除衆生的煩惱,就可以讓世人了解佛的法力無邊,感激佛的恩德,從而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
叁、病因分析:因緣生起、四大不調、屍蟲貪
“因緣生起”略稱緣起,亦稱緣生;緣,就是關系或條件。佛教認爲,整個世界是由互爲因果關系的事物、萬象形成的一個整體。外界客觀事物和衆生主體內心,也是互爲因緣、互相貫通的。由于衆生的無明,生起我見,我見引起了外界的客體,客體喚起衆生的貪欲,貪欲引起惡行,惡行招引再生和病苦,病苦又加重無明。這一系列因果鏈條互相聯結,彼此既是因,又是果,互爲因果。
在佛教胚胎學中,對人因何受孕成胎的解釋,即是采用的因緣合和的理論。《增壹阿含經》(卷12)上說:“有叁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爲叁
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6](P602)該經隨後還列舉了一些造成不孕的情況,原因當然是由于各種條件不具足。
人的身體之所以會生病,佛教醫學認爲,是由于組成人身體的“四大③”-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元素,不能相互協調、比例失衡造成的。佛教認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具體到人的身體,其生理結構的各組成部分,也可分成四大部類:“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11](P914)
如果“四大不調”,則會有四百四病生。不同元素失衡,其病狀表現各不相同:
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浮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口燥唇燋,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聲,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辄悲哀。[12](P796)
佛教醫學將病也劃分成四大部類,並分別給出了各類病的對治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風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雜病有百一。若風病者,當用油脂治;熱病…
《從佛教醫學看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