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醫學

  佛教與醫學

  在緣起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當悉達多太子遊觀四城門時,看到這些人生的真相,不禁興起慈悲救度的心,而棄俗出家修道。衆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體器官上的疾病外,還包括有心理上的毛病;爲了醫治衆生身心的病痛,佛陀以一生的時光說了叁藏十二部經典,這些法寶無非是一帖帖治療我們身心的藥材,讓色身得以借假修真,進而觀照內心,除卻熱惱,邁向健康的大道。

  佛陀經常以法療治衆生貪瞋癡的疾病,因此,經典中喻“佛爲醫師,法爲藥方,僧爲看護,衆生如病人”。依于此義,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以西醫爲體的現代醫學爲例,發展至今也只能以診斷病名爲主,對疾病做個“對症治療”;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一套預防疾病的完備療法。多年來,醫學界致力于病理學、藥物學、免疫學、解剖生物學等醫療科技的提升,但因抱持懷疑論的立場,終究與宗教以教理诠釋疾病,保持相當的距離。直至最近,這兩個分立的門戶之間,才慢慢打通。例如:美國政府數次贊助討論“宗教與健康關系”的會議;哈佛大學醫學院設立“醫學中的精神與治療”的教育課程。除了生物醫學之外,西方醫學的心身醫學與社會醫學已經慢慢受到佛法與醫學思想的影響。反觀中國傳統醫學,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時,早與印度的佛教醫學産生了相當程度的融和。因此,在叁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學的文獻浩瀚如海,上承印度原始醫學的精粹,下集中國曆代醫學的菁華,特別是經過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補充而更臻完善,形成中國佛教醫學體系。佛教以心法爲藥方,醫治衆生的貪瞋癡;世間的醫學雖然也講心理療法,實際上與佛法的療法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從下文我們可以了解佛教醫學的殊勝處。

  佛陀的醫學觀

  佛陀年輕時曾經學過五明之一的醫方明,也就是找出四大不調、寒熱等一切疾病原因,並加以治療的一門學問。經典記載佛陀弟子中有醫聖之稱的耆婆,根據佛陀的指示,完成許多傑出的醫療措施,比方診斷腸閉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開腹部,將腸整複,最後縫合腹部,完成治療。這與現代醫學的外科剖腹手術相似。此外,佛教經典中有關醫療方面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如:《佛醫經》、《醫喻經》、《療病痔經》、《治禅病秘要經》、《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咒時氣病經》、《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摩诃僧只律》等,都有談及醫藥的問題。因此,如果說佛教的醫學祖師是佛陀,那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爲佛陀不僅治療衆生身體上的疾病,更擅于對治衆生各種不同的心理病症。相較于世間的醫生,恐怕不能洞察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源,也無法治愈人生的煩惱與業障。

  佛陀的確是偉大的醫生,他能覺悟世間生老病死的根源,引導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例如《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爲諸比丘說風、痰、冷叁大患;此叁大患有叁種良藥可醫治,即:風患者,蘇及蘇所作飯食爲良藥;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飯食爲良藥;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飯食爲良藥。此外,佛陀又說貪欲、瞋恚、愚癡也是人類叁大患,此叁大患分別以不淨、慈心、智慧等叁藥對治。這是佛陀教導衆生救濟調和身心病苦的良方。

  在《佛說醫喻經》中,佛陀說,一位醫王應該具備的條件有四:

  識知某病,應用某藥。 知病所起,隨起用藥。

  已生諸病,治令病出。 斷除病源,令後不生。

  也就是:“一、先識病;二、次知病因;叁、應病與藥;四、令病痊愈,永不複發”。做爲一位良醫,不僅需要精良純熟的醫術,更應具有悲天憫人的醫德。除此之外,對于看護及病人,佛陀也分別爲其說明醫療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看護應成就的五法:

  分別良醫。 先起後臥,不懈怠。

  恒善言談,少于睡眠。 以法供養,不貪飲食。

  堪任與病人說法。

  病人應奉行的五法:

  選擇適當飲食。 按時飲食。

  親近醫師。 不懷愁憂。

  當起慈心對待看護。

  佛陀主張疾病的治愈,要靠醫師、看護以及病人叁方面的互相配合、協調才能達到醫療效果。由此可見,佛陀不但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更是人間的大醫王。

  佛教的醫學思想

  中醫將病因分爲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與外感六淫(寒、暑、燥、熱、濕、風);日本“漢方養生談”亦分病因爲內七情與外五邪(風、寒、暑、濕、飲食勞倦等)。七情被認爲是生病的主因,因爲“七情是五髒之主,喜和恐太過激烈,傷心;怒則傷肝;憂則傷肺;思則傷脾;驚悲則傷腎”。中醫從內外因來談疾病産生的原因,與佛經闡述者頗多相似之處。例如《佛醫經》中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飲食無度);叁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製上風(呼吸);十者、製下風。《摩诃止觀》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種,即四大不調、飲食不節、坐禅不調、鬼神得便、魔神所擾、惡業所起。前叁種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飲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後叁者則與患者自身的業力相關,必須藉由拜佛禮忏修福,才能減輕病苦。《大智度論》中記載,疾病的産生是由外在的因緣或內在的因緣所造成的。南傳的《清淨道論》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種原因:風、痰、飲食不調、業、外傷、非人、鬼、魔所致。總結說來,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種:

  四大不調

  人身由四大假合,神識在六道中輪回。所謂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醫學的理論基礎。在中國醫學中,倡言經絡氣血、五髒六腑各有其獨特系統。《小止觀》說,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種,即一切身病的總稱。其中,地大病相爲身體沈重,堅結疼痛;水大病相爲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則會全身發熱,大小便不通;風大會引起肺悶,氣急嘔吐。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雲:“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勞力而發。”又《金光明經》記載,持水長者教導其子流水爲衆生醫治病苦的方法:“雲何當知,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雲何當知,飲食時節,若食食已,身火不滅?雲何當知,治風及熱,水過肺病,及以等分,何時動風,何時動熱,何時動水,以害衆生?時父長者,即以偈頌,解說醫方,而答其子:叁月是夏,叁月是秋,叁月是冬,叁月是春。是十二月,叁叁而說,從如是數,一歲四時,若二二說,足滿六時,叁叁本攝,二二現時,隨是時節,消息飲食,是能益身。醫方所說,隨時歲中,諸根四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有善醫師,隨順四時,叁月將養,調和六大,隨病飲食,及以湯藥。多風病者,夏則發動,其熱病者,秋則發動,等分病者,冬則發動,其肺病者,春則增劇。有風病者,夏則應服,肥膩酢,及以熱食,有熱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膩,肺病春服,肥膩辛熱,飽食然後,則發肺病,于食消時,則發熱病,食消已後,則發風病。如是四大,隨叁時發,病風羸損,補以蘇膩,熱病下藥,服呵梨勒,等病應服,叁種妙藥,所謂甜辛,及以蘇膩,肺病應服,隨時吐藥,

  若風熱病,肺病等分,違時而發,應當任師,籌量隨病,飲食湯藥。”這與中醫的四時、五髒、陰陽相聯系的理論相通。

  貪瞋癡毒

  外在的四大不調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內在的貪、瞋、癡叁毒更是引發各種疾病的主因。《維摩诘經》說:“我現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過去的妄想所造成的。衆生因爲執著了我相,所以才産生煩惱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來自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産生的妄念。以下分別說明貪瞋癡之所以致病的原因。

  貪:是對于自己的喜愛境生起染汙耽著的心。例如:貪求美食過飽,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點;不定時的飲食,吃完後無暇清除牙垢,貪著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時間久了,自然容易産生酸,成爲細菌的溫床,造成蛀牙和肥胖。

  《摩诃止觀輔行》上說貪著美好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東西,都會産生疾病。因爲色、聲、香、味、觸會蒙蔽我們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的養生之道認爲:沈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貪享聲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貪圖口味的人多半會生心病;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可見凡事以中道爲宜,否則貪圖睡眠容易造成惛沈;貪求美味,吃過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引起諸多慢性病;缺乏運動、噪音過高等,容易造成現代人的文明病。凡事若能有所節製,求其適中,則易擁有健康的人生。

  瞋:《大智度論》卷十四雲:“瞋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心起時,血脈贲張,容易引起高血壓、心髒病複發等疾病。清朝普能嵩禅師有一首偈雲:“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醫生在爲人治病時,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對症下藥。比方說,傷寒病最忌諱瞋怒,先將情緒平穩下來,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較容易治好。

  癡:是愚昧無知,不明事理。衆生何嘗不是如此呢?被無明煩惱纏縛身心,而不得出離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醫,也不願探究病痛産生的前因後果,加以對症治療。身體外在的病,容易察覺,但心裏的毛病,卻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而不自知,久積則易成病。現代生理學認爲,忿怒、愉悅、憂愁、恐懼、悲傷、激動等心理反應,會影響體內的生理變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等。醫學研究報告中提到:“當一個人不快樂、發怒或緊張受壓力時,腦內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 )”,這是具有毒性的。”

  佛陀有…

《佛教與醫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