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P2

  ..續本文上一頁點,與邏輯分析絲絲入扣的西方文明大異其趣。

  比較而言,印度文明由于地域和血緣的關系,無論在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上,與西方文明的相近點更多一些

  。印度文明中的縱欲和禁欲,入世與出世觀念的截然對立,使得印度哲人更注重于理性的、邏輯的思維,並以之爲手段達到解脫的彼岸。因此,對世間萬象及其邏輯關系的探究與把握,在印度文明中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得到了體現,其邏輯思維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程度。誕生于印度,又發展于中華的佛學,可謂兼具了中印文明的優勢。既有古印度注重邏輯因明分析的長處,又兼收了中華直契本原的特點(如中國的禅宗),乃集東方文明之大成于一身。因此,從古老的佛學入手,融通東西文明,既有思路相近之便(如其對世界現象的嚴密完整的邏輯分析),又無以偏概全之嫌,實乃最爲合適的途徑。

  

  本文正是希望適應東西方文明融彙的這一曆史必然,從現代醫學和古老的佛學入手,一方面以現代醫學的最新成果爲出發點,來重新認識、诠釋東方佛學這一人類文明的奇葩;另一方面從對佛學的新的認識中,獲得古老智慧的啓示,爲醫學和文明的發展找到新的思路,爲東西方文明的彙通與整合尋找一個新的角度。

  

  第一章 醫學是什麼---現代醫學模式的出現

  

  第一節 生物醫學模式的困境與反思

  醫學,一直被認爲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翻開400年來的曆史,就會看到,它也象整個自然科學一樣,自文藝複興以來,走過了依賴實驗、排斥哲學與人文影響,堅持自身獨立發展的漫長道路。直到今天,人們仍不不難發現,統治醫學思維的,依然是西方自然科學中從培根、迪卡爾、牛頓開始,一貫強調化繁爲簡,化整爲零,以物質分析爲基礎,通過觀察和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機械唯物主義的方法。盡管醫學現在已經把人體解剖到分子,已能進行器官移植、基因治療、遺傳操縱、克隆羊甚至人,但其基本的機械唯物主義傾向卻依然如故。

  固然,這種工業社會中機械論的生物醫學模式四百年來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它使人類的醫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首先,在基礎醫學方面,它爲各個醫學分支奠定了基礎,使醫學成爲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並揭示和闡明了許多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類疾病的機理,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治療和預防。其次在臨床醫學方面,生物醫學克服了臨床手術中的痛苦、感染和失血叁大難關,使手術中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我們不能不認爲人類第一次保健革命的偉大勝利,正應當歸功于這一醫學模式的應用。但進入二十世紀,尤其是後半期,如同整個社會一樣,醫學也遇到了在舊有思維模式中無法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全球性的疾病譜和死因譜的改變,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過去的傳染病逐步轉爲非傳染病,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以心髒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占據疾病譜和死亡譜主要位置的趨勢。盡管自50年代以來,各國醫學家爲了製服心腦血管疾病、腫瘤,費盡了心機,消耗了大量資源,但其發病仍呈上升趨勢。而且,心髒病患者也往往重複著住院-出院-再住院-直至死亡的循環。其原因究竟何在?舊有的機械論生物醫學模式中無法找到解答。再者,雖然近幾十年來現代科學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檢測設備,而臨床誤診率仍高居不下,生前誤診率迄今仍在30%左右。其中,由于主觀臆斷、迷信儀器、思路狹窄等思想方法問題導致的誤診又占到了36%。對此,生物醫學模式只能表示無能爲力 。

  最後,也許是最爲致命的,在人這一高度複雜的意識生命體面前,還原論、機械論的生物醫學充分暴露其天然的缺陷和不足。正如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獲得者薩爾瓦多·E·盧裏亞在他的自傳《老虎機與破碎的試管》中所說:“近代工業社會以來的醫學基礎研究,耗費了巨大的資財。但由于生命現象的異常複雜與還原論方法的天然缺陷,其研究結果只能提供一幅支離破碎的生命圖景。而爲維護人們的健康運用這種成果所需付出的高昂治療費用,更使人們難以承受。”同時,由于大量科學技術物質手段滲入醫學,導致了醫學的非人格化和醫患關系的物化,醫學、醫生在病人面前變得日益冷漠。人只是肉體物質、CT圖像、是基因,對人的疾病的治療,只不過是將一人狀形體的東西進行拆卸、組裝和置換而已。自從拉美特利把人看成機器以來,這種思想在生物醫學模式中已經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度。

  于是,舊有的醫學陷入一種迷茫:它要認識人,卻發現人是一個永遠的迷;它要解除人類疾病的痛苦,卻發現自己面對新生的疾病越來越無能爲力;它要給人類帶來幸福,又發現自己的介入卻使人産生了更多的不幸。醫學的困惑使越來越多的醫學家開始突破生物醫學的框架尋找新的醫學模式。他們對曾經影響和指導過醫學發展100余年的“特異性病因說”提出質疑,認爲正是在這一曾創造過醫學輝煌過去的理論束縛下,人們面對心腦血管疾病,才不知從何處下手。因爲它忽視了環境的、社會的、心理的諸多方面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不可能全面、從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認識疾病。從中國、美國  人群前十位死亡的四個主要因素的比例圖中(如下)

  中美人群前十位死亡的四個主要因素比例(%)

  國家生活方式和行爲人類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保健服務製度

  中國(1981-1982)37.7331.4320.0410.8

  美國(1977)48.923.217.610.3

  

  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爲和人類的生活環境,與生物因素一樣,同是疾病與死亡的主要危險所在。正是基于這一點,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教授G·L·恩格爾指出:“當代占統治地位的生物醫學模型,認爲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的生物學變量來解釋,在它的框架內沒有心理、社會因素留下余地”,因而是不完全的,需要修正和補充。70年代末,G·L·恩格爾教授終于提出了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取代舊的生物醫學模式。

  等級體系圖(組織層次)

  生物圈

  社會--國家

  文化--亞文化

  (年齡、性別、階級、宗教、教育、經濟地位等)

  集體

  (醫療保健的工作的、鄰居的、社會的、娛樂的等)

  家庭

  (核心的、擴大的)

  二人

  (醫生、家庭成員、同事、朋友等)

  

  人

  (經驗和行爲)

  

  神經系統

  器官/器官系統

  組織

  細胞

  細胞器

  原子

  亞原子粒子

  

  

  第二節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誕生,既是醫學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二十世紀科學革命的産物。它的指導思想即是新興的系統論、信息論和控製論等現代理論,尤其是以系統論爲其理論根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將人的生物體,人的心理行爲、社會文化乃至生態環境等,共同當作一個具有各種不同層次的有組織的大的動態整體系統。(如圖)

  

  其中每一個層次又都是一個有組織的相對恒定的子系統,並具有該組織層次特有的質和量的關系,要求獨特的研究和解釋標准。同時,作爲一個更高層次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們又共同構成了一種具有穩定的時空構型的連續自然系統,並在不同層次的組織系統之間存在著物質流和信息流通過的邊界。因此,任何系統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管是細胞,還是人,都不能不受其環境的影響,不描述更大的系統(環境)的特征,就不可能完全描述作爲動態系統的細胞或人的特征。總的來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注意到了人的生物學方面,同時也注意到了作爲一個完整的人的心理、意識方面和社會行爲方面。認爲人類疾病的發生,有生物、心理、社會、生態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類處于自然、社會、生理、心理的整體平衡與協調運動中,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另外,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已不再是自然科學的線性因果式。疾病,過去一直是指身體的某一部分、過程、系統在功能和/或結構上的反常這一純生物學概念;而健康,則僅意味著沒有疾病。新的醫學模式中,健康則指的是:“人不僅僅沒有疾病和虛弱,而要有身體、心理和社會生活的圓滿適宜的狀態。”達不到這一狀態,即可稱之爲疾病或亞健康狀態。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對過去一直被認爲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的醫學有了全新的觀念。新模式不僅包含原有的生物醫學內容,更增添了哲學、心理、文化、倫理、社會、乃至宗教、生態科學的新內容。它再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自然科學,而升華成爲以某種哲學觀、方法論爲基礎建構起來的,集多門知識、技術于一身的綜合的人類文化體系,其終極目的就是爲了使人類免除疾病,獲得健康,永享幸福。

  隨著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識的不斷深化,又有諸多醫學家提出了一些更爲全面的醫學整體框架,如“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醫學模式”、“多元醫學模式”、“大小宇宙相適應醫學模式”、“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等。其總的傾向是更加強調環境、社會、心理等因素在醫學中的地位,並大量地引入東方傳統文化和醫學的觀念和方法,使醫學的人本色彩、整體綜合色彩更加濃厚。例如“大生態醫學模式”將中國傳統醫學觀念作爲醫學發展的未來導向,並將現代的生態科學歸納于醫學框架中,提出了自己對醫學的認識。(如圖)

  

  健康觀念對疾病的認識思考範圍醫學思想醫學手段對醫本質的認識對死亡的態度醫德標准評價模式

  生物醫學:無病。生物因素或理化因素引起個體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態有病即治,對抗性的治療,醫即治…

《佛教醫學引論(尹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